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略论徐复观的中西文化观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略论徐复观的中西文化观


发布时间:2020-09-14 阅读数:583

摘 要:徐复观先生是中国“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全面对撞交流的时期,面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究竟是否应该全盘西化的观点,徐先生以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中西文化观;自然;本身

徐复观先生是中国“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等问题发表大量论著,为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其早年曾留学日本,接受过西方思想的教育,加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优劣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将就其对中西文化的看法,进行详細论述。

一、徐复观中西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徐复观先生生于1903年,这正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三年,西方文明大幅度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从1903年到1982年,徐复观先生一生八十余载,经历了中国文化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整个过程。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撞、融合,徐复观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基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观。

二、徐复观的中西文化观

徐复观先生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优劣性,不能简单地认为孰优孰劣。对于中西文化的关系,应该从二者的共性和个性的角度去把握。他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没有分别,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形态。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因此农耕历来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西方各国在地理位置上多为靠海,是海上贸易的起源地,因此二者在地缘、习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便是二者的共性。对于二者的个性,徐先生同样有着自己的看法。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二者的起源不同

从起源上看,近代西方文化主要起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其中主要是希腊文化。古希腊是一个靠海的国家,依靠贸易作为经济支柱的希腊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因而他们的思考重点主要在于自然,主要愿望在于认识世界。古希腊人认为“智识者”是最有才能,最有用的人。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探索精神,使得西方文明形成了向外探索、求知的路向和精神。

相较于西方,中国文化起源于人对生存的忧患。先秦时期,天下未定,诸侯战乱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人们不得不为躲避战火而流离失所。因此,中国文化起源于人的生存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道两家,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看法。儒家提倡心存“仁”念,对待包括自己在内的万事万物都要仁义为怀,进而构建“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道家则提倡以“无为”、“致虚守静”为中心的消极避世思想,主张各安天命,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并希望以“小国寡民”的方法来化解纷争。起源于对生存的忧患意识的中国文化,与起源于对自然的好奇态度的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显不同。

(二)二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由于西方人对自然持有的是探索态度和好奇感,因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人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忽略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西方人,普遍将物质的满足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徐复观先生在其著作《徐复观杂文:一记所思》中写道:“自十六世纪以来,金钱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被普遍承认为人生的终极意义。甚至可以说,近代西方人的人生是追求金钱的人生。”而不同于西方,中国文化更加侧重于对道德价值的追求,也就是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普遍侧重于要求人如何律己,如何待人接物,而并非指导人们如何去追求物质,相反,大多数思想都轻视物质的作用,认为拥有高尚道德境界的人,才是令人尊重的。

徐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自身为出发点的,起源于人对生存的忧患意识。而人的行为究竟如何才具有意义,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了让人更具有价值,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仁”的文化,提倡对自身要负责,保持性善,心存仁念,从而区别人与动物,进而成为完美无缺的“圣人”;对外界事物也要负责,将自己心中的“仁”发散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对他人,对动物、植物等等也要心存善念,使自己与万事万物的关系都成为“仁”的关系,从而实现人自身行为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实现与否,在于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是由“心”所主导的,因此,人的价值,在于人自身内部,也就是心。在徐先生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找到了人的价值所在。

相较于中国,西方文化则并没有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其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的商业基础之上,商业的发达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得古希腊人没有生活的压力,他们认为人的价值并不在于其生活压力,而在与其对物的追求和研究程度。因此,他们并没有将人自身作为思考对象,反而惊奇于自然宇宙的秘密而深入钻研,形成了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哲学。而西方文化的另一源头希伯来,这支起源于游牧民族的文明,由于常年的迁徙和战乱,让他们形成了崇拜神的传统。在那里,形成的是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认为神是人的价值的来源,人本身并没有价值。自古以来,西方人就并未将人的价值作为其思考对象,那么又如何解答人的价值问题呢?从这一点上看,中国文化是领先于西方文化许多的。

虽然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但也并不是完美无缺。徐先生认为,中西文化需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从而使得全人类的文明能够得到发展。具体做法有两点:

(1)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徐复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在于轻视了“物的方面”,而西方传统文化的缺陷,则在于轻视“人的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对于以人为主体的道德性的过分关注和要求,致使以自然界为代表的“物”的方面被轻视,从而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西方则相反,由于过分重视“物”的发展,使得人的主体性被忽视,人的道德性的发展停滞不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得不到完善。两者的差异与优势,恰好可以互补。因此,徐先生认为,中西方文化应当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2)从自身实际角度出发,杜绝照搬照抄

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方面,徐先生主张从社会现实出发,要合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不能全盘照搬。他主张对中西两种文化都持有一个诚恳的态度,虚心学习,而后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做出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是对社会发展有利的,那么不论它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应该接受;反之,如果对社会发展不利,那么就应该抛弃。并不能绝对地说西方是好的,二者应该被平等对待。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徐复观杂文:一记所思[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

[2] 徐复观.徐复观全集——中国文学论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 刘建伟.徐复观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安徽大学学报,2003(01).

作者简介:杨坤,男,湖北荆州人,助教,大学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