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2002年—2013年间《中国新闻周刊》中的德国政治形象变迁分析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2002年—2013年间《中国新闻周刊》中的德国政治形象变迁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08 阅读数:555

摘 要:近年来,中德两国关系发展不断紧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加深对合作国家的了解是我们加强合作的必要手段。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的最普遍方式是媒体报道,可以说,媒体报道中形成的国家形象影响着国民的认知。文章重点研究了《中国新闻周刊》2002年至2013年间德国政治相关的媒体报道,通过量化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十几年间德国的政治形象构建及其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关键词:中国新闻周刊;德国政治形象;变化;中德关系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和合作才是正确的方向。而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加深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就是必经之路,国家形象也是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一、研究问题

近年来中德关系愈发的紧密,2013年中德成为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高层的频繁互访以及内阁联系会议的实现证实着中德这些年发展越来越紧密的事实。文章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新闻周刊》的德国政治报道中塑造出的德国形象上,通过对于《中国新闻周刊》2002年至20013年间的关于德国的政治报道的分析,运用量化内容分析法分析德国政治形象在《中国新闻周刊》的塑造性是如何构建的,并且分析这段时间中该形象是否有变化。文章假设《中国新闻周刊》中的德国政治形象有变化,并且与中德外交关系有强相关。文章将通过研究,验证这一假设。

二、研究对象、问题与方法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在2002年至2013年期间所有关于德国政治的相关文章,根据2002年至2013年间德国总理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即:2002年至2005年,施罗德的最后一个任期;2006年至2009年为默克尔的第一任期;2010年至2013年为默克尔的第二任期。施罗德对华非常友好,任期内数次访问中国,此阶段的中德关系非常稳定;默克尔的第一任期中,发生了默克尔接见达赖喇嘛等重要的政治事件,中德关系一度陷入僵局;但是在默克尔的第二任期内,中德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借助软件“Rost Content Mining”作为句法层面数据分析的工具搭建数据库,通过该软件提取出频率典型的单词和重要的关键字。该软件是依据上下文中的关键词(KWIC)建立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得以分析全文中的句法因素。除数据库外,将所有文章编码,编码均按照以下标准:文章数、发表时间、标题、文章长度、作者、议题、整体评价,通过这七项类目来分析每篇文章的内容和特征。

三、数据库分析

(一)篇章数与篇幅长度分析

从2002年到2005年,共有七篇与德国政治高度相关的文章。单词数量超过1000的文章数量为6篇,其中还有一篇短讯。从2006年到2009年,共有9篇文章,其中大于1000词的共7篇,除此之外还有2篇短讯。2010年到2013年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期间共有51篇文章发表,包括11篇短讯和15篇来自《明镜》杂志和其他报纸杂志的文章,以及25篇单词超过1000词的原创文章。

2002年至2013年,相关文章的总数大约为以前的2.5倍,短讯和转载的文章数量几乎在过去十年间翻了10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与杂志本身在这期间进行过改版有关系,杂志新加入一个模块,内容主要是海外主要媒体的重要新闻报道,在该板块中,除了转载海外主要报刊杂志的内容,还是转载来自海外互联网的重要新闻。正因为这个原因,2010年到2013年之前的德国政治相关报道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增加。

从数量来看,2002年到2013年间,《中国新闻周刊》中相关文章数量的波动与中德关系的发展基本没有相关性。

(二)议题分析

2002年至2005年间的7篇原创文章的议题主要与德国的二战记忆有关,介绍德国人如今是如何面对这段历史,以及德国是何以迅速的从二战的创伤中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文章共3篇。除此之外的其他文章议题分别为:德国磁悬浮合作、欧洲与美国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模式分析、法兰克福书展和中欧关系进入常态化。

2005年至2008年间是中德政治关系的转折点,默克尔上任。默克尔本人的经历以及默克尔对华的态度预测成为2006年《中国新闻周刊》德国相关报道的重要议题。2007年默克尔访华,《中国新闻周刊》对此进行专题报道。但是默克尔回到德国不久,就接见了达赖喇嘛,很快《中国新闻周刊》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并表示,德方只有在此问题上让步,双方关系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还有文章与德国的纳粹主义、欧债危机相关。

2010年至2013年,文章数大幅度上升。除短讯外,这个期间有3篇文章与城市旅行相关、5篇关于中德外交事件、6篇关于欧债危机,其他文章与德国社会问题、默克尔与德国、柏林墙等相关。都是比较常见、有些甚至老生常谈的主题。

2002年至2013年期间,文章的议题主要与不同时期的主要事件有关系,关注的焦点从始至终也集中在相同的领域,无明显变化。

(三)内容倾向性分析

2002至2013年間,《中国新闻周刊》中几乎没有关于德国政治领域的负面报道,所有文章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德国社会的认可,态度相当乐观,三个阶段的态度倾向也基本没有变化。

四、词汇分析

(一)词频

通过词频分析可以获知《中国新闻周刊》最关注的是德国政治的哪些相关方面。通过分析三个阶段不同的关注点,来对比其变化。

通过软件分析,2002年至2005年间与最高频的词汇是:德国、中国、欧洲、法兰克福和柏林;2006年至2009年,最高频的词汇是:德国、默克尔、中国、欧盟、欧洲;2010年至2013年间则是:德国、欧洲、默克尔、中国、欧元。

三个时间段的高频词基本类似,2006年后,因为默克尔成为总理,默克尔成为2006年后最重要的关注点,人们对于默克尔的关注远高于施罗德,说明政治家有越来越多的影响力。

(二)组合关联词

组合关联词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一个话题最关注的焦点,文章中以“德国”作为关键词分析,在2002-2005年间,与德国最相关的词汇是“经济”、“中国”、“柏林”、“战后”、“重要”;2006-2009年间,相关词汇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默克尔”、“政府”、“中国”、“经济”、“总理”;2010-2013年间相关频率最高的词汇是“默克尔”、“欧洲”、“中国”、“经济”、“总理”。后两个时间段中最高频率的关联词基本相同。

关联词分析帮助我们建立了德国政治相关报道的一个关联网络,通过对比,这三个阶段的关联系所属的领域基本相同,只有一些微小的差别。

五、结语

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三个阶段的报道数量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是,2009年之后的文章量增长强劲而迅速,通过中国新闻周刊的短讯和转载文章,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德国社会的不同方面。

在内容,倾向性和词汇方面,《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的都是主流趋势,经常报道的议题包括默克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历史的记忆和欧元债务危机等等,《中国新闻周刊》中几乎没有关于德国的负面报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回答了开篇提出的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中的德国政治形象在2002年至2013年间,只有很小的变化,并且与中德关系的变化关系并不大,国人对于德国政治形象的认知却有僵化。但是伴随着中德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我们有机会了解到更全面的德国,接触到更多角度的信息则是良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Altheide,D.L.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vol.38.Thousand Oaks:Sage(1996).

[2] Becker,J.& Li?mann,H.-J.Inhaltsanalyse-Kritik einer sozialwissenschaftlichen Methode. Arbeitspapiere zur politischen Soziologie 5.München:Olzog(1973).

[3] Mayring,Ph.Qualitative Inhaltsanalyse.Grundlagen und Techniken (7.Auflage,erste Auflage 1983).Weinheim:Deutscher Studien Verlag(2000).

[4] Ritsert,J.Inhaltsanalyse und Ideologiekritik.Ein Versuch über kritische Sozialforschung.Frankfurt: Athen?um(1972).

作者簡介:刘悦,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