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杨静
摘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通过贴近实际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紧扣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讲授,利用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感染学生、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及创新教学方法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进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是在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具有的亲近、吸引的特点,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和谐亲近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授内容的认同感。也即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不要采取硬性的灌输和说教,要用亲切、入心、入理的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思想、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沐浴春风式的解疑释惑性的教育,发挥思政课巨大引导、启迪和解疑性魅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从而让大学生普遍理解掌握、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生动化,以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并加以掌握、运用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广大民众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成为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并借助人民群众的实践之动力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大学生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和践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走进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具体而言,要针对当下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所呈现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引导学生去直面问题的同时,解除心中之困惑,以此来强化马克思主义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以令人信服的解答来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進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一、贴近实际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求知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首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更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或简而言之,就是人的解放。这不仅指“类”存在的人,也包括每个人在内的人人的解放。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和解放。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会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它是关注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自由的科学理论,为此,人人都应学习马克思主义,每个学生都可能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做到通俗化和生动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他们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身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把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理论观念、方针政策等以科学的方式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头脑和心灵中,最终使大学生系统掌握、充分认识、深入理解、真正接受、自觉践行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紧扣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要结合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帮助学生真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教学过程中,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即融入教材、走进课堂,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入耳、入脑、入心,融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提高青年学生思考和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维护者。
三、利用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感染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通过教学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学生掌握,必须将抽象的理论进行具体化,选取生动真实的典型案例导入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具体化,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案例教学的运用,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案例的选取可以是当今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可以是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仍给人情感冲击和思考的发生在过去的真实事件;或是思想史上的思想实验以及寓言神话等。同时案例的选取要切合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把案例材料和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以及案例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分析案例材料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分析认识现实问题,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理念,促使其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方法论作为实践指导工具来解决问题、明辨是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四、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以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把红色文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包括红色经典影像、书籍和红色基地等。在教学中将红色文化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直接吸收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培育大学生的红色特质,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红色文化中的感人事迹,让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五、创新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构成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促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帮助大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转变为自己的信仰体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教学以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载体,加深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升其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括课内主题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手段,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课内主题实践分小组进行,布置主题,课下收集资料讨论,课堂上集中回报,教师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正面引导,课堂主题必须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发展需求和学习状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触动点和共鸣点,强化师生互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可以是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主题,也可以是当前的重大热点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认知社会中的一些困惑。课外实踐可以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组织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报告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思想水平、锤炼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能够促使其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亲身体会今后将所学之长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神圣与光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个人移动通讯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就需要考虑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要善于借助互联网这一网络教学的优势,以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便捷的方式将理论和思想传递给学生,让理论课课堂成为一种美的欣赏,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亲合力,实现理论课高效育人目的。新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以图文声像的形式解析理论的精深语义,以多彩的画面、生动的声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图像、视频等方式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思考讨论,同时以开放式网络平台为载体,可以让学生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可以通过建立公众号、微博等形式推送国家大事、社会事件、理论成果等,将铸魂育人融入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以这种大学生易于接触、便于接触的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和影响面。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冰.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对策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8):88-9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 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5):05-07.
基金项目:文章为攀枝花学院2019年度思政文化专项重点课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Z002。
作者简介:杨静(1965- ),女,四川仁寿人,攀枝花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