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基于贵州省岑湖村产业扶贫的一些理论性思考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基于贵州省岑湖村产业扶贫的一些理论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0-07-01 阅读数:537

摘 要: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背景下,产业扶贫由于其变“造血”为“输血”的重要内涵,在所有脱贫策略中占据核心地位。近年来的产业扶贫实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近期国家开始关注产业扶贫的长效性。文章结合了贵州岑湖村的产业扶贫实践,以长效性为导向,围绕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市场关系、政策过程、合作社等热点话题,展开了一些理论性思考。

关键词:产业扶贫;长效性;政策过程;合作社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要坚持大扶贫格局,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由此可见,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长效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了产业扶贫工作新的努力方向。而贵州省的贫困状况和扶贫实践一直具有典型意义,受到国家高度关注。由此,文章结合贵州省岑湖村的产业扶贫实践,以长效性为导向,展开了一些理论性思考。

一、岑湖村产业扶贫的实践

岑湖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西北部,交通条件不便,但自然生态保存完整,社会资本良好。当地代表优质农产品有岑湖粳籼米、黑毛猪、绿壳鸡蛋等。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被岑湖村领导班子较早学习,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机遇,也是产业扶贫启动的最好时机。他们成为了当地第一个成立合作社的村落,前期自主选择以黑毛猪养殖和铜禾水稻种植为主要业务,只吸纳了部分农户,并在强人的领导下开发了电商平台,建立了“互联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收获了初期的成功。其成功受到了贵州省政协的关注,在省政协的调研指导和资金帮扶下,岑湖村将产业重心转向了绿壳蛋鸡养殖,并取得了盈利能力的巨大飞跃。现岑湖村第一书记王剑学习了18年两会的精神,认识到了长效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已着手开发茶、蓝莓等新产业,使产业结构更综合化。2019年初, 426亩的茶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如今的岑湖村扶贫产业,以长效化为目标,焕发了新的活力。

二、一些理论性思考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层面的思考

(1)产业选择——谁来选?怎么选?

当前我国扶贫产业的选择主体是政府,优势是可以防止贫困户由于能力和意识的落后进行错误的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和快速返贫。到目前为止,大多由政府选择的产业都实现或接近实现脱贫目标,但新的问题也随即出现——由于政府以效率导向选择了产业,忽略考虑产业在市场上的长远发展,导致目前很多产业不能长期稳定地帮贫困户增收。

考虑到到产业本身的差异性和专业性,政府在产业扶贫的精准选择机制中仅要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政府要减少对产业选择的完全主导,转而统筹多方、协商选择。政府所应协调的一些主可体有企业、专业人员、当地干部等,其中尤其应强化久经市场打磨的企业参与者对产业选择的指导——因为市场的规律不可违逆,只有对口市场需求才能使产品有稳定的销路,从而实现产业发展的长效化。

然而,若只由市场需求来调节扶贫产业选择也是局限的。一是会忽略当地的产业传统和自然条件,二是企业并没有义务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和营销指导,这就需要政府来完成市场完成不了的工作——充分考察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产业潜力,征集专业人员为村民提供相关培训等。

(2)市场风险——谁来防?怎么防?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资金有限的扶贫产业项目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扶贫产业不像一般的市场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扶贫使命,很难经得起哪怕一次市场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经济新常态下,优质高效的农业市场在萎缩,生产周期较长的特色产业将面临很多无法预期的风险。并且,“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存在内在弊端,一些企业会出现道德问题,漠视社会责任,通过扶贫政策的优惠套取资金,遭遇风险亏损后不作回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有责任心、有合法性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市场风险防控机制,也只有政府有强力使企业拾起社会责任,建立责任机制以应对危机。

市场风险的防控可分为预防和补偿两大部分,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在预防上,企业在将产业投入市场前通常都会进行市场风险的评估,政府需要再征集一些专业人士对风险评估做补充,并进行更加长期的预测;在补偿上,政府需要主导生成责任分担机制,做好责任界定,分摊损失补偿。

(二)政策过程层面的思考

(1)产业扶贫的政策制定——“自上而下”模型

在我国,产业扶贫最初是作为一种政策理念由中央政府在一些核心文件里发布的,各省通过对中央最新理念的学习而各自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产业扶贫政策,再逐级向下传递。总的来说,产业扶贫的政策制定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自“精准扶贫”提出以来,中央关于产业扶贫的政策理念的变化及时而准确,但 “自上而下”模式的弊端在于向下传递过程中下级政府的滞后学习与片面理解,使得下级政府对于政策的调整存在滞后和不准确。

(2)产业扶贫的政策执行——“供给导向”模型

政策执行方面,我国的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具有“供给导向”特征:随着政策制定的结束,政策执行机构开始忠实执行上级政府下发的政策,由上而下向目标群体提供政策供给,很少与目标群体进行互动。伊利民、赖萍萍指出,在“供给导向”下,即使是理想化政策也有可能因为执行机构“一刀切”的执行而导致与目标群体的需求失衡。显然,这种局面将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供给导向”的政策执行可以使扶贫项目一时兴旺,但却不利于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网络关系——资源对接的实际兑现方式

上面结合产业扶贫政策制定的“自上而下”模型和政策执行的“供给导向”模型,对产业扶贫的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然而,在实际的政策落实过程中产业不一定是通过模型化的方式落地的,而往往是地方领头人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使资源對接得到了实际兑现。以岑湖村为例,在产业扶贫长远发展的理念被认知以后,驻村书记通过个人联系争取到了更多政协的支持, 建成了农特产品加工厂,提升了产业增值空间。这种资源的引入,没有人力的争取,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三)合作社层面的思考

(1)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已被广泛推行,这三者之间长远有效的合作可以促进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而为使三者的合作长远稳定,建立三者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最大阻碍在于,贫困户对于合作社缺乏正确认识,这又源于产权意识的缺乏,这导致了他们无法有效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不能有效投入生产要素以获得优质回报。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股份制合作,农民可以资金入股,但更好的方式是以土地、住房入股,以获得更优厚的回报;二是劳务合作,由政府牵头,企业依凭政策优惠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三是租赁合作,贫困户通过租赁土地给合作社或企业经营以获取租金。只有农民以更有效的形式投入生产要素,合作社乃至企業才可以收获更优质的经营成本,从而获取更多利润,反过来促进分配的满意度,形成利益联结的良性循环。

(2)管理与经营的不专业

根据赵琴对贵州省扶贫攻坚的总体调研,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行合作化运动,合作社数量虽然客观,但能实际运营好的却少之又少。合作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政府想让每个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让每个村以集体的身份走向市场,通过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来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好的产品输出。但是却忽略了合作社本身应该如何管理,如何经营。

合作社管理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分工。如何分配人员从事技术、生产和销售对于合作社的运营至关重要。让缺技术、缺培训的贫困户熟练掌握某一工序并不容易。合作社经营的难点在于如何融入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如何制定生产规范,如何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如何进行本村产品的品牌推广,如何打通供销渠道,这些工作无论是对本就贫弱的贫困户,还是对很少走出大山的村干部都是不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艳琳,袁安.精准扶贫中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2):1-14.

[2] 胡守勇.共享发展视角下产业扶贫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8(02):127-132.

[3] 赵琴.贵州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0):167-168.

[4] 尹利民,赖萍萍.精准扶贫的“供给导向”与“需求导向”——论双重约束下的精准扶贫地方实践[J].学习与实践,2018(05):70-77

作者简介:郑歆译(1998.01- ),男,汉族,江苏宝应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三年级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