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以发展性评价理念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 学生评价改革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以发展性评价理念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 学生评价改革


发布时间:2020-07-23 阅读数:438

摘 要:近年来,虽然高校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学生评价模式依然有对评价的认识不够全面、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简单机械等问题。为了適应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需要以发展性评价观念来探索来学生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丰富和创新评价内容、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引进新媒体考核评价工具,从而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理念;学生评价;过程性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评价改革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学生个性特征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探索学生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有的学生评价机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和功能的认识不够全面

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过分扩大了评价的检验和参考功能,淡化了评价的诊断、反馈调节等功能,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通常通过一场考试来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提升程度、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并以此为评优评先的凭证;学生在评价面前考虑最多地不是如何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考试,拿到高分,通过检验。对学生评价目的和功能认识的不全面,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全面贯彻实现。

(二)评价主体单一

现行的学生评价机制中评价主体单一,往往是教师占绝对优势地位,学生、学校管理部门、家长的评价地位缺失。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授课,一个班级里面一二百个学生,教师所授的学生多达五六百人,教师很难完全、具体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课上课下叫不出学生名字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师生双方课下缺乏交流沟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就不够全面,具体、深刻。教师可能通过一场考试或者几场考试了解、诊断、验证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学生的技能是否增强、素质是否提升,价值观有无偏差等就不得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教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学生没有发言权、学校管理部门缺失,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家长、社会的作用被忽视,评价结果就有失科学性、公正性、全面性、准确性。

(三)评价内容过分偏重理论知识考察

现有的学生评价机制中,考试是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虽然考试内容中有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题型,但是题量少,考察内容的覆盖面有限,在加上这些主观题都有标准答案,最终学生为了迎合标准答案进行死记硬背,对能力进行考核的考试目标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大量存在的客观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力的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价值观层面的考察。过分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内容容易导致学生学业成绩高,马克思理论学的好,但实践上并非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现象的出现,造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行”脱节,这严重背离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宗旨和学生评价的初衷。

(四)评价方式简单机械

目前高校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大多数来说都更青睐于总结性评价方式,尤其是标准化、纸质化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这种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只需要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就可以轻松地通过考核甚至拿到较高的评价结果,这不仅无形中会降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重视和努力程度,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和懒惰习惯,不利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再加上大多数高校在考试后都没有开展试卷分析和讲评工作,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严重被淡化,学生只看到了考试分数,根本收不到任何考试反馈信息,无法对接下来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因而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现有的学生评价机制中存在着对评价认识不全面、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评价方法简单机械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转换思路,改革现有评价体系,探索新的更科学、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性评价理念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需要有先进的评价理念,而发展性评价理念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由单方转为多方,强调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调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以多渠道、多角度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内容不仅重视基础知识,更重视学生创新、研究、合作、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注重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发展性评价就是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它基于被评价者的过去,重视被评价者的现在,更着眼于被评价者的未来。这种评价理念以其独特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人文关怀引领着学生评价发展的趋势。

三、以发展性评价理念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评价改革

(一)端正评价观念

观念决定方向。评价主体要明确评价不仅仅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省、正视自身在发展中存在优势和缺陷,并加以调整、改进,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评价的功能,尤其是评价的诊断、调节和反馈功能,避免过分依重检验功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成一个良性、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建立健全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方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队伍是学生评價改革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还要重视学生、学校、社会的主体地位。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教师等各方要和学生共同制定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选择评价方式等,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方案的制定中,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考察转化为主动地自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尤其是教务管理部门,也应该深入贯彻并宣传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各项文件精神,把握全局,对学生评价工作作出整体规划,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准则,推进学生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社会要配合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规划,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配合实践教学活动,反馈学生实践活动的信息,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评价提供更多的渠道和途径。

(三)丰富和创新评价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学生评价内容不仅仅要涉及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价值观的考核评价。评价内容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以理论应用实践、理论引导价值观为导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全方位考察学生的所学、所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在评价内容重增加学生实践考核,丰富和创新评价内容,知、行、情协调发展。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基础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时政性很强的新闻、热门话题,也可以是网络课程或者课外实践内容。评价内容重中要适当减少对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加大对实践能力、学生政治素养的考核。

(四)推进评价方式多样化

线上线下相结合。我们在重视线下考核的同时,也要利用网络等虚拟媒介开展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线上考核,使大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不受时空的限制,有自由充分的发挥空间,更好地表现出他们的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考勤、提问、作业、演讲、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从而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可以使考评结果更具有连贯性、对比性、科学性。

自评和它评相结合。学生自评可以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他评是学生以外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评价结果跟客观、更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单靠他评,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准确;单靠学生自评,评价结果就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扬长避短。

基金项目:文章为郑州西亚斯学院2018年度教改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JGYB41。

作者简介:张婧(1988.09- ),女,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郑州西亚斯学院,讲师,主要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硕士。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