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8 阅读数:567

李洪星 董自强 董俊言

摘 要:经对部分山东高校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状况问卷调查发现,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基本上是停留在浅层涉猎层面,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尚在少数;在了解决的途径和载体上,互联网和故事叙事类载体成为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常态选择和趋势;值得庆幸的是,受访大学生基本都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和积极作用。对此,高校应通过号召大学生加强经典阅读,充分发掘、利用传统节日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以及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载体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号召,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近日笔者所在的辅导员工作室特制作了专门调查问卷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开展了问卷調查。本次调查选取对象以山东省内高校的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为主,在校专科(高职)生和研究生为辅,采取网上问卷调查(问卷星)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21份。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参与大学生共有1921人,从性别分布上看,男生有632人,占比为32.95%,女生1289人,占比为67.05%;从年级结构上来看,分布状况见下表:

选项 小计 比例

A . 大一 1545 80.55%

B . 大二 206 10.74%

C . 大三 107 5.58%

D . 大四 45 2.35%

E . 研究生 15 0.7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918

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见下表:

选项 小计 比例

A . 理工类 750 39.1%

B . 文史类 502 26.17%

C. 其他类 666 34.7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918

二、调查内容及数据结果

我们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偏好为两个主要方向展开分析,共设置了15个选择题(9个单选题、6个多选题)和1个简答题,均为必答题。了解程度方面从阅读书籍、中国传统艺术和节日三个子方向逐一分析,了解途径则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载体进行刨析。

(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

(1)书籍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人类获取文化进步的阶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自填卷之日起往前推近三个月,被调查者主要的阅读类型(多选最多选3项)排前三名的分别是占比为35.94%的当代文学类、34.22%的中国现代文学类和33.44%的时事杂志类书籍。中国古典文学仍占有一定权重为21.15%,略高于19.74%的外国文学。

以对四大名著了解程度为例,占总数38.49%的学生表示未完整地读过但了解内容,有31.04%的同学表示(完整)读过两三本。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22.5%这样一个为数不少的比例,这部分同学坚持读完四大名著。只剩不到8%对其知之甚少,占总体权重很小。

(2)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艺术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是印象中飞檐走壁的武术,婀娜多姿的古典舞,还是笔走龙蛇的书法,丹青妙笔下的水墨画,还是独具匠心的民间工艺品和民族乐器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五千年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下的保留下来的文化遗珠。中国的书法艺术和水墨画一直都是国内外文艺界学习和追捧的对象,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民族器乐不止在我国,在欧美都是品味和风雅的象征。

通过调查发现(多选3项),排到前三位的分别是——总数61.82%学生接触过书法、水墨画,43.65%左右学生接触过传统手工艺品(下设问题结果反应由占比为47.14%的小手工织品受欢迎程度占据到首位),30.1%的学生接触过民族乐器。但有24.58%表示接触过武术的同学和16.56%表示接触过古典舞的同学,这个占比就普及性而言并不小。

(3)提及我们的传统节日,值得欣慰的是对其来源和风俗了解或略知一二的人数占比高达94.33%,但对于73.7%的被调查者表示略知一二和5.68%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不了解这一严峻现状还是不可置否的。

(二)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和载体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了解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莘莘学子在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传统文化方面信息)接受途径和使用的媒介载体方面的习惯偏好。

(1)信息时代下,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通过浏览网页和社交软件(如QQ空间、朋友圈)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了65.26%和35.94%。而校内课堂活动和家庭熏陶下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亦达到了57.86%、31.4%和35.99%的较高比例。

同时我们跟进调查了在网络中播放量、评论和反响度较好的几款综艺节目进行调查(单选题),发现30.89%的人《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朗读、剖析书信诗词的节目。比例占25%偏高答问人最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考查对汉字、成语掌握程度的节目,与《百家讲坛》等请名家品析历史与文学的节目相比占有旗鼓相当的权重。

(2)传统文化的载体类型多的数不胜数,我们从中选取了为绝大多数人所熟知的6种载体进行调查。以故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内容,凭借着70.47%的点击率当仁不让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最爱。而比率分别为46.56%的古诗词、41.35%的书法和水墨画和紧随其后达41.35%的小手工艺品,也有较高比例的受众人群。而通过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舞台剧来传播传统文化,由于结果显示仅有20%左右的占比相对其它形式的占比而言,显得略微小众一些。

设置的延伸问题(均为单选)调查结果近半数的人群对传统文化故事最喜欢的表现形式为语言小品类,选择舞台剧的人数占比达26.09%说明也有一定的受众人群;近半数人最喜欢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类型为小手工织品,剪纸、泥塑均占人群总数25%左右。

(三)大学生对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本次调查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想掌握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想法和见解,为的是后期我们所推出的宣传内容和开展的各项活动能贴近当代大学生活:

(1)通过对涉及大学生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的发问数据结果整合,我们发现提及存在缺少趣味性和学习形式单一的问题的人数过半,近半数的人反映缺乏有质量的学习渠道,不容忽视的是39.27%的调查对象感到内容枯燥乏味。

(2)结合当前我校和各高校主要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有67.86%的人表示最喜欢社交app上推送的相关题材视频,而37.81%的人偏偏宠爱传统曲艺进校园,比赛形式虽然是受欢迎的常青树却因34.69%人数占比略低于传统曲艺也就只好屈居其后。

(3)最让人感到振奋和鼓舞的消息是近乎全体被调查者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接近十分之六的人都表示传统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三、对数据的归因分析及思考

(一)关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首先,关于阅读书籍的类型,可以看出当下青年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贴近于时代背景,与当下的文化背景和实际生活联系的,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时事杂志这3个大类。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群体的层权略高于外国文学,说明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在书籍受众上相比虽不落下风,可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是个喜忧参半事实。后续以四大名著为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像这种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传统名著才仅有不到1/4的人熟读。大部分人要么只是精读了其中的几本,要么只是精通大概,更有甚者一无所知。

我们应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能否跟随时代的脚步而前进,能否在我们文化的跑道上不落后于甚至远超于外国文化,这是迫在眉急、犹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就我们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种类而言,一方面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书法、水墨画的学习热度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民族乐器的接触学习虽然有一定门槛,但呼声居高不下,也受热捧;而传统手工艺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或用具、或装饰、或收藏……对其多方面的需求,在生活中一个人所拥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往往能体现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艺术涵养。其中国人接触和使用较多的小手工织品霸居最爱榜的首位,而泥塑剪纸作为民风民俗曾留在许多人儿时的记忆里,也很吸引人气。

第三,提及我们的传统节日,总体数据显示近八成人并不了解。青年学生连传统节日的常识都不了解,不敢想象其它方面的传统文化常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

(二)关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和载体的分析与思考

首先,如今是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大规模、高密度的普及到各行各业的人们手中,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通过浏览网页、使用社交APP来了解传統文化,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在三成以上的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数字媒体能为各种传统文化类的节目提供面向人群更广、结合形式更灵活、传播渠道更多样、场地人员和道具灯光等配置更充分的条件,所以这类节目尽管在形式题材上有所区别,但在准备走心的情况下都能赢得为数不少的观众。

其次,传统文化载体虽多,但“弱水三千”,我们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瓢”(种)以点带面着重分析。得益于故事这种载体运用的好更易于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兴趣和关注,莫言曾感叹道“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难解释为何七成的同学都喜欢通过故事来接触传统文化(具体到故事的表现形式我们发现语言小品由于语言表达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多数人所推崇,舞台剧的现场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强也有很多人喜欢)。另外中国社会崇文尚儒,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均开设古诗词必修单元用以展开教学,好多人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便开始学书法、接触水墨画。在人前能斯斯文文的用些古诗词说说看法,露一手秀气的书法,画几笔有神韵的水墨画,沾满了温润如玉的君子气,这是很多中国人所钟爱的一种精神气。为何四成略多的同学好诗词、喜泼墨、爱书画,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好多小手工艺品都被人放在生活中角角落落,陪伴着人度过或阳光下,或灯光中,或夜中酣睡……点点滴滴的时光,使用者对其好感会与日俱增,想必青年学子中其实不乏在生活中购置小手工艺品的人,要不怎么也会有四成之多的人在问卷中选择它呢?(其中小手工织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时光往往更多最受欢迎,泥塑、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呼声也很高)。

(三)关于大学生对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和建议的分析与思考

一是在高校中做普及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学习和活动形式单一,参加者感觉味同嚼蜡,活动的良莠不齐匆匆举办都是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有些同学中存在一种偏执的想法,认为与传统文化沾边的东西都是陈旧乏味的。

二是高校在当下开展的传统文化中,通过网络能结合社交媒体宣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满“干货”的活动,像货真价实的传统曲艺家在校园一展身手,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比赛,都会吸引很多学子争相参与。

三是我们高校体系下培养的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是正确的,能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对社会发展正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7年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资助经费项目“莱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为例”及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资助项目“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7ZZ50。

作者简介:李洪星(1971- ),男,教授,现任山东财经大学商经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