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探析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探析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2020-05-25 阅读数:512

摘 要:伴随媒介系统创新,传媒行业迅速跟进,行业变革对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提出挑战。作为民办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适应行业变革,应积极完善实践教学。文章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试探索一条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希望对民办院校新媒体专业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民办高校;网络与新媒体;实践创新;教学

据2017年最新统计数据,全国618所大学开设新闻与传播系,其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169个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87% 属于二、三本院校,加之在大部分院校属于新设专业,在专业教育经验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均有所欠缺,所以立足民办院校特点,从实践教育上找寻突破口才是发展之道。文章就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试探民办院校网络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力图能够为民办院校网络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一、网络新媒体专业教育现状

(一)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 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

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其本科新闻学专业含新闻学、新闻摄影、网络新闻三个专业方向,其学科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总共19门课程, 传统新闻学方面的課程共有13门, 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课程只有4门。同其课程设计相似的国内大学还有中国传媒大学等。

(二)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

以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本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有:网络传播概论、VB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多媒体信息原理与应用、网络广告概论、网络视觉设计、网页制作与开发、大众传播学、新闻实务、摄影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写作等14门, 其中互联网应用技能技术方面的课程共有8门。与其课程设计相似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

大部分民办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效仿这两种模式,主要关注的是课程设置和理论教学。所以笔者觉得民办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生源特点和自身教学理念,探索一条实践教学之路。

二、西安外事学院网络新媒体实践教学创新:

(一)翻转课堂改革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课程知识传授的任务,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问题解决以及课堂作业等完成知识的内化。

在上新媒体实务这门课的时候,笔者通过班级微信群,把“插座学院”(新媒体教育培训机构)中业界名人的教学视频在课前分发给大家。比如:在讲“如何给微信订阅号文章起标题”这节课,我先让大家在课前看视频《公众号运营:90招速成指南》中《如何起出价值千万的好名字》,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首先分析微信大号案例;然后总结出八类标题的起法;最后让大家把自己之前撰写的微信文章标题进行修改,重新发布,三天之后看看文章的阅读量与之前比较是否有提升。

另外,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实践潜能。这种教学理念对新媒体专业学生尤为适用。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笔者在实践课上多次使用任务驱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学生那里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比如:在微平台运营这门选修课上,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微信订阅号、微博公众号、直播平台、微视频四大模块,16个教学周,3到4个周完成一个模块的讲解、策划讨论、实践、作品展示,除了讲解这个环节由老师主讲,其他环节都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点评为辅。学生采用自愿分组的形式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最终考核也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首先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然后其他每组同学打分作为参考,最后结合平时四次作业成绩和老师打分作为期末总成绩。

在网络新媒体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上,笔者也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网络传播、手机媒体概论这类课上,笔者会在教学中设置网络热点新闻事件分析的环节,并计入平时成绩。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再以案例的形式教给学生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思路。之后,每次课堂的前十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用PPT的形式做网络热点事件分析的展示。这样既让他们关注了网络热点事件,也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也常常出彩,普遍认为的收获大于课堂听课教学。

结合网络新媒体专业特色,笔者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使用面对面建群的方式点名,利用微信群在课下为学生答疑解惑,分享业界最新资讯。

(二)打造校园新媒体工作室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先培养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运营校园官方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快速成长,为他们步入社会实习做准备。西安外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秉持实践教学的理念,在专业设立初期就成立了新媒体工作室——豌豆(wonder)工作室,吸纳了25名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一起运营文学院、开元雨花书院以及校图书馆这三个官方微信订阅号,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还开设了“吃啥呀”“人在外事”两个微信订阅帐号,一个分享校园美食,通俗、接地气,一个讲述人物故事,清新、文艺风。 豌豆工作室在成立初期就按照行业内微信运营团队的要求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包含主编、编辑的职责,奖惩措施、每周例会总结等。学生在运营官方微信订阅号的过程中,学到了找准定位,如何服务于受众;在运营其他帐号中,学到了要形成独特的风格,快速赢得粉丝。在整个公众账号运营中,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运营公众帐号所需要的毅力、技巧,以及面对掉粉、阅读量低该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生成功进入业界实习,受到公司一致好评。

(三)搭建产学对接的桥梁

人员互通:学生方面,主要是走出去。利用小学期和毕业实习的时间,组织学生到业界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目前西安外事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已经与陕西日报集团、陕西本土门户网站——西部网、华商头条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寒暑假会推荐大三、大四学生前去实习。教师方面,既有引进来,又有走出去。新媒体专业院校以各种形式引进业界的资深人才和专家,包括兼职教师、专业导师、专业顾问等。西安外事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已经引进了陕西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总监王力红老师、陕西广播电视台播音员、播音指导许琴老师、华商报摄影部主任衡国良老师、渭南电视台新闻频道总监马永生。同时,我们的老师也纷纷进入陕西传媒网等网站进行挂职交流。

实验室建设:产学对接需要持续性的落地,实验室、研究所就是一个新媒体专业院校最重要的从事专业建设的装置和平台,把来自业界、学界的各种资源汇聚起来,形成具备人才、软硬件的实体,通过持续的教学科研活动,成为一个专业的重要积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养分。西安外事学院新媒体专业教育尤其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先后建立了全媒体实验室,开设了网络编辑、全媒体包装等一系列课程。待学生技术成熟,可与业界合作,共同策划设计新媒体作品。目前已与外事创业之星项目——佬香翁达成共识,让学生参与佬香翁的新媒体推广工作。

(四)创建网络新媒体实习基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业界联系,在业界企事业单位创建网络新媒体实习基地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产学对接模式。与大型传媒集团合作,引进业界导师到学院来上课,安排学生到媒体实习;学院老师到媒体挂职;学界与业界进行媒体项目融合,相互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能够帮助网络新媒体专业得到更多的政府、社会、产业资源。目前,外事学院传媒系已经与陕西日报集团、华商网、西部网、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等多家省级媒体展开了深入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就业机会,也通过聘请业界客座教授的形式,引入了业界人士思想观点,为师生带来了醍醐灌顶的启发、注入了鲜活的实战案例。

(五)鼓励学生自媒体创业

为了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加之西安外事学院于2016年8月被评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我们鼓励学生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创业创新。网络新媒体是新兴领域,并且有草根创业的优势,不论是微信订阅号、微博公众平台还是微视频或者直播,都值得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升素质。2013级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学生刘树青通过新闻采编实训课接触到微信微博的运营技巧,并于2015年暑假被推荐进入泥巴众创空间实习,很快找到机会成立了视频工作室,专门承接创客和创业公司的摄影、摄像、视频制作和新媒体运营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以西安外事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希望民办院校可以根据业界人才需求和专业教育现状,找准自己的新媒体实践教学之路,从翻转课堂、校园实践、产学对接、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自媒体创业等方面着手加强自身专业建设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3).

[2] 李梅.“创业新闻学”新媒体生态系统中新闻教育的新尝试[J].科教文汇,2013(03).

[3] 王健,刘鹏.融合学界业界资源 共建新闻人才摇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访谈录[J].新闻记者,2014(10).

[4] 陈昌凤,张小琴.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14).

[5] 李梅.“创业新闻学”新媒体生态系統中新闻教育的新尝试[J].科教文汇,2013(03).

[6] 彭兰.融合时代新媒体教育向何方[J].新闻与写作,2015(03).

基金项目:文章为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文章为陕西民办高校网络新媒体专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XGH17202。

作者简介:朱妍(1986-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任教于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博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治理、企业新媒体传播。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