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田甜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明确,为高校教师教学在新形势下赋予了新内涵、指明了改革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主阵地,应及时更新观念,在高校的育人、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注入教学,文章解释了立德树人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新意,阐述了如何通过教育教学实现立德树人,倡导在教学技能提升中包含树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助力于工作中对立德树人的实践行动。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教学;实现路径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新意
立德树人这一丰厚的德育观念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先秦时期,《左传》中在回答“什么才能死而不朽”的问题中,叔孙豹言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都可以称为能死而不朽的东西,而立德是为有高尚的品德操行,能够流芳百世,在人死后仍能永葆活力,使后代能受到教养,是具有长远意义的。立德是一种对于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有所追求的思想,立德为人生之本,是立功与立言等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只有先有德,才能取得利于国家、利于人民的不朽功绩,才能使自己言论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而“树人”则出自于《管子》中“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的阐述,人的教育培养具有其长期性,教育的回报周期长,回报效益大多为隐形特征,但是正因为教育人的这些特性,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树人”的理念精神,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打好根基,耐心培养,树人不同于树木,目的不在于单一的能成材有所经济回报,而在于培育好根基,使其在引导下能自我成才,终身受益,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当我们剖析了立德树人的历史内涵,反观其现实意义,以德性为根基,拒绝将培养人变成统一的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拒绝将成才置于成人至上,我们需要通过德性灌溉、美德照耀而成长出的人才。尊重知识,但是必须具备良好道德品格的人才才能够担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才能有利于时代良性发展。树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对高校教师教学具有明确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迫切性,同时也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性质,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契合与彰显,在经济、政治、社会甚至于大学治理都在深化改革的今天,适时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引起我们所有高校教师的思考,通过对其内涵的理解,助力于工作中对立德树人的实践行动。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教学的新内涵
教师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效果,教师教学不再是生硬的几个教学环节的拼凑,而是通过教学环节,在培养专业技能,介绍专业知识之外,将德育内化于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理念教育,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志、科研品德、拓宽其科研思维。教师教学的新内涵在于教学不是单一传授,而是复合型多维度的内化教育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师教学能力来解释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师教学的新内涵。
首先,在教学技术能力方面,专业知识的教授是教学的核心,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过程是在师生积极互动交往下而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厚的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知识观,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钻研和组织教材,找到课程中教学目的要求与当下社会现实、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实现德育教育目的的途径,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的理解与运用,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通过现实举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培养专一、积极、眼光长远开阔的良好品质,不生搬硬套,以投机取巧为荣,在教学中有充满创造力的生机活力,在打开学生眼界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在生活应用中也会不偏激、减少狭隘的思考模式。第三,重视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加强道德引导。只有了解了学生当下心理状态、道德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爱好等,才能在对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长善救失。例如可以通过专业课堂,重燃学生对生活的兴趣,有了崭新的奋斗目标,并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在于收到专业熏陶,而是得到人生价值观的引领。第四,利用语言表达来传递思想观念。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富有感染力的教师语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學生的行动中,适时利用语言的感染力,能直接传播教师想要传导的道德思想。第五,通过教师的人格引导学生对高尚品格的向往与践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能够间接了解并模仿教师的人格品行的,教师的所言所想,都能够对接受其教育的学生产生根源性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也进入教师的能量场中,学生在课堂中所守到的潜意识影响将对其课下的活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直观感受,是否具备耐心、爱心,是否包容、尊重学生意见、赞赏,是否多利用肯定性评价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变化,甚至是教师上课的情绪,对事物所持有的辩证的、热忱的、积极的态度都是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第六,重视在学术科研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培养。高校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或者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科研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德育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平台。它影响了学生日后对科研活动的谨慎态度,锻炼学生的科研意志,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科研团队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来展现,更重要的还有对科研的动机,引导学生领会科研的社会意义,用去功利化感受其在科研活动中的意义,用科学观、大局观来看待科学研究,只有良好的道德教育、教师自身的高尚科研品行才能减少学生的学术不端的出现。
在教师素养方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要树立学科德育意识,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德育同样是教师职业追求的一部分,是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表现。这样教师才能将自身对学术道德、人格品德的坚守与提升转化为对学生德行修养的引领作用,以学科教学为桥梁,以师风带学风。
三、践行立德树人,创新实现路径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其核心观点所表达的真正教育不是理智知识的堆集,而是灵魂的教育,跟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致的。时代发展使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意识,“树人”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立德”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道德教育为己任,不应该推卸为社会、基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职责。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正是需要我们所有教师在各自的教学方法中都能够平衡知识与能力培养、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为出发点。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梳理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用深厚的专业素养获得学生的信赖;用开阔前沿的学术视野打开学生思维;用不断探索的专业精神启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品格,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用身体力行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以德立身的信念追求。第二,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此实现路径是对学科德育的延伸,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有着渗透作用。教师要引领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通过校园环境的感染与熏陶,对学校精神的感悟与激励,形成校园文化教育的合力,与学科教育统一于德育过程。
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方式方法。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对自己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评价和反馈、调节,不断地对教育中学生品德存在的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合理调整。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教育问题尤其是立德树人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不断思索会使教师有一个相对科學的教育理念,正如培养学生批判性科学思维一样,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经常反思,及时反馈才能不断的总结行之有效的将德育注入教学过程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88.
[2] 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年,2004:55.
[3]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41.
[4] 吕京,吕丁.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素质的新内涵及其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