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新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研究进展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新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0-07-24 阅读数:971

庞海全 邱坤元

摘 要:随着新时代不断革新社会大环境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社会大背景出发,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目前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从思想、新媒体微课及专职教师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思维层面,又能更好地锻炼和发挥学生的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环境;职业生涯;中国梦

一、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大环境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首要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要把“立德树人”真正放在首位,增强其针对性及实效性,切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互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教育创新的大发展,必须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指导模式优化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大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优势。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和职业目标,并根据职业发展的条件,以更全面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性和专业性。 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在就业创业中的职业竞争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人才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概念是从经济学发展而来的,最初是指从供给的角度对生产、服务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产品、服务供给。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概念。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通过系统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深层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目标,挖掘学生发展潜力,设计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行动时间与计划。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高校是供给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结合教育政策、社会需求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从需求侧而言,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供给侧与需求侧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供给要素,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从而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校和学生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达到有效供给,提升职业规划教育供给,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

职业规划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其本质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民生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可能演变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制定就业政策并推动落地实施,保障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但就目前而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只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简单化、师资队伍随机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

大学生不清楚自我及对社会缺乏了解。很容易陷入两种对傲慢和自卑的误解。特别是未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背景下,大学生难以真实、深刻体验到工作的真实情况,一旦学生进入角色,必然将直接面对激烈的竞争,学习时间被工作、生活等事务占用,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当前,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并不热衷、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家长、社会对学生过度保护,导致学生对就业竞争形势认识不足,进而产生职业生涯教育毫无用处的错误认识,甚至将自身就业难问题归咎于父母,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认识。同时,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系统性、专业性不足,教学实际效果不佳,制约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此外,比较心理学效应导致学生面对就业问题出现心理失衡问题,对就业缺乏理性认识,过分关注就业环境、收入等物质条件,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连续性。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发展

(一)中国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渗透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中国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对学生人生规划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渗透中国梦,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创新,该方法能够为学生指明人生发展的方向,将学生人生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以中国梦信念引领、激励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理想信念,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凝聚,形成统一的共识,增强高校学生凝聚力与向心力。对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而言,中国梦是“学习梦想”、“专业梦想”与“发展梦想”,是个人职业规划与职业理念的最高标准,能够为学生定位人生目标和确定价值取向提供基准,促进学生坚定不移地实现理想信念,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的有机结合,帮助高校学生明确个人梦想实现步骤及路径。此外,中国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渗透融合,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载体,引导学生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中寻求平衡,实现良性互动,为中国梦的达成贡献力量。

(二)在新媒体课堂中融入榜样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榜样能够起到示范、引领和凝聚的重要作用,榜样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承载者与实践者,也是人们藉以模仿的表率,借助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参照对象,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共道德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鼓励和带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指出:“年轻模范人物是大多數年轻人学习的对象,是承担公众期望与社会责任的榜样,对于青年群体和整个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随着微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与普及,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课在专业形象塑造、职业认同和榜样引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借助微课形式广泛宣传时代精神和先进事迹,与理论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能够提高教育活动吸引力与说服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促进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因此,高校应当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微课形式,制作、发布一批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微课资源,在高校内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范围,构建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将职业认同教育、榜样示范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争做时代先锋,在榜样学习中探寻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精神,规范、引导和启迪学生职业梦想,并激励学生朝着预期的梦想前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国家层面青年成长的价值目标,确定了社会层面青年成长的价值取向,并在个人层面上锁定了青年成长的价值标准。因此,在第一类职业规划教育中,高校必须实施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引导。在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引导当代青年促进青年,为社会作出贡献是必要的。要引导大学生在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建立专业理念,结合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帮助他们在提高分析、判断、逻辑推敲等思辨思维能力的同时,运用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结合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生涯决策观。

(四)建立专职教研体系,提高教学科研效果

以往职业规划教学任务多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完成,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背景,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建立职业指导教师团队,并通过多种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首先,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资格准入机制。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十分健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质,经专业化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部分国家还对职业经历和培训情况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应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从业资格的准入资格的审核,确保教师教学能力;其次,结合专业特点和技术优势,在各学科、院系发展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专业技术的教师,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再次,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力资源等从岗位、人力的角度指导学生就业,并通过企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等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除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外,还必须提高教学的科研效果,通过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的形式反馈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种浅层式的集中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层次的发展,缺乏思维引导、思维练习,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很难做出决策。课程改革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关注到各项政策、各种职业背后的深层发展,把握时代特征,确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点,然后做出合理的决定。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思辨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它可以突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艾军,邹金成,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2-94.

[3] 孙艳菊,高圣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18(12):137-138.

[4] 李丽.中国梦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實践路径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8(06):63-66.

[5] 张彤.“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2):63-66.

[6] 茶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问题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7] 陈蓝爝.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8(07):119-121.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