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研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阅读数:541

摘 要:广安传统民俗文化形式众多,源远流长,积淀着广安人民朴素的精神追求。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培植更为深厚的文化沃土,焕发广安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校园读本的编写、课程改革与创新、校内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讨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坚持古为今用,切实落实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关键词:广安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教学资源;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新形势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以文化人,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是雅俗赏、生活化的教育资源。广安地处四川省东部,受到古代巴人传统文化和川东地域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形式众多,独具特色。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紧密结合于各大、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需,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点任务中“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貫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一、内容丰富的广安传统民俗文化

钟敬文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条干流。第一条是上层文化,从阶级上说,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条是中层文化的干流,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条干流是下层文化,即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中、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它虽然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却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基础,传承着民众的风俗生活习惯。广安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巴蜀文化的孕育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彰显着广安人民的人文内涵和思想精神。

(一)先民古风

广安早期先民为賨人,为古代巴人中最强悍的一支。史载賨人“天性劲勇,刚勇好舞,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曾助武王伐纣、平定巴人叛乱、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三秦、多次平息羌人扰乱等。历史记载体现出賨人的刚强坚毅、骁勇善战,有着对正义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些优秀品格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广安人民。诛杀吴曦、平定张福的南宋安丙,“气节烈烈”的南宋游仲鸿,被誉为先帝忠臣的明代杜景贤是其中的典范。

(二)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们在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用铮铮铁骨和不屈战魂铸就的,饱含着民族血泪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建设美好中国的伟大信心和决心。广安是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家乡,是华蓥山游击队的所在地,红色文化早已浸透广安人民的骨髓中和血液里。小平故里、华蓥山为广安红色教育基地,邓小平、陈联诗、邓惠中等是广安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

(三)家规家风

从传承千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中可以看出,身为家之本,家为国之本。家风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广安家风建设源远流长,是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例如,邓小平家族从明朝开始,注重“书香耕读和报效国家”的家风教育;武胜段氏家训“孝悌雍睦致远,勤俭耕读传家”;以及广安姜氏、华蓥匡氏、顾县杨氏的家规家训中,都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四)曲艺舞蹈

《后汉书·南蛮传》说賨人“俗善歌舞”,《风俗通义》曰“锐气善舞”,《舆地纪胜》说“勇健好歌舞”。广安曲艺在漫长历史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包括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童舞、婚嫁歌、岳池灯戏、手掌木偶戏等,列入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琴、扬琴、清音、荷叶、岳池曲剧等,体现了广安人民精彩纷呈的文艺生活。2019年,广安宕渠双竹连响舞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在全国人民面前生动呈现了积淀千年的广安民间歌舞。

(五)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7]武胜竹丝画(绣)帘、武胜剪纸、华蓥山石刻艺术等是广安民间工艺的杰作。工艺在传承千百年之后,结合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发展。如2010年,武胜竹丝画(绣)帘在上海世博会上被指定为民族特色参展品牌。

(六)民俗活动

广安民俗活动记录着千百年来广安人民生产生活中最原始的形态,也传递着人们最朴素的生活愿望。如岳池农家文化节、华蓥滑竿抬幺妹、华蓥山宝鼎庙会、武胜端午龙舟会,以及婚嫁坐歌堂、祭月赏月打糍粑、过年杀猪吃刨汤等习俗。

(七)饮食特产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区域文化。“段氏八大碗”是广安民间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广安人民结合地域特色、饮食传统不断进行品牌建设和特色创新,开发出岳池米粉、广安盐皮蛋、顾县牛皮豆腐干、九龙手工空心挂面等一系列具有广安风味的饮食产品。

二、广安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广安传统民俗文化涵盖了先民古风、红色文化、家风家规、曲艺舞蹈、工艺美术、民俗活动、饮食特产等多个方面,将其与课堂和校园活动相结合,积极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广安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选择和优化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所谓“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广安传统民俗文化是广安人的文化之根,积极引导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广安民俗为例,中秋之际打糍粑,婚嫁之时坐歌堂,这是文化的传承,是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认同教育,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它也是教育的第一要义。认识自己文化的特色,包括国家的、民族的、本土的,才能“安其所有”,“遂其生也”。广安传统民俗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安民俗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理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 有助于培养学生博大的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助于青年学子进一步明确文化归属,增强对家乡广安的认同感,不仅具有赤诚的中国心,也怀抱浓郁的广安情,激发一代一代学子服务广安、奉献青春的热情。这也是促进广安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需。

(二)有助于丰富课程资源建设,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材是各大、中、小学校最常见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要加强综合性学习,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更多教材之外的可利用资源。广安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含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方面,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

学校教育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从广安传统民俗文化中吸取养分,如不屈无畏的抗争精神、孝悌勤俭的“家风家规”、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等。借优秀文化为学生的人生方向正确导航,“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铸魂育人,为广安经济文化发展,乃至民族复兴伟业打下坚实的人才根基。

(三)有助于集中反映校风校貌,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古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反映着民俗文化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广安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工艺、风俗渗透于广安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在广安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学习的学子们。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着物质、精神、制度三个部分,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导向、文化内涵等方面。将优秀的广安民俗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校园文化内涵的丰富,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更有助于体现属于广安本土的办学理念和地域特色,避免校园文化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为广安各大、中、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有助于培育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焕发本土文化新生命

在历史的进程中,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民俗文化既源自传承,又在现实社会中变异,它纵向连接古今,横向又沟通内外,它更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只有密切结合时代、体现时代精神的民俗文化,才能生机勃发,与时俱进。

这种新生命的赋予也来源于校园沃土的培育。学子们是极具创造力的青年一代,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中融入对广安民俗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承方式,拓宽传承人的培育途径,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推进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工艺的创新。如武胜竹丝画(绣)帘的传承人之一陈美勰,就是在学生时代受到民族工艺的熏陶,立下投身民俗工艺传承的志愿。目前在她的管理下,武胜竹丝画(绣)帘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增加品种内容,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文化传承人,为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桥梁,也为广安文化的传承和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三、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选择

(一)与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将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编写入校园读本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指出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安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广安人民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但目前民俗文化大多停留在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方面,普通民众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零散而片面。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应结合时代特点,结合学生需求,编写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读本。

通过学校文化读本的编写,一是系统梳理出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反映出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的精髓;二是用现代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阐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三是通过文化读本的普及,用優秀文化浸润学生心田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辐射到师生家庭,使广安传统民俗文化接地气,进校园也进家庭。使整个广安,甚至是有广安人的地方,都成为新时代广安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沃土。

(二)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将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数字化资源

传统民俗文化来源于民间,口耳之间,代代相传。但由于传承者的稀少,使得文化的受众有限,不利于传播和保存。将其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贮存,更便于在校园、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示。也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从“纸上”到“指尖”的迁移。将广安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工艺、民俗,包括传统民间建筑等,转化为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数据文件等。如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中国建筑之美,广安古色古香的建筑便可作为生动的载体,通过数字资源的形式呈现广安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肖溪古镇、宝箴寨视频的整理,甚至借助3D图像的展示,帮助学生全方位、更直观的感受广安先民们对生活的感悟与智慧结晶。

同时共建共享广安传统民俗文化数字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沟通。根据学生对数字化资源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广安民俗文化的内容比重进行调整,讲解方式进行优化,从而提供更好的教学内容与服务,激发学生对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与课程改革和创新相结合,将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为了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年起,全国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门课程开始使用由教育部组织修订的“部编本”教材,其中显著的变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为紧扣这一变化,广安各大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粽》的讲解,可结合广安民俗文化中的武胜“端午龙舟会”进行拓展;中学历史课程关于南宋部分,可为学生讲解广安人安丙的事迹;大学艺术类专业,可将广安民间音乐、舞蹈、美术等纳入课堂教学。广安传统民俗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学生心灵,让学生时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验生活乐趣,与民俗文化共同成长。

同时积极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改革中,着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能力的紧密结合,并以服务广安为立足点,加强对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的讲解。部分师范类专业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辟专题单元解析广安传统民俗文化,以期发展学生多样性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文化之根。

(四)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让广安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引领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可蕴涵和承载着民俗文化内容。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包括“第二课堂”的构建和社团活动的举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民俗文化融入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大力推进民间文学、艺术、风俗、饮食等进校园。如开展“家规家训”征集活动、“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民俗体验活动、美食鉴赏活动、民间曲艺展示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弘扬广安优秀民俗文化之风。

同时加强与广安本土曲艺团队的合作,邀请广安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到校开设讲座或举办集体活动,以传承者亲身经历讲述与文化的故事,引领学生与民俗文化“面对面”。如邀请武胜竹丝画(绣)帘的传承者到学校进行传统技艺的现场展示,让师生近距离观摩在细如发丝的竹帘上运笔作画的过程,感受“丝情画意”;邀请广安宕渠双竹连响舞的表演团队进校园,讲述他们与春晚的故事,展示广安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既是对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的有力补充,也体现了更为多元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得全方面发展。

(五)与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将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纳入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学习地点延伸到校园之外,将活动内容与广安民俗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如组织学生参加“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赛”,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校外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同时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让学生与本土文化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文化魅力。如小平故居、华蓥山,不仅是城市名片、旅游景点,更承载着一代代广安学子红色教育的重任,这是民族精神传递的重要载体。

目前在建的“川东民俗博物馆”也是未来重要的广安民俗文化教育基地之一。该馆距离小平故居2公里左右,是在清代郑人庆的故宅——俗称“道台院子”的基础上修复建立的。其建筑格局保留了川东乡村地域特色,将规划民俗文化、广安乡贤名宦祠、地方名人书画、川工木雕、明清瓷器等多个展厅,集中展示了广安民俗文化的精华部分。广安各大、中、小学校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建文化教育基地,对于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师生们本土文化自信的树立,重要性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广安传统民俗文化是所有广安人的命脉,是广安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切实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既是对广安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赋予其時代精神,全面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学校师资优势,结合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积极实践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思想;让广安传统民俗文化浸润师生的学习、生活,真正入脑入心,建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卜湘玲,李亦桃.民俗: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01):1-3.

[3] 王娟,王雪松.四川广安民俗艺术的发展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5(01):168-169.

[4]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15.

[5] 罗其芳,廖珍珍.賨人民俗文化论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01):24-29.

[6] 李同宗.古賨人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05):54-58.

[7] 王芳.浅析安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设计开发[J].滁州学院学报,2013(12):74-76.

[8] 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54-55.

[9]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0]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贺麟迤(1983.05- ),女,四川岳池人,大学本科,讲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工作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