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曾广志 杨婉君 龙志栋
摘 要: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不断反馈、开放运行的有机系统。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本团队通过暑假深入走访调研省定贫困村,根据贫困村扶贫实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对策以供扶贫工作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实效;扶贫对策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 11 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自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以来,已经逐渐上升为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的核心战略,并在全国各地农村开始推行。
本团队通过暑假深入走访调研省定贫困村,以吴川市稳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实地走访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调研方法,了解贫困户对精准扶贫的感知受惠情况;深入与村庄扶贫干部和村委干部座谈,了解他们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并在扶贫干部和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实地观摩走访当地扶贫典型产业和扶贫基础设施,充分了解产业精准扶贫发展的详细情况;通过与政府扶贫办工作人员访谈,了解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通过以上方法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团队通过整理资料,分析数据,总结一个典型贫困村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成效,形成调查报告,供扶贫相关领域借鑒和学习。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础信息,被调查者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来源、家庭支出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47.5%为男性,52.5%为女性;7%年龄在20岁及以下,40.5%年龄在20至40岁,28.5%年龄在40至60岁,24%年龄在60岁以上;46%的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业,30.5%为外出务工,9%为养殖业,8.5%为经商,6%为其他;63.5%的人在家庭经济支出主要为生活费用,20%的人在家庭经济支出主要为教育费用,8.5%的人在家庭经济支出为医疗费用,8%的人在家庭经济支出为老人赡养费。此次调查男女比例差异不大,年龄跨度大,家庭收入支出种类多,数据可信度较高。
(二)在扶贫过程中,当地居民对哪方面会重点关注以及开展精准扶贫后,村里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40%的人对农业扶贫很关注,31.5%的人对教育扶贫很关注,28.5%的人对医疗扶贫很关注;61%的人认为村庄环境变好,50.5%的人认为村庄经济发展起来,54%的人认为基础设施改善。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村民对农业、教育以及医疗很重视,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村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稳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成效及其原因分析
开展精准扶贫后,稳村扶贫工作队和稳村村委会在精准扶贫的思想指导下,按照上级指示,根据村庄实际能力,发展基础措施,加强薄弱环节建设,逐步形成扶贫主题功能定位清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立足传统,改变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让贫困人口走上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良性轨道,以使得贫困人口得到更多的受益,实现贫困户的增收脱贫,促进村民的致富能力的提升和公民精神的培育,使得扶贫工作取得丰硕成绩。
(一)领导高度重视,扶贫组织机构健全
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小组由湛江市纪委书记任组长、扶贫单位配备了与工作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扶贫工作会议,分析情况,查找不足,共同找出解决办法。帮扶单位建立“精准施策、多层联动、一体作战”的帮扶责任制,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通过学习借鉴,统一思想,通过抓党建、抓联系群众工作促进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用新思维、新方法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狠抓经济发展、关注民生事务、全力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以客观的眼光看过去,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根据村庄实际规划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帮扶项目,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二)政策兜底保民生,就业帮扶促增收
着力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村庄贫困人口100%纳入医保;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100%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针对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低、残疾人多等实际情况,村庄扶贫工作队以产业扶贫工程为契机,将贫困户生产要素吸纳进来,实现精准增收,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劳动技能,学会农业实用技术,懂得致富办法,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实现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做响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农产业
针对贫困人口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大、劳动技能低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的实际情况,成立由稳村经济联合社和27户贫困户组成的稳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产业,稳村农业产业发展成“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双订单(收购订单、认购订单)”的模式,落实收入“双保障”,实现了村集体、贫困户、全村种植户“三增收”。
(四)大力宣传扶贫政策,转变村民思想观念
开展创卫、创文“双创”活动,对沿街农户实行“门前三包”,禽畜圈养,逐步形成村规民约,打造一条有特色的示范街,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营造主题文化和脱贫攻坚氛围,利用村口的鉴江大坝开展宣传,以“中国梦”、“小康路·老乡筑”、“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等扶贫内容,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人翁意识。
四、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稳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座谈,文献资料查询等方式,通过整理分析,得出以下分析:
(一)村庄贫困户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当前稳村贫困群体中孤寡、“五保户”、“低保户”比例还是偏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贫困口劳动能力低、残疾重病多人,外出就业的空间很小,内生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
(二)村民思想观念不正确
有些贫困户存在思想观念严重不正确的风气,存在“等、靠、要”、认为“精准扶贫是扶贫干部的事,自己在家等、靠国家资助、向国家要”的思想,将自己的脱贫完全寄托于他人身上,好吃懒做。非贫困户村民的参与度不高,群众扶贫济困的氛围不够浓厚。
(三)产业发展未形成长效
虽然利用驻外商会和本地工会资源,扶持了“稳村番薯”品牌的发展,但市场还不成熟,缺乏长期保障。产业发展的规划尚未完善,还未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四)村庄绿化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生活垃圾虽集中收集但缺乏及时运走;村庄治理污水渠治理效果不明显,村庄市场设施不完善等。
(五)宣传力度不到位
虽在村委宣传栏、市场等进行公开政策,但村民一般不会去认真细读。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理解政策不是很到位等。这些需要通过宣传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界信息,让现代文明辐射到他们,逐渐改变他们的观念,从而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五、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精准扶贫解决的不应只是贫困人口收入致富,而且也要兼顾贫困人口可行能力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多维脱贫,并且具备一定应对和防范能力的稳定脱贫。[4]“精准扶贫”的路径有轉移就业扶贫、教育观念扶贫、保障救助扶贫等。
(一)加大教育扶贫,创新教育扶贫机制
人力资本培养是提升贫困地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加大投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升贫困户未来劳动力素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立足长远,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目的在于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科技素质,并整体推进一个新的台阶。加大贫困户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市场经营风险意识等综合素质培训,使得贫困户获得脱贫致富的技术手段,使得贫困户学习农产品种植,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二)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推动村庄电子商务发展
扶贫单位积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推动村庄电子商务发展,定位好村庄特色农产品,激发村庄特色农产业的发展潜力,创新改良产品包装,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特色生态产业扶贫发展,积极培育番薯、稻谷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打造稳村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开拓高端营销市场,点亮原生态农产品品牌,促进村庄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电子商务业的同时,村庄要不断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村庄网络设施普及率,配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立科学化运作规程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人才,为大数据电子商务扶贫产业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指导。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绿化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村委干部要积极推动绿化环卫建设,规范管理村庄的垃圾收集和清运;建设绿化休闲公园,整理废弃土地,清除卫生死角,烂地及边角地硬底化、下水道建设等,要逐步完善村庄绿化卫生管理方案,使得村庄绿化卫生进一步提升,加强污水治理,要求村民对家禽进行圈养,禁止私放,严禁村民违章搭建鸡棚猪舍,通过宣传,谈心,从造福后代的角度去与村民沟通,获得村民的支持和理解,形成遵规守矩意识。
(四)积极宣传动员,培养社会核心价值观
通过村庄公务宣传栏、定期向村民派发扶贫知识宣传手册,对扶贫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坚持教育式扶贫战略,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推进形成贫困乡村发展战略格局
(五)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新模式
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要重视稳村文化价值挖掘,通过文化价值结构优化,提高村庄文化底蕴。稳村地域广阔,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村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因此,稳村要充分发挥村庄优势,突出特色,通过内涵拓展和外力协助,坚持差异化发展,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和积极促进内生发展动力的培养,坚持产城融合发展途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村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六、结语
贫困村要充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战略,创新扶贫模式和机制模式,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扶贫工作队要基于贫困地区微观解剖、个体分析、问题诊断,拔除贫困户“病根”和“贫根”,统筹规划,长远谋划贫困村脱贫与可持续性发展;要把精准扶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度和广度上带动扶贫工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力争实现脱贫致富。既要立足当前脱贫任务,锁定目标,认定方向,又要着眼长期发展,系统规划,探索创新农村精准扶贫方式,开拓创新,为村民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云,等.精准扶贫方式方法研究[J].老区建设,2014(15):62.
[2] 王永平.袁家喻.农村扶贫开发机制,资源整合与对策建议[J].改革,2008,170(04):154-157
[3] 马燕坤,肖金成.“十三五”时期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J].经济与管理,2016(07):10-13.
[4] 高帅,毕洁颖.农村人口动态多维贫困:状态持续与转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2):76-83.
[5] 张玉胜.“教育扶贫”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良方[J].当代陕西,2015(05).
作者简介:曾广志(1987- ),男,湖南邵阳人,广州工商学院教师,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婉君(1987- ),女,广州花都人,本科,广州工商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