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基于AHP模型的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课堂引领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创新路径探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基于AHP模型的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课堂引领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创新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阅读数:706

刘佳琦 黄明辉 倪文杰

摘 要:通信技术的创新与持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顺畅,这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拓展了空间,也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政课堂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但信息量的激增和筛查制度的欠缺也为学生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文章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思政课堂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问题与原因以及提出一系列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课堂;AHP层次分析法;意识形态教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方式、沟通手段、传播媒介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是思想传播和理论孕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应该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正确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这样,思政课堂如何顺应时代形势发挥好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教育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基于AHP模型的高校思政课堂意识形态教育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1)评价指标的确定

对高校思政课堂意识形态教育的评价的二级指标主要在线下思政课堂教育B1、线上思政课堂教育B2、思政课堂教育成果B3以及思政课堂教育创新B4这四个方面。其子指标则选择了思政课堂教学情况C1、意识形态引导状况C2、思政课堂氛围的营造C3、思政教育答疑C4、新媒体手段与思政课堂的结合情况C5、新媒体手段的拓展情况C6、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动向的把握C7、新媒体舆论的把握能力C8、思政课堂教学表现C9、思政课堂教学效果C10、学生意识形态动向的正确性C11、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C12、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C13以及全面创新的教学载体C14来共建这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C1的评价依据为“四项基本政治课程的教学情况”;C2的评价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C3的评价依据为“课堂环境良好、与学生互动频繁”;C4的评价依据为“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深层次问题进行针对性答疑”。C5的评价依据为“统筹线上新媒体、线下思政课堂工作,拓展教育途径”;C6的评价依据为“利用何种新媒体手段开展思政教学”;C7的评价依据为“了解网络动向,壮大主流思想,弘扬主旋律”;C8的评价依据为丰富思政课堂在新媒体中的话语权。C9的评价依据为“思政课堂上课效率高、学生反馈积极并给予学生潜移默化思想”;C10的评价依据为“增加课堂吸引力、传播力以及学生热度”;C11的评价依据为“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C12的评价依据为“思政课堂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创新性”;C13的评价依据为“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教学”;C14的评价依据为“运用微信、微博、QQ、知乎等平台”。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利用AHP模型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将对高校思政课堂意识形态教育的评价划分成14个小层次,运用YAAHP软件可以得出各个指标权重以及对应排序。

(1)专家评分

让相关教师、学生对各层次评价指标中的重要性进行两两评分。评分为“1”,表示“A与B元素同等重要”;评分为“3”,表示“A比B稍微重要”;评分为“5”,表示“A比B明显重要”;评分为“9”,表示“A比B强烈重要”;评分为“2,4,6,8”,表示“处于判断的中间值”。

(2)构造判断矩阵

首先整理、形成比较判断矩阵。建立二级指标比较矩阵,与B1下四个指标比较矩阵,B2下四个指标比较矩阵,B3下三个指标比较矩阵,B4下三个指标比较矩阵。然后确定评价体系各单层次权重指标W,通过对最大特征值,C.I,R.I,C.R的计算,我们得出每个矩阵的C.R值都小于0.1,说明矩阵通过了一致性的检验。

图一 高校思政课堂意识形态教育的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二、基于AHP模型对高校思政课堂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需要先进性

通过权重的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的权重在前两位,这说明思政课堂讲求创新,创新是保持思政课堂核心的重点,能为思政课堂的长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大学生对新媒体有较强的认可度和依赖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频繁,但最主要的是用于社交、娱乐领域,在思政学习领域的应用却明显偏少。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综合教育职能发挥不充分,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汇聚和整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学资源不足,导致思政课堂可利用的新媒体资源不够。

(二)新媒体环境具有复杂性

新媒体不仅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式,意识形态渗透更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然而,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思政课堂不仅需要掌握学生的意识形态动向,还需要在课堂上加以正确的引导,防止学生的意识形态偏离主流路线,这也是其位于第3、4位的原因。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下降,新媒体教育队伍力量薄弱

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有着信息的主导权,所以更容易拥有思政课堂的话语权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支持。由于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变化,学生可以比教育工作者更早地接受到有关课堂的信息,提前学习接受到知识的传输,所以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专业的教学人才与教学技术会使得课堂缺乏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对思政教育的热情有所下降。

(四)新媒体下大学生的主动性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新型的受众群体,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的信息识别和鉴定能力较差,很难辨别出带有隐性指向性的话语。一些反动或者虚假的舆论一旦被捏造出来,就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无序传播,给新媒体环境下不良信息的传播留下了可乘之机,动摇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由于受到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载体携带方便、获取信息及时等特点,再加上学生自制力不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在思政课堂上学生也很容易被这些载体过度消耗注意力。

三、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课堂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业务能力建设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提高自己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对能力、应变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准确地从中得到反馈,从而更快地采取教育对策或干预措施。运用新媒体,对高校四门基本政治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给旧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利用多媒体、自媒体等方式,將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方法、模式进行改变,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

(二)加强对新媒体网络舆论环境监管

通过实时监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了解到校园各种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各种舆论,从而对高校学生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可以制定合理的计划去管控引导队伍并进行合理分工,全面关注大学生的网络活动空间。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群体中的敏感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和分析能力,进而使得思政工作开展具有有效性。

(三)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发挥主体能动性,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培养高尚品德、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大学生愿意接受、敢于接受、自觉接受意识形态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充分让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开展各种线下思政课堂中德交流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大学生话语体系的建立和政治素质的提升。

(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思政教育资源平台

加强新媒体在思政课堂中使用的频率,如通过微视频放映有关短片、使用公众号进行课下讨论等方式,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性、引领性、启发性。建立高校思政课堂新媒体矩阵,如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等,向学生们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或者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学习、时政上的一些问题。

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收集和分类管理,增强对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需要紧跟宣传重点、贴近学生特点,才会具备较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创新研发,通过图片、文章、视频等形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传播。

(五)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堂可以将校园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内涵于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打造立体校园文化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积极的网络校园文化中,弘扬正能量。在进行新媒体宣传时,加强对传播主题的策划,以及创作更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网络文化作品。可以通过举办慕课交流会、举行思政知识问答、拍摄思政微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校园文化物质载体,提升校园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四、结语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利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大特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高校开展思政课堂的手段,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迎接各种挑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媒体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丰富大学生思政课堂中关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载体、形式和路径,使新媒体的优势与技术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政课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效性、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刘流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2] 孟跃,钱俊,马俊,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18,17(09):26-29.

[3] 闫丽,姚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之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25-27.

[4] 任丽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探索[D].中北大学,2017.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8年上海市级创新课题:《新媒体下思政课堂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s1815002。

作者简介:刘佳琦(1998.12- ),女,汉族,安徽铜陵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黄明辉(1997.11- ),男,回族,贵州贵阳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倪文杰(1998.01- ),男,汉族,上海奉贤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在读。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