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职业农民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成为重要的课题。但当前,职业农民缺乏信息化技能培训的意识,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培训的机制尚未建立,因此未来新型农民的信息技能化培训必须合适挑选培训主体,政府提供保障构建长效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从而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正逐步向农村蔓延,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积极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体系,提升职业农民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对于乡村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新时代职业农民的技能诉求
信息化社会,又称信息社会,主要是指信息成为比物资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工业为支柱,促进经济速度发展的社会。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在信息化社会下的职业农民从各个角度已经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农民,这是一种全新的形态。
就内容而言,职业农民的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经营的信息化、服务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信息化。也因此,信息化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有了新的属性和诉求,就是要在原有的个人基本素质属性、职业价值属性以及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中融入相关的信息素养要求等。在个人基本素质属性上,必须要有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拥有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能力和信息化手段等三方面的信息化素质。职业价值属性方面表现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宣传自身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并获取社会认同感,同时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与平台的应用有效提升职业价值。市场流通同样如此,需要将信息化融入其中。
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时,要及时明确培训对象,其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及潜在的培育对象,整个培训过程可以利用基于信息系统的远程教育、在线课堂等培训模式进行高效教学。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要做好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继而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工作的资源内容,既要满足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要体现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等特点,使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要在实践培训和技能体系的建设基础上,不断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尤其是职业技能、信息技术、生产经营技能及平台应用能力等等,利用在线课堂、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为新型职业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导致农业从业者总体出现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1号文件先后3年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和培育途径进行系统阐述。信息化培育模式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首先,职业农民缺乏信息化技能培训的意识。大多数农民停留在“要我学”的状态,自我提升的学习精神和不进则退的竞争意识缺乏,因而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引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着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市场信息、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让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广大农民学习和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技能。
其次,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职业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有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县级、乡镇和经济相对不发达省份的信息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还不具备上网的条件。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 ,规模为1. 91亿; 城镇网民占比73.1% ,规模为5.1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保持稳定,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百分点,可见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高,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到全网覆盖、进村入户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再次,信息化培训方式存在缺陷。虽然信息化培训能够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等多方面技能,但每位农民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在培训方式上也应具有差异性,应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归为公共产品范畴,通过公共政策加以指导。但由于培训项目在条件、时间、專业、规模等多方面受到政府限制,因此难以实现培训上的针对性。这样一来,农民在参与培训时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培训内容并不能落实到实处,造成做无用功,无法完全符合现代农业建设需求。另外,农业生产活动存在复杂性、动态性以及随机性特点,会受到较大程度自然因素影响,因此在学习上,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效率较低,且由于其自身原因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搜索与筛选。因此在培训内容上若无法根据农民具体情况实现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上的优化,只能够造成农民培训体系基础持久性薄弱,无法对职业农民培训展开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定位与管理。
最后,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利用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是信息化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的一种新模式,其关键在于培训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培训信息系统要长效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应用驱动”的建设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区域内领先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区域内各级培训主体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策略,区域各地方“轮流做庄”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特色应用推进会议,及时宣传推广基于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典型应用案例,总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好经验、好模式,建好一批农民职业教育息化示范地区。但就目前而言,这些都尚未实现。
三、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和效益,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为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遴选和扶持好培养实施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写入教科书,在教科书的学习上由于人员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不一样,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在这种大环境下,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农民能不能接受所培训的内容,文化程度只是一方面,還要考虑培训的主体因素。在实际当中,我们可以考虑从专职业院校中遴选一部分学校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抓住教学的重点,制定学习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平台、有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回答、做好毕业考核和技术资格证书,为了支持地方建设,国家拿出专门经费进行重点扶持,可以及时帮助和解决问题。
其次,完善教育师资建设,制定有效培训计划。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没法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必须通过与农业院校和农业机构合作来达到教育目的,完善教育培训教学设备设施,着重培养农业类教师和机构的建立,结合视频、音频、动画等方式,尽可能让农民更加直观了解农业专业知识。教师要制定学习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平台,有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回答、毕业考核和技术资格证书等这些环节都准备好时,就开始执行,为了更好地展开要提高思想认识,统一配合,职责分工明确、步调一致。在选择受训对象的时候,各村要做好思想工作,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的计划。
再次,创新培训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不仅需要提升农民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文化水平,还应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切实的帮助。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应根据农民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在培训思路上加以创新。可按照行业标准以及农民学习意向,采用分层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培训不同类型的专业农业人才。对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程度职业农民基础的培训对象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其生产经营水平以及务农本领;对于新生农村劳动力可在开展职业培训之前实施创业教育,让其了解到职业农民的特点,并制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另外,培训上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所处环境,例如当地经济作物、气候环境、农业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来分地区培训,在培训内容与培训目标上设置侧重点。例如当地农民人数较多,可实施人力资源技术培训;若当地农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则可实施创业培训以及新技术培训。根据地方优势来划分区域,展开针对性分岗位、分产业培训,提升培训有效性。
最后,政府构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保障体系。
(1)法律保障
政府部门应制定保障 “互联网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稳定运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 《信息平台自由法》 《信息平台准入法》等,对信息平台的准入机制、利益分配、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进行严格规范,为平台的建设创建有序、稳定的环境。
(2)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以及组织相关人才的培训。探索政府公共财政补贴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单玉梅.信息化社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背景及特点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
[2] 王彩文.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分析[J].山西农经,2017(17).
[3] 高红治.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0).
[4] 黄河啸.“互联网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17(11).
[5] 姜安心.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问题探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05).
[6] 李林丽.刍议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J].吉林农业,2018(19).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生动力为视角”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069。
作者简介:张林(1978- ),女,河南开封人,江苏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