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融合论析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融合论析


发布时间:2020-08-29 阅读数:505

张昭 徐丹 张宇彦 苏琦

摘 要:高等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的融合对于山西省经济发展来讲尤其重要,但目前山西省省政府、高校自身以及其他产业对于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的融合的认知还存在问题。山西省高等教育自身的危机感和产业融合的意识不足,省政府以及各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产业融合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不够健全,融合的途径和平台不足,校企融合的内容、方式和程度等也存在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山西省政府、高等教育自身以及其他行业应该统一共识,合力推进其融合。

关键词: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融合

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技术的革新推动了世界性的产业大融合,使得原有的产业分工、行业边缘和壁垒被逐渐打破,各行业不得不持续不断地进行各种重组、分化和融合,由此又催生了各种新兴产业,但这是产业分与合、合与分的一种常态和规律,自古以来各产业间就在永不停歇地进行这种分与合的“运动”。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产业融合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国外高等教育已与各种企业、公司、政府组织、NGO组织等紧密结合,制度体系、法律制度和专利保护等各项配套措施较为齐全,即便是在人文艺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存在大量的产业融合。目前国外的三大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与计算机、网络媒体、通信技术等实现的一次技术、知识和信息融合的最好证明。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产业也在进行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各大网络学习平台迅速建立,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华文慕课等均已上线,但作为一种整体的产业布局来讲,高等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明显不足。山西省由于煤炭资源的特殊“省情”,产业结构的布局也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例较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程度不足,这也导致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山西省的高等教育在产业融合方面已有所进展,但发展相对缓慢,在此背景下加大高等教育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力度,发挥高等教育在研发、推广、传播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减少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能耗比,减轻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既要经济发展又要“蓝天白云”的双赢局面。从当前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的整体状况来看,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融合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产业自身的危机感与产业融合意识不足

产业间的融合与分化自古以来就早已存在,分化与融合源自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等不断变化的要素,二者一直在不断地交替进行。当前的“跨界”竞争也就是一种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之一,虽然融合本身会对原先传统企业或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但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却是一种极大的提高。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导致的自我封闭性、发展理念的保守性及其“公有”性质,使得很多高校缺乏创新奋发的动力和精神,缺乏竞争、危机意识,仅仅满足于数十年如一日、授课内容永不变的课堂教学,一些高校教师则对于高等教育“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到来,自身的危机感严重不足,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的意识也较缺乏。

目前除了国际上上的三大慕课平台之外,国内的网络学习平台以及企业、个人等各种主体经营的免费与收费共存的学习平台、移动APP等学习模式已经逐渐在高校以及学生中盛行,尽管这种授课和学习模式目前不会替代高校的功能和作用,但其趋势不可忽视,这些新兴事物已经表明高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被替代,而且具有無门槛、免费共享、不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等巨大优势。面对这些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产业尽管已经做出了回应,加大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制度的建立、贯彻和使用,增大了建设、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力度,对教师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提升也有具体要求,但这仅仅是不同高校内部的做法,并没有将高等教育作为全国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链条来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同时对于高等教育与出版、新闻、媒体、政府、技术研发等其他经济体中的技术融合、作用和功能融合等未予鼓励和倡导,而高等教育自身也缺乏这种融合意识,显得较为封闭保守、开放意识和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意识明显不足。

二、高等教育产业融合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不健全,融合的途径和平台不足

目前教育部已出台了促进高校与企业、市场相结合的有关政策,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教育产业——并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各种产业建立起融合的途径和平台,教育部并没有具体出台相关较为健全的制度和机制以规范和支持高等教育的产业融合,而山西省教育厅以及各大学所在的政府也并没有出台与当地的其他产业相融合的制度和措施。正是因为政府对此并没有出台指导思想,所以高校本身也并没有主动开启融合的动机,尽管融合有利于高校的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源得以发挥更好的市场效用,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阻力,对于社会服务的这一职能履行和重视的程度不足,所以高等教育产业的融合迟迟未能有效推进。实质上,高校要想更好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用,那就必须将其作为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当然高校有其必须与其他社会中的领域以及不同产业实现有机融合,一方面保持自身特殊功能的同时,另一方面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1+1大于2的价值。当前,高等教育产业融合的渠道较少,尚未搭建双方乃至多方融合的平台,而且没有形成一种合作体系和有效规程,导致高等教育的产业融合难度变大。

三、校企融合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严重不足

高校与企业的融合是产业融合最为常见的方式,其中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研发的“智力”支持,在这一层面山西省已有落实和贯彻,且在指导思想、政策、经费上均予以支持,每年都会通过课题招标的形式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双方技术上的融合及有效研发;还通过双方“私下”协商、会谈的途径实现合作,但在融合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上均存在不足。

在融合的内容上,目前最重要集中在自然学科与企业的对接和融合,且集中在大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但仅仅局限于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通信技术、仿生学、人工智能等自然学科和理工学科中,而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专业与企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较少,未能有效发挥其专业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文化建设、人员培训等“软实力”与“智库”的作用。同时各专业学科之间也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各专业混合、交叉的融合极为有限,高校内部设置的交叉专业的研究所、研究中心、专业设置、研究方向等均不能有效体现其融合的特征,相反却有壁垒森严的、各自独立的特性,这些现象都可以从侧面证明目前高校内部的专业融合程度较为欠缺。

融合方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双方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课题申报以及双方私下自主合作三种融合方式,这三种融合方式的频度较低,政府主导的动力不足,课题申报的次数、申报规模与立项数均较少,双方自主融合的机会与难度较大。融合程度较低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讲,校企合作融合仅限于技术研发方面,其中这又仅限于以技术主导和支撑的实体企业之中,而作为一种产业融合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融合与小部分的功能融合。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产业与政府的有效融合也存在不足。政府一方面为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支持引导和管理各高校的发展,但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如各项政策的研究、问题与事件的第三方评估与反馈、理论政策的宣讲与普及等均可以与高校实现有效融合。

面对上述问题,山西省政府应该从产业融合的宏观趋势出发,创造高等教育产业融合与经济结构的良性互动格局,改革高等教育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创建高等教育产业融合的平台和服务机构,培养产业融合的高端人才,出台高等教育产业融合的相关制度措施;同时结合本身的省情,构建多功能特色产业融合聚集区。在产业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的时代,只有提前布局,提前做好高等教育产业融合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利用高等教育产业的优势,推进本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通信产业、制造业等产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麒长.山西省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宏观调控[J].沧桑,2010(02).

[2] 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D].2007.

[3]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文章系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课题“山西省产业融合的动因、趋势及典型案例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ZXYJ—7;文章系山西师范大学“政治学导论”优质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YZKC—25。

作者简介:张昭(1986.08- ),男,汉族,河南新乡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政治思想史、中西政治哲学、中国政府与政治。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