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社会融入的多元联动服务模式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社会融入的多元联动服务模式


发布时间:2020-09-06 阅读数:640

陈思羽 呼延涵丹 成婧 祝坤

摘 要:立足于建立医院,社区精神防治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三方联动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计划,以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自决基础,为其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系统完整的康复计划,在即将离开医院时提供出院计划评估,对其适合的服务模式进行界定,提供相应服务、咨询,病理教育和相关病情信息、宣传、推荐、资源分配,丧亲之痛的干预措施和危机干预等。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相关岗位信息,并设置简单手工艺品制作售卖等相关岗位,开设无障碍社区活动宣传,小范围改善其生活环境,同时对其家属同步开展支持服务,利用互联网网页技术,建立精神分裂病人的康复计划和其病理档案,建立社会组织与医院对接资源链接库,建立病友康复帮助中心论坛,以及线上医务人员病理分析和情绪疏导,网页面向医院,病人家属进行接单服务,对有复发倾向的病人开展专门的评估测量,判断其合适的服务介入模式,对其开展舒缓情绪服务和情绪排解宣泄。网站也将设立公益基金帮扶专栏,链接相关社会组织和机构企业的资源,将其手工作品展示到义卖专栏,并与其病情家庭简介相连接,呼吁社会公益性组织关注精神分裂症群体,为其提供相应的物质,岗位药物,体检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恢复社区功能,实现社会价值。

关键词:医务社工;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社会融入;多元联动服务模式

一、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现阶段状况

对于医务社工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干预,在国外和中国香港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在大陆,针对精神分裂疾病患者的康复期进行系统服务的医务社工团体寥寥无几,而医务社工的主要发展阵地是以医院为主,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基本还是由精神科医务人员、心理医生、物理康复师等提供的,即使有些医院会为精神疾病的患者提供出院计划,但其步入社区后,服务随之终止,有些社区也会组织精神疾病的群体向医院的康复师寻求康复治疗,但存在康复师之间服务衔接流动性过大,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其不能很好的适应不同的康复师,所以目前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服务,医院社区之间存在服务断层和衔接困难。

医务社工作为第三方的存在,立足于因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其中也涉及经济纠纷,医患关系调节,同时负有链接、整合各种资源,帮助病人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以及改善医疗效果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计划,对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扩展患者的家庭支持网络和同辈群体支持网络、增强家属的支持网络、丰富患者的生活、提升患者的社交技能、小范围改善患者生活的社区环境都有一定帮助。

二、平台与服务设计

首先基于患者家属对精神分裂康复服务模式的需求,患者家属迫切的希望患者能拥有正常生活,所以对康复模式的系统链接的完整性的需求弹性较大。服务开始前,需要对患者所在医院,患者所在社区精防站进行信息对接,进行需求评估,实地考察,初步设定患者的出院计划规划方向,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分析其合适的服务模式,在整合相关信息和需求后,在出院前为患者和患者家属开展服务计划,协助病人调适疾病,情绪抒发,经济扶助与出院安置。在其适应一段模拟社会生活后,协助患者及患者家属出院,在回归社区后,对其病情进行系统评估,开展相应服务,利用同辈群体模式或社会情感支持,危机干预理论等,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一)评估服务

对患者医生进行评估调研,确定病人的基本病情,服药情况以及基本信息,了解服务方向和注意事项,对患者家属发放服务宣传单,了解其对病人的服务需求和病人发病具体原因以及相关患者性格特点等,同时了解患者家属期望达到的服务目标和相关服务需求,心理状况,支持参与度。帮助日后活动的开展,对患者生活的社区环境进行评估,调研其是否有适合的环境为服务的开展提供支援和帮助,对社区的同类疾病群体进行调查。与患者所在医院进行资料对接,对其病理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病情况和具体表现,与康复科进行对接。对医院康复科进行对接,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定量和质性分析,运用心理健康量表评估其基本心理情况,进一步确定其日后服务开展方向,活动开展目标主要针对消除病人的病耻感和模拟社会生活等一系列服务措施。首先確定康复期病人整体恢复目标,依据活动目标的难易程度决定康复期的活动内容,开展次序以及相关服务主题。

(二)出院计划

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建立亲密关系,开展多次访谈,了解其心理状况,引导患者进行心理表露,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实际需要和需求出发,为其设计相关的出院服务计划方向,为以后系统的服务模式建立基础,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开展情感支持与心理辅导服务,对患者进行模拟社会生活回归,提供社会技能培训,并适时对其社会能力方向进行监测评估。方便日后患者回归社区后能为其提供适合的岗位。并为其提供情绪排解与疏导,减轻患者恐惧感与不适度,对其进行音乐,绘画书法等一系列辅导活动。舒缓其焦虑心情,对患者家属开展病理知识辅导,家属在家庭里看护的作用非常大,又必须要懂一些护理知识,所以需要经常给跟家属做培训,由于家属不仅要承担照顾患者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对其提供情感支持,对患者的后期病情评估与预测,出院后为其提供各种社会资源链接服务等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社区服务

率先成立患者家属交流协会,促进双方交流与协作,给予双方情感支持交流和分享病情治愈经历的平台;为患者提供同类群体治疗服务,最大程度消除病耻感,给予其舒适稳定的环境氛围,较少其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和紧张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包括集体植树,街道清洁,公益性志愿服务,代谢药物引发的副作用;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制作手工工艺品与手工编织品制作,拓展其思维,并提供与其社会能力相适应的岗位信息,为其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对社区大众进行相关心理疾病问题知识的普及,引导大众了解心理疾病患者,减少对其恐惧和歧视感,形成尊重平等互助的社区氛围,同时呼吁社区大众关注自身心理问题,及时预防排解舒缓心理情绪,减少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

设立精神分裂患者的档案病理信息,以及对应的相关康复计划的评估材料,对精神分裂患者进行病理分析,介绍团队相关服务模式和流程,对已经提供服务的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应对措施介入模式进行经验交流分享,为更多的医务社工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将针对在心理医院救治的典型困难的病人发起社会公益性捐助的征集,并鼓励其进行手工艺品的简单制作,并进行义卖。同时将提供受助者直接收益账号与信息,本平台不作为第三方进行钱款收支与转账,只提供求助者的病情家庭情况以及相关信息资料。使患者得到社会资源的救助,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矛盾。

三、医务社工介入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社会效益

(一)微观层面

满足患者和家人的更多需求。对康复期病人来说,从医院到社区的系统完整的跟进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营造良好的社会康复环境,减少外界对其的歧视和外部压力,为其减缓病情,回归社会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为其提供相关就业岗位信息,提供公益宣传平台,帮助其获取社会资源,改善生活条件。对其家属来说,为其提供心理及情绪情感上的支持,从专业层面为其提供病情指导与接纳引导方式,为其提供经济申请,缓解其生活压力。

(二)中观层面

从医院层面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服务行业人才缺失的压力。能够避免因非医疗原因而继续留院,从而保证医院病床的有效使用。作为第三方的存在,促进医患双方关系的沟通与和谐,提高患者医疗治疗的整体效果和质量,使医院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良好的信任和互动机制,从而也间接的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改进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效果和社会形象。削弱公益性卫生药品支持经费压力。从医务社工可持续发展层面来看:医务社工逐渐本土化发展,形成自己发展的特色,社会民众对医务社工支持的提高,也将促进医务社工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宏观层面

从社会治理层面的角度来说,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走向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区稳定,同时一定限度的减少社区贫困人口的比例,同时宣传普及相关精神类疾病的预防以及相关病症特点,帮助大众了解相关知识,定期对自己进行监测。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从国家福利社会发展层面,有助于国家减少卫生公益比例的投资,可以加大对于鼓励精神残疾人的支持政策,有助于增进残疾人社会福利。

四、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未来展望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患者的康复计划,”有助于提高医疗治疗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是增加公众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的有生力量。”[10]使同时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去关注精神类疾病群体,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

本项目立足于医务社工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与医院,社区,患者家属,患者四方开展相应服务模式对接,节省医护资源,医务社工为患者提供详细的出院计划与社区的跟踪服务,同时使康复期患者可以得到从出院到回归社区后的系统的专业性指导与帮助。就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前景来看,医务社工的存在改变了之前医院单纯的治疗"身体疾病"的模式,让患者在医院能够得到身心各方面的照顾。是现代卫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发展有极大需求潜力。对于医务社工介入患者疾病,为其开展服务,本项目的持续实施与开展,有助于精神类康复期患者更好的恢复其社会功能,减缓其病情反复,同时链接相关资源,为其提供完整性的康复服务,也促进了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可和熟悉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不断促进医务社会工作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激励医务社会工作者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与专业素质。同时对社区开展相关精神疾病的普及,营造良好的康复期环境,减少对精神疾病类患者的歧视,促进其病情的稳定和康复。同时有利于社区的管理和秩序的安定。

不足之处:(1)在人员配置方面,参与项目实施开展的是项目设计的主要人员是在校大学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同时,可利用的医务社工的人才有限,影响项目的服务成效。(2)在调研考察方面,了解的机构单位过少,依托单位有限,调研搜集的大部分一手和二手資料有限,存在某些遗漏或总结不全面的情况,致使据此展开的服务计划过于单调与简单,不能全面的满足康复期精神病患的需求。(3)项目的服务内容是公益性的服务,商业性不强,影响服务开展进度,以及整体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 鲁艳.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介入——以中山市t镇的社工服务为例[D].中国民族大学,2002.

[2] 朱转娥.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介入的反馈及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14(07).

[3] 陈瑞莲,朱转娥,郑丽松,等.医务社工参与康复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9).

[4] 佐一男.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的中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 杜丽娜.我国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比较与启示[J].中国医院,201(08).

[6] 王献蜜,胡艳红.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中的功能[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05).

[7] 徐先锋,朱秀国,陆海权,温智钦.社区“阳光心园”在精神分裂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5,5(17).

[8] 王彤,俞军,张一奇,等.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服务联动现状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2017,3(下).

作者简介:陈思羽(1997- ),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本科生;呼延涵丹(1997- ),汉族,吉林蛟河人,长春师范大学本科生;成婧(1982- ),女,汉族,吉林延边人,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务社会工作;祝坤(1978-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福利理论与管理。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