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让“步履蹒跚”消失-老龄人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让“步履蹒跚”消失-老龄人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


发布时间:2020-07-02 阅读数:669

摘 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如何构建一个让老年人更便捷、舒适生活的无障碍居住环境已经成为设计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无障碍环境的构建,不只是从生活质量上,更是能从精神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文章将先从如今社会养老问题入手,探讨建造应对老龄化的住宅环境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分析老年日常生活模式、行为和空间需求的变化,从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总结出适合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要点,最后分析在城市公共空间下应如何进行无障碍设计,以期为我国的老年群体创造一个方便、轻松、愉快的养老环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无障碍设计;公共空间;实用性;艺术性

一、概念剖析

(一)老年化概述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二)无障碍概述

无障碍设施主要是建筑物(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道路(包括道路、桥梁、人行道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公交站点、公共绿地)的相应设施。而无障碍环境概念,范围就更大更广。除建筑物、道路无障碍,还包括交通工具无障碍、信息和交流无障碍(电视手语和字幕、盲人有声读物、音响信号、手机短信息、信息电话等等),以及人们对无障碍的思想认识和意识等。从建设部门来看,多指无障碍设施,从整个社会来说,多指无障碍环境。

二、研究背景

(一)养老模式的转变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交通和陪伴、老年食堂、法律服务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各种必需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人。中国老龄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趋势。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这意味着30年后,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在这种背景下,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期应对与远期战略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相结合、社会发展规律与国家管理模式相结合、国际经验与现实国情相结合的角度,在学术研究、社会政策、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讨论,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国方案,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康养之路

三、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对无障碍需求研究

(一)老年人日常生活对空间需求研究

(1)洗浴方式(浴室/如厕)及空间需求变化;(2)用餐方式(厨房/进餐区)及空间需求变化;(3)活动方式及空间需求变化

要求简单化,增加扶手等辅助设施,人机工程学设计要更加合理。因为人类具有诸多的感知“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而残疾人所欠缺的仅只是其中的某个“通道”而已。因此,具有“多通道”知觉方式的产品就具有无障碍使用的优越性能。设计者所谋求的,不只是在产品使用界面上消除人与物之间的障碍,更希望能够以产品共用的实现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

(1)为所有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使用方式;尽可能使用完全相同的使用方式;如不可能让所有使用者采用完全相同的使用方式,则尽可能采用类似的使用方式;

(2)避免隔离或歧视使用者;

(3)所有使用者应该拥有相同的隐私权和安全感;

(4)能引起所有使用者的兴趣。

(5)允许使用者保持一种省力的肢体位置;

(6)使用合适的操作力(手、足操作等);

(7)减少重复动作的次数;

(8)减少持续性体力负荷。

(二)老年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点

(1)私密性

在人行道、台阶、残疾人坡道等主要通道处,铺地材料除了有色彩、材质、图案上的变化之外,还应设置为弱势者引路所用的触感类材料,在道路转折与终点处,运用植物、色彩或雕塑小品等來强调所在空间的标志性及方向性,以防老人迷路,在相似的空间节点上,运用不同的植物、景观小品等,创造不同的空间氛围,以便于老人识别。在造景时应重视老人特殊心理需求,其视点偏低,视觉敏锐度、色彩辨别能力以及光适应能力下降,不能因为树种的选择、疏密、搭配影响到观赏。视野上要有通透性,绿化不应该成为视觉的障碍,需用细部设计来刺激他们的感官功能,丰富空间变化,丰富老人的视线,保证老人视野范围内活动的安全性。

(2)需要健康环境

私密性、安全感、归宿感的庭院式绿化环境,是老人日常活动利用最高场所之一。老人喜欢福寿绵绵、长长久久的精神需求。林荫道组团绿地形成长轴景观、组团花境结合庭院绿化,形成绿化景观网,营造老人幸福生活的真实画面。户外空间组团绿地可采用利于造景的树种来营造主题景观意境。临街组团绿地可以生态种植群,在规划上起到屏障作用,减少街道对住宅的影响,也是老人安全性的保障。老人退休后难免会心理上感到孤独,渴望一份欢乐、热闹的环境,可以通过一些主题景观小品及植物增添生机,如配置多果的树种,常会招来一些鸟类,营造一片欢乐的景象。以季节的变化搭配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如春季的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遒劲,创造一种户外景观意境艺术美,给老年人在户外休憩时带来积极美好的精神层面感受。

四、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的“人情化”

所谓人性,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中人的基本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人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质。城市建筑对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人文关-阡,是对人性的尊重。建筑师在追求城市建筑拥有完善的功能,还要为使用者提供“额外”的潜在功能,达到环境的人性化。人性以人的自然届性为出发点.外化的现实世界的各种因素是生活的本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物质及精神方面的条件,蕴古人类生存的各种意义。

建筑空间与行为结合,构成了行为场所。场所中的人物发生活动和与之相关联的事件产生了行为场所。行为空间的风格之所在是有场所感,行为吸引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是场所的魅力之所在。城市公共空间通过节点、场景的排列,提供必要的活动设施,引发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具有人性化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有良好的人性化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方便市民生活、提供感受、构成城市景观、改善交通、维持改善生态环境、诱导城市有序发展的机能。这些机能共同构成了人性化设计方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存在意义和作用。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不仅没有尊重环境,而且伤害了人类自己。所谓无障碍人性空间就是能给人以这样的体验与感受的空间。

五、结语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它社会职员生活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与国际形象。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以摩天楼为高度,人文主义建设才是城市发展标高的至高点。公民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对残疾人、老年和其他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得无障碍建设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任务。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不仅仅要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必须进步全民的无障碍意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宣传、教育过程,这就是我们要努力之处。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无障碍软件和硬件建设也会得到加强。实现城市无障碍环境化同步到全民素质和塑造”城市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1] 常成,史今.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的人文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5(20).

[2] 張宇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7(24).

[3] 徐立楹.养老院建筑及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4] 谭蒋.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2013.

[5] 徐伟琴.居家养老模式下的无障碍设计[J].江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梁硕(1994- ),男,吉林省人,延边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