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12 阅读数:1958

李开学 李云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之所在。面对世界发展潮流,开放发展既可以发展壮大自己,又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思想,又是构建公平合理国际新秩序的中国智慧,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政策生命力,是各方都愿接受的国际大战略。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潮流;国际大战略

自20世界90年代起,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由原来苏联与美国为首对立的两极分化向以美国为首的单极化转变,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后,随着欧盟、东盟、日本、中国等的相继崛起,尤其是现当代中国高速发展,使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全球性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增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正在不断相互交往、交流和交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世界各国共同携手起来,创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准确把握世界和平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大势,观察分析时代发展的新规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向世界传递了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中国方案,并得到世界多国的高度认同、积极支持和响应。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彰显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或崇高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重要的外交戰略思想,其意义十分深远。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是指人类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牢牢连结在一起,人类应该团结合作,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我们在处理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要更加考虑全面周到。如在处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问题上,海峡两岸同胞应怀有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努力向合作共赢的发向发展。在处理国际之间的关系或问题争端时,我们更应该时刻把握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战略,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我们应该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前提下,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和平、稳定和平等的伙伴关系,促进国家间的共同发展。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大潮流,在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似以往那样疏离,而是呈现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势。 自冷战的格局被打破后,国家和国家间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更加证明中国在谋求自身利益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会损害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合理的利益诉求。 这也向西方国家阐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态度,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疑惑。中国绝对没有霸权主义思想,而是一直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和睦共处、共同发展、通力合作、实现共赢。这才是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客观上已经形成。由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合作共赢就成为了国家之间重要的相处方式。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发展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架起了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这就是“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是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分析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实施经济合作,促进中国、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共同发展而提出的统筹全局并顺应大势的重大战略部署,因而,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的明显趋势,而且发展越来越迅速。由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使得区域在全新的世界图景中作用大大提升。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区域空间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今,周边区域合作组织顺应时代趋势,如雨后春第,越来越多,对此中国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中国发展。为此,中国领导集体提出"一带一路"这一宏伟构想。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急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缩小差距,在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方针思想就是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既给每一个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挑战。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意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合作,团结起来,才能缓解危机,降低风险。

“一带一路”方针思想重点是加强经济合作的主张,在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组织为了获取利益,寻求共同利益,实现经济上的利益交融,将会全力借助本国±地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因素积极参与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方针思想旨在推动世界改善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推动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更方面的发展。而且通过合作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区域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方针思想的制定与实施必将有利于推动世界整体的发展。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方针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担当世界责任,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倡导和建设海洋新秩序。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方针思想的提出是兼顾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需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但主要还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今中国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而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日益突出的发展趋势,中国这样一个大型发展中国家,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的发展,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安全关系,有利于各国的政治稳定,改善政治关系。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总之,要在经济合作项目多加强政策沟通,加强政治合作,为合作建立安全机制等主张,都有助于改善社会空间政治关系,都将大大推进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一带一路”方针思想主张互联互通,尤其是基础实施和贸易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将大力地推动着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最终推动世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

当今国际局势,已经不再是冷战下的两极格局,而是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势。 许多新兴国家正在崛起,政治、经济实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各个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國家想要孤立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趋势则变得越来越明显。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方面的紧密联系。而传统的国际旧秩序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为划定大国的势力范围,确立大国世界的统治地位而建立起来的,带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不平等、不公正的特征。它包括以旧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生产体系,以垄断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大国主宰世界划定势力范围的国家和集团联盟体系。在这种秩序中,支配国际关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创造发展中国家对他们的单项依赖,形成南北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因此,要打破国际旧秩序,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呼声,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世界上多次出现了全球性危机,人口问题、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以及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些危机不再是某一国家的危机,而是全球性并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发展安全的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仅仅依靠某个国家的努力,而是要经过国家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面对全球性危机,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环境。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应该单单是中国所提倡的外交战略,它更应该成为全人类主观上达成的一种共识。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只有怀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在国家间达成合作,实现和平稳定发展。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类命运同气相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所以获得世界广泛支持和认同,除了它顺应人类发展规律外,还在于其继承了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在内的国际关系公认的原则。有学者认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走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歧路、老路,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实现持久和平、摆脱安全困境、共享发展成果打破文化隔阂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世界各方都能接受的公道方案,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汇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洪流中,奔向“世界梦”的共同彼岸。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为了和平,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15-09-23.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3] 胡鞍钢,李萍.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供体思想与中国方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

[4] 胡鞍钢.中国为何能打破“强国必霸”逻辑——习近平“共赢主义”思想目标与内涵[J].人民论坛,2015(15).

[5] 王寅.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构建原则[J].国际问题研究,2017(05).

[6] 张永红,殷文贵.“人类命运供体”理念的生成、价值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7(08).

作者简介:李开学(1966.12- ),男,汉族,贵州遵义人,教授,党委书记,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云(1982.03- )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讲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