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护国战争期间,朱德指挥部队赢得纳溪棉花坡战役的伟大胜利,为护国讨袁战争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在纳溪关爱百姓,力主为护国英烈立碑塑像。朱德在护国战争中胸怀天下的报国爱民情怀,得到了纳溪百姓的衷心拥护。
关键词:朱德;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纳溪
追溯朱德同志光辉的革命历程,不得不提他青年时期参加的护国讨袁战争。一百多年前,面对袁世凯破坏辛亥革命建立起的中华民国,强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行为,朱德毅然参加护国讨袁战争,不仅指挥部队赢得纳溪棉花坡战役的胜利,为护国讨袁战争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在纳溪关爱百姓,力主为护国英烈立碑塑像,体现出了胸怀天下的报国爱民伟大情怀。
一、血战棉花坡,做讨袁护国排头兵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不顾民意公然复辟称帝,使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横遭破坏,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12月25日,在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的推动下,云南率先发起武装讨袁护国运动,组织护国军,以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军入川北上讨袁,正在云南蒙自剿匪的朱德也统帅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入川作战。
泸州地处长江和沱江的汇合处,是川南通往滇、黔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护国军北上讨袁的重要通道,袁世凯和护国军都急于控制这一重要区域。自云南起兵反袁的消息传出后,袁世凯立即任命曹锟、张敬尧为征滇军正负总司令,统帅数万大军沿长江入川,妄图一举消灭护国军。与此同时,蔡锷统领护国军第一军主力部队四个支队共6000多人向泸州方向挺进。一时间,泸州城周边集结了大量的北洋军和护国军,成为护国战争的主战场。
1916年2月初,由董鸿勋率领的护国军先头部队到达泸州纳溪,会同护国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队合兵共攻泸州城。护国军攻势猛烈,战事节节胜利,但由于护国川军麻痹轻敌,使北洋军得以突破护国军对泸州城的包围,并集结重兵对退守纳溪的护国军发起猛烈的攻击。北洋军以优势兵力攻占护国军在纳溪的前沿阵地九川山、朝阳观、小屋基、菱角塘等据点,护国军处于被围歼的险恶境地。2月17日,朱德率领部队经日夜兼程赶到纳溪前线后,接替董鸿勋统领护国军第三支队,打退北洋军多次猛烈的进攻,护国军与北洋军逐在纳溪棉花坡一带形成对垒局势。
棉花坡高地是北洋军进攻纳溪城的制高点,也是护国军防守纳溪的重要屏障,双方在此展开异常激烈的争夺。北洋军在棉花坡周边派驻张敬尧、熊祥生等北洋军精锐部队,在菱角塘、朝阳观一带构筑坚固的工事,凭借着精良武器和险要地势死守,护国军组织的多次进攻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依然无法突破敌军堡垒。为迅速结束在泸州的戰役,袁世凯派出大量援兵对护国军进行疯狂地进攻,炮火昼夜不停地向护国军阵地猛轰。
朱德统领的第三支队是抗击北洋军的主力,其防守的棉花坡前沿阵地,成为敌我交锋的主战场。在北洋军异常猛烈的反攻下,七块田阵地曾一度被敌攻占。但朱德沉着指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法总能出奇制胜,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并重新夺回阵地。在战斗冲锋时,朱德身先士卒,甚至与敌军展开近战、夜战、肉搏战。战斗最为危急的时刻,朱德甚至在前沿阵地的一堆草木上指挥战斗。在敌我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朱德支队克服弹药匮乏,部队伤亡惨重等险恶条件,在棉花坡阵地浴血奋战了半个多月,牵制了北洋军最为精锐的主力,为护国军其他支队攻占朝阳观争取了时间,使护国军取得棉花坡战役的最后胜利。
以棉花坡为中心的纳溪保卫战的胜利,事关护国战争的全局和胜败得失,是护国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役。此战的胜利,使护国军从此声威大震,鼓舞了全国人民反袁护国的斗志,使处于观望的各省纷纷宣布反袁护国。而棉花坡战役的胜利,朱德支队的浴血奋战起了最为关键性作用,朱德也因此战声名远扬,成为滇军名将。
二、爱民如子,结军民互爱鱼水情
护国军在泸纳一带与北洋军激战了近一个月,并且重创北洋军,这一切都离不开泸纳一带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作为护国军支队长的朱德,还在赶赴泸州的进军途中就多次申明军纪,约束部队坚决贯彻护国军总司令部颁布的不得“乱入民家”和“购买要公平,不得依势压迫”等军规。除了严格约束部队纪律外,朱德部队每到一处宿营地,都要召集各界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向他们宣传护国讨袁的大义。正是朱德爱民如子的风范,使护国军得到纳溪一带百姓的积极支援。
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时期,为阻击北洋军对纳溪城的进攻,朱德把部队就地驻扎在棉花坡北洋军阵地正对面,前线指挥部设在陶家大宅院。在此期间,朱德与陶开泰、陶鸿基父子经常促滕谈心,表达救国救民的抱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6年3月6日,北洋军重兵突然包围了棉花坡朱德指挥部。为掩护朱德一行安全撤离,陶开泰故意与北洋军周旋,让儿子陶鸿基带朱德从后门抄小路才得以逃脱。北洋兵发现朱德被陶家父子送走后恼羞成怒,将陶氏父子捆绑在大树上拷打逼问朱德去向,父子闭口不招,被北洋军残忍杀害。后来朱德率领部队重回棉花坡,听到陶鸿基父子为掩护自己而惨遭杀害后,当即挽联表达悲痛之情,此后一直同陶家人保持着这段友谊。
棉花坡战役后,护国军根据蔡锷的命令退至大州驿、大蓬溪一带休整,朱德部队也奉命驻扎在此。为了缓解长期紧张战事带来的精神压力,朱德常到附近街区了解风土民情,并耐心询问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作为护国军军官的朱德与百姓交谈时总是面带慈祥、和颜悦色,与北洋军官凶神恶煞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长此以往,朱德在当地百姓中的威望不断提高,大蓬溪一带百姓对护国军好感不断加深。
朱德在纳溪爱民如子的风范,使纳溪人民怀着感恩之情,积极支援护国军在纳溪的战斗,为保证护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德后来回忆护国战争时就曾高度赞扬纳溪人民对护国战争所做的贡献,“在这次推翻帝制的战斗中,我们第一次在农民中开展群众工作。农民攻击敌军运输,他们把粮食和弹药转运给我们。船夫撑船往来给我们运送补给养,把我们的部队摆渡过河,并且从战场上往下抬运伤兵”。
三、追思英烈,树报国爱民护国魂
护国军自3月7日撤退到大洲驿、叙蓬溪一带后,进行短暂的补充和休整。随着全国反袁局势的好转,在蔡锷总司令的命令下,护国军于3月18日拂晓发动对北洋军的全线总攻击。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护国军的多次打击下,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无力再战,不得不向护国军哀求停战。在四面楚歌中,袁世凯企图通过退位来保住总统大权,但原来是袁世凯亲信的一些省的将军却乘机由拥袁转为反袁,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份相继宣布脱离袁世凯控制的中央。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最终在一片众叛亲离声中病逝。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破碎后,中华民国得以重新恢复,集结在泸州周边的北洋军随即奉命北撤,护国军终于取得了护国讨袁的最后胜利。此时,朱德正以云南陆军第七师十三旅步兵第二十五团团长身份驻防泸州,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朱德热情歌颂了护国讨袁战争的重大胜利。不幸的是,护国战争胜利不久,却传来护国军统帅蔡锷病逝的消息,朱德悲痛不已,除以挽联和诗表示哀悼外,还会同当时纳溪县知事周帷帧联民签署呈文请求中央拨款在纳溪为蔡锷将军塑造铜像,为死难的护国军将士修建昭忠祠。朱德怀念护国英烈的深情深深感染了纳溪人民,纳溪军民无不衷心拥护。
不久,朱德再次联名周帷帧签署发布筹备蔡锷将军的追悼大会通知。通知邀集納溪县军、政、绅、商、学各界人士,在纳溪县南门外玉林寺组织追悼蔡锷的筹备处。朱德不仅是这次追悼会的倡议者和组织者之一,而且整个追悼会当中他都从不缺席,每日都亲自到场主持。在此期间,朱德还写下了一首悼念蔡锷的诗联,发出“收复河山谁与问”的感叹。这不仅仅只是表达对蔡锷将军及护国死难英烈的崇敬和悲痛之情,从另一方面也看出朱德对当时北洋军阀控制下的中国社会的一种失望和痛心。朱德希望借这次追悼会来警醒还沉浸于讨袁护国胜利喜悦中的国人,国家和人民的处境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变,鼓舞后人在国家危亡和民众水深火热的现实下依然要不忘报国爱民的使命。
护国战争时期的这段经历,使朱德认识到只有真正爱护群众并获得群众拥护支持才能最终被历史选择,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报国救民的信念。然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苦难的中国带来和平与繁荣,很快云南和四川军阀又处于混战,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处于水深火热中。正是因为一直坚信着报国爱民的信念,朱德后来才义无反顾地放弃高官厚禄,去寻求真正的救国真理,最后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本书.护国运动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2]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修订本)[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朱德与四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曾林华(1989- ),男,汉族,江西抚州人,助理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