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发布时间:2020-11-18 阅读数:743

摘 要:消费主义主义盛行的年代,在经济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深。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在消费文化占据文化“主因”的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已经被符号所代替,商品披上符号的外衣,符号成为了商品。

热播剧《北京女子图鉴》将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物质满足的欲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是反映现实消费文化的集大成作,故选其作为范例,结合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思想来反思当下的消费行为。

关键词:消费主义;物质;鲍德里亚;《北京女子图鉴》

一、消费文化:符号控制的商品

热播剧《北京女子图鉴》讲述了一个来自小城市的女孩在大城市生存的故事,这部剧放大镜似的解剖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把人的欲望血淋林的展现出来,故事中的女主角最向往大城市里的工作,以为大城市里每个女孩都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毕业之后毅然决然的来到北京打拼。尽管生活的很艰难,但是女主角还是省吃俭用买LV包包,她最大的梦想也是拥有一个奢侈品包包,包包是她的电脑壁纸,每天提醒她为之奋斗,她忘了奋斗的动力应该是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物质。这整个过程里,“消费主义”始终是女主的行为目标。

这不影片向我们展示了极端物质世界的图景,鲍德里亚说现代人被物质包围,成了物质的奴隶,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那些橱窗里展示的漂亮至极的商品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层次的欲望,就像剧中的那个女孩,没事的时候就去那个名贵的包包面前瞻仰。鲍德里亚也举了一个例子,他以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帕尔利二号为例,这是由数百家商店和娱乐设施混合的一座巨型商业中心,在这里人们几乎可以买到需要的一切,不过,鲍德里亚却和我们不一样,他揭去了罩在商品之上的神秘的面纱,这些商品除去作为器皿“特别用途”之外,还有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所有的物品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超越了实用的使用价值,也彰显了消费者更为复杂的动机。各种商品都有属于自己的LOGO,这些LOGO给予了商品象征符号意义,LV、PRADA之所以广受欢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LOGO具备了丰富的内涵,更高档、更能满足人的虚荣心。女主角的偶像是拥有令人艳羡的物质生活的上司,光鲜亮丽的生活无不是用金钱铸造的一个童话的世界,高富帅男友、度假、游艇、价格不菲的包包等,护肤品和化妆品以及各种设计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消费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很多人以为身上出现了名牌logo就真的尊贵,然后自我满足,人人艳羡。有时候好像是有道理的,购物让我们心情愉悦,物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如果理想生活只靠消费来搭建,则容易进入误区。

二、迷失的人性:物质的奴隶

鲍德里亚所理解的物的消费是指符号的消费,而符号也随之而来形成了特殊的语言,我们理解的物是没有生命的,是没有个性,只是普遍性的东西。鲍德里亚所关注的是物所代表的个性,除了具体的用途之外它所體现的个性。符号消费不是指我们所说的日常的吃喝穿用,它的实质是消费者的“自我实现”,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的炫耀性消费,满足的是内心的某种虚荣心。这种消费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文化。符号也具有了价值,而且符号成了消费文化的核心所在。鲍德里亚写道:“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人们消费的过程中被吸引的不是商品本身的功能,而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符码意义。波斯特也认为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变成消费对象的是能指本身,而非产品;消费对象因为被结构化成一种代码而获得权力”消费已不是真实的消费,已经变成了某种象征意义上的消费,《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女主角因为男友给她买的是普通的内衣而不是名牌包就愤然和男友分手,包包所带来的虚荣感已经胜过了人世间的温情。鲍德里亚宣称:“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物”已经让人忘掉了自己的主体性,被动的被物牵制着走,故事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就找了一个不爱她的富二代谈恋爱,在不对等的恋爱关系里,她承受着所有对方对她的忽视与轻贱,当然她获得了物质的回报。她忘了我们要因为“这个人”本身而产生爱情,在物质世界里很多人是迷失的,在这个物化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情感度稀薄。或者说,我们不再渴求情感,我们认为物质更能带给我们满足感。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恐怕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三、现代媒介对欲望的强制驱动

各种电视网络媒介的兴起,大众通过看流动的影像,编码、解码以及受众反馈也随即完成。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媒介也被物质所控制,被高度符号化。电视里的广告渲染了一种非真实的画面,在鲍德里亚看来电视里所表现的是一种“超真实”,真实和非真实之间已经没有了严格的区分,鲍德里亚说道:“真实本身也在超真实中沉没了,通过另一种复制媒介,可以巨细无遗地摹写真实,如摄影。”市面上很多的时尚杂志无一不在宣导这样一种观念,它们向受众展示精致的生活什么,教受众怎么过一种“标准高贵的生活方式”:买奢侈品、打扮、出入大型高端商场,用物质来实现对生活的追求。多种多样的广告强调商品的符号,一件商品代表的往往是浪漫、个性、漂亮等属性。甚至很多微信公众号会写诸如“人生必去的几个地方”、“七夕节一定要送的礼物”等,大部分人已经成为物质的奴隶,很多商品都具备了彰显社会地位的作用。在鲍德里亚看来我们唯有保持沉默才能抵御媒介对我们的洗脑,如果我们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无动于衷,那么信息产生的循环链条必然会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结语

我们所消费的应不是物本身,而是物所代表的的象征意义,符号把人与人之间做了区分,享受着物质财富所带来的虚荣感,在这个商品琳琅满目的时代,我们被物化,为此,社会应该有一个好的舆论指导,我们自己也应该认识到幸福不是来自于物质,无论在什么年代,在何种年龄,内心的满足都不能仅仅依靠金钱。剧中的女主角,到最后也没悟到她所追求的很多的东西无非是现代商家为消费者量身定制的一系列陷阱,她认为消费与人生的自我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追求时尚或是消费了某商品就拥有了爱情与自信成功的人生,然而她没有认识到时尚的本质是没有内涵的作态,而把人的价值实现和消费划上了等号,这样只会沦为了物质的奴隶。

参考文献

[1] [法国]鲍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美]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M].浙江人民出社,2001年.

作者简介:康馨方(1990- ),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