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骆越铜鼓文化的创新方式研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骆越铜鼓文化的创新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阅读数:842

陈泳杏 刘畅 邹如意

摘 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如今在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正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下文化传承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文章将从剖析骆越铜鼓文化的创新方式的角度出发,希望骆越铜鼓文化能发挥其潜在价值和优势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关键词:骆越铜鼓文化;创新;变迁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文明冲击的背景下,骆越铜鼓文化如何在保持原始形态的同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笔者认为应赋予铜鼓文化新的内涵和活力,寻找一些被人们认可的新形态。

一、骆越铜鼓文化与民俗节日的融合

(一)蚂拐节

“蚂拐节”至今仍流行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天峨、南丹等县内,当地人也称之为“蛙婆节”、“蚂拐歌会”,骆越先民认为青蛙是雷公的使者,因而将其作为崇拜之物,不仅将其雕塑在铜鼓上,还要对青蛙进行祭祀崇拜。蚂拐节的过程主要分为“请青蛙”、“孝青蛙”、“葬青蛙”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要有铜鼓。至今在蚂拐节上,骆越后裔依旧会唱起《蚂拐歌》:“村村敲铜鼓,正月孝蛙婆”。

在过去的蚂拐节中,人们对铜鼓极为看重,有抬着铜鼓走村串寨地贺喜,也有将铜鼓悬挂在蚂拐亭,每日打鼓唱歌,为青蛙守灵。如今一些村寨为了方便,一般是将四面铜鼓吊在榕树上,由四个青年持竹片敲击鼓面。历史悠久的壮族蚂拐节,在当今时代,祭祀成分已逐渐淡化,而祝福、娱人的色彩较为浓厚,表演成分也更为突出。

(二)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

《古骆越方国考证》中确定了骆越方国在历史上存在的证据,确定了其疆域范围:北到广西西江、红水河;东南到广东的东南部和海南岛;西到今百色西部,与句盯国为邻;南到整个南海,包括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西南到今越南中部……此外还阐述了骆越方国的政权结构、首领、武装力量以及骆越人的贡献,并确定了骆越古国的中心在武鸣大明山。 多数学者都较为认可武鸣大明山是骆越古国的中心。铜鼓作为骆越古国的标志性文物,在骆越文化旅游节中的各个场合中都能探寻到铜鼓的身影,这突破了以往人们对铜鼓的印象,让铜鼓走出田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

2017年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开幕中,铜鼓频繁出现在宣传广告、展示舞台、民族服装和诸多表演歌舞中。开幕式中的舞蹈《骆越舞乐》在音乐、舞蹈的情境展现中还原了古骆越时期铜鼓的使用场景,观众从节目表演中切身感受到了骆越铜鼓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古骆越时期先民使用铜鼓的习俗。这种现场体验不仅增强了武鸣骆越后裔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让前来体验骆越文化的游客对铜鼓有了生动形象的认知。

二、骆越铜鼓歌舞变迁

(一)铜鼓歌曲

现代骆越后裔将铜鼓作为音乐表演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旧将铜鼓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第二种则是将铜鼓写进歌曲中。如歌曲《铜鼓欢歌》:

三月铜鼓敲起来 山歌唱起来 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亲爱的朋友 诶呀依咯嘿嘞

竹竿舞蹈跳起来 绣球抛起来 五色的米饭献给你 我远方的朋友 诶呀依咯嘿嘞

水灵湖畔花飘香 朋友四方来 壮乡的米酒献给你 我可爱的朋友

来呀来呀 壮乡走一遭嘞 来呀来呀 壮乡情意浓嘞

走过那东南西北呀 跃过绿水青山 酒香飘满情谊 壮锦令人醉 令人醉

走过那天南地北呀 跃过千山万水 鼓声飘过花开 壮锦令人醉

中国梦啊我们的梦 开创新时代 最美的山歌献给你 我伟大的中国

来呀来呀 铜鼓敲起来耶 来呀来呀 山歌漫天飞嘞

飞过那东南西北呀 跨过绿水青山 歌声飘过花开 壮锦你最美嘞

飞过那天南地北呀 跃过千山万水 鼓声迎来春暖 壮锦你最美嘞 诶呀依咯嘿嘞

壮锦你最美 你最美 壮锦你最美 你最美 嘿

将铜鼓写进歌曲的用意主要是歌颂铜鼓,或将铜鼓作为骆越后裔的代表元素以此来表达热烈的情感。

(二)铜鼓舞蹈革新

早在骆越时期,铜鼓舞的表现形态就是敲起铜鼓,并随之舞之蹈之的情景。但现在的铜鼓舞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极大的变迁。代表性的有贵马壮族铜鼓舞和大型音舞剧《铜鼓》。

(1)贵马壮族铜鼓舞

贵马壮族铜鼓舞流行于贵州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侬支系,在每年的七郎节中最为盛大。贵马壮族铜鼓舞的前身是丧葬手巾舞,吸收了彝族丧事中的仪式动作和骆越后裔——壮族本族的舞蹈形成的。先祭祀铜鼓,然后敲击铜鼓伴奏,男女手持毛巾共舞構成了贵马壮族铜鼓舞的整个流程。过去,贵马壮族铜鼓舞只有在壮族丧葬祭祀仪式上跳,敲击寨中重器铜鼓,配合牛皮鼓、铓、锣、牛角等伴奏,而且舞者必须为男性,舞蹈动作粗犷、奔放,节奏缓慢,气氛庄重、肃穆。但现在的贵马壮族铜鼓舞不再局限在壮族丧葬祭祀仪式上,动作趋于简单,庄重、肃穆的风格也有了变化,并逐渐以舞蹈演出的方式做为一种新的传承路径。

(2)音舞剧《铜鼓》

《铜鼓》是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剧,在第八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中展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上,以“骆越铜鼓”为线索,安排了《神器》、《铸造》、《战神》、《纹饰》、《祁雨》、《丰收》、《歌会》、《大婚》、《同醉》等九个大场面,囊括了河池骆越后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史诗式的结构将铜鼓与音乐、舞蹈、服饰等结合在一起,完美构成了一部民族风格鲜明突出、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舞台戏剧。

三、骆越铜鼓工艺革新

(一)技术革新

骆越先民最开始敲击铜鼓时,铜鼓的声音虽然浑厚有劲,但却是一种噪音式的打击乐。现在一些骆越后裔在演奏铜鼓时,通常以四面铜鼓作为配合,按音色从高到低排列。20世纪80年代初,河池地区民族歌舞团张颖中、黄仲裕两人开始合作研究制作定音铜鼓,与上海、浙江等有关单位合作,历经数年终于研制成一套大型定音铜鼓和一套微型定音铜鼓。这两套铜鼓都是以十二平均律为音阶排列,可进行转调演奏。

定音铜鼓的研制成功,是壮族铜鼓在技艺创新方面的一次突破,它使铜鼓的噪音的打击乐系列步入了乐音打击乐系列,极大地丰富了铜鼓的艺术表现力。

(二)形式革新

骆越铜鼓在骆越先民的心中是一种重器,其厚重敦实、体形凝重,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而难以移动,成本高昂、应用领域狭小。但随着现代人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铜鼓产品的多元化和实用性功能必定成为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于是民间的各种铜鼓饰品、铜鼓衍生品铸造厂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有铜鼓酒瓶、铜鼓路灯、铜鼓茶具、铜鼓挂件等商品,这些衍生品让骆越铜鼓文化元素真正融入寻常百姓家,革新了骆越铜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四、骆越铜鼓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一)铜鼓元素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骆越铜鼓的外观基本形态都是圆墩状,从正面看是圆形,在美学中,圆形是集饱满、优美和圆润为一体的完美的造型,具有完美无缺,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意义,能给人以柔和、亲切、丰满和大容量的观感。再加上铜鼓在骆越先民心中是庄重和神圣的代表,将铜鼓元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为传统骆越铜鼓文化寻找一条创新之路。

骆越铜鼓元素被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典型代表是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广西馆的建筑设计。在广西馆的展厅内,有一个巨大的骆越铜鼓,鼓面的纹饰精美绝伦,在距地面4米高的地方设计了隔断的夹层,内置机械控制的皮影表演。铜鼓的活动影像真实还原了广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和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观众通过观看亦真亦幻的影像,会对铜鼓文化和骆越文化产生初步的感知和认识。

(二)铜鼓元素与海报设计的结合

在广西武鸣区发布的2018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的网络宣传海报上,骆越铜鼓这一元素出现两次,海报中分上下两部分,彩带、铜鼓、骆越后裔、武鸣风光、宣传文字构成了一幅宣传海报,充分展示骆越的传统文化元素,且涉及了骆越古老的铜鼓文化,也表现了骆越后裔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古老的骆越文化。

海报的设计以传统骆越文化元素为基础,以设计创新为前提,与现代技术意识相结合,創新了骆越铜鼓文化的形式,可以让受众在接收海报信息的同时,感受骆越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五、结语

骆越铜鼓文化是骆越先民的宝贵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难免遭到冲击与淡化。创新既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文章的分析,不仅可以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认识骆越铜鼓这种宝贵文化,也有利于让骆越铜鼓于继承的基础上,在今后的文化发展道路上更好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庭望.古骆越方国考证[J].百色学院学报,2014.

[2] 张瑛.云南文山壮族铜鼓舞现状的调查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32-41.

[3] 邓福田.论大型民族音舞诗剧《铜鼓》的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2013(01).

[4] 廖明君,黄文富.河池壮族铜鼓习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5.

[5] 朱玲静.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40-41.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SW2018185。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