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新形势下,无论是学生个体发展需求、高校培养目标所需,还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都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注重育人成效,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而“微时代”的到来,给资助工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资助工作应在坚持传统工作模式基础上,适时创新工作模式,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困境和问题。文章以上海健康医学院资助育人实践探索为例,阐述了如何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资助育人的理论创新、载体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为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资助育人成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时代”;资助育人;创新研究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全国上下打响了“脱贫攻坚战”。高校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教育公平基本政策、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提出,扶贫要与扶志相结合。在资助工作中,学校对受助学生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还开展包括精神辅助和心理援助等实践活动,旨在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实现“育人”目的。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逐步完善,资助力度日益加强,基本上解决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问题;以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为主的保障型资助模式已经逐步向着重学生精神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无论是学生个体发展需求、高校培养目标所需,还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都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注重育人成效,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微时代”的到来,要求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建设。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明确将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和加大学生资助宣传与资助育人工作力度作为其重点工作。“微时代”对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变,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载体的创新和模式的突破。[1]互联网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學生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作为资助工作人员,对由于信息传播导致传统教育工作者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式微带来的挑战要有清醒意识,对新媒体传播快捷超时空性、即时性和效果的裂变性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的新机遇要有深刻理解,否则必然影响资助育人效果。
“微时代”的到来,利用新媒体促进工作开展的共识已经达成。“微时代”的到来为资助工作拓宽了思路,也提出新的要求。资助工作应如何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构建新型资助工作模式,是摆在每一位资助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微时代起源于微博的出现。2009年,以短小精炼的文章与语言为主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在互联网上异军突起,它摆脱了冗长繁杂的文章和枯燥乏味的语言,区区百余字就让信息与人之间多了更多互通、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情感交流。2011年,继“微博”掀起的信息浪潮后,“微信”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自此信息传播与阅读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三、“微时代”给资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给资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由于“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与快速,使得资助政策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宣传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大大提升;利用新媒体落实资助工作,有利于提升工作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利用新媒体进行公示、申请等,使得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资助资源合理配置。
“微时代”的到来同时也给资助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具有多元化、裂化性以及随机性特点的传播方式使信息被几何复制,人们的身心难免会受海量信息的影响与操控,若缺乏外力引导以及内力自控的话,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传统工作方式是人与人直接交流沟通,如果不与“微工具”相结合开展工作,必然会与“微时代”相脱节,资助工作者将寸步难行,资助工作也难以向前发展甚至会倒退。“微时代”的到来要求资助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与传统的方式相比,现在的学生更加喜欢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来获取信息。如果资助工作者在新媒体技术能力上缺乏,继续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将难以调动当代大学生参与育人活动积极性,资助育人成效会大大降低。因此,资助工作应在坚持传统工作模式基础上,适时创新工作模式,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困境和问题。
四、“微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探索
上海健康医学院资助管理中心为应对“微时代”到来,进行了一系列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体现“微时代”理念引领资助育人工作观念的更新和理论创新
在“微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也理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一贯以来的“填鸭式”教育,实现工作理念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资助育人理念的创新的前提是创建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让学生更轻松自由地表达个人诉求,让学生成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3]确立“以生为中心”与师生平等、民主和互动的育人理念,教师应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学生工作者应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利用新媒体,实践新的资助育人渠道、理念和内容,增强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学校资助管理中心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微时代”理念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任课教师、辅导员和资助工作老师的作用,对受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和教育,以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利用“微门户”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载体创新
上海健康医学院资助管理中心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将全校受助学生组织起来,分级管理,成立班级、院级和校级服务队,建立各级服务队QQ群、微信群,加强沟通,促进交流,对受助学生进行网络化管理,引导受助学生自我管理。在勤工助学中设立学生咨询员岗位,负责对各群以及微博、网络等各类问题进行解答与反馈,并时刻关注受助学生的想法和思想动态。
其次,学校利用新媒体,积极搭建多种育人平台,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拓宽育人途径,丰富育人内涵,初步建立起“勤、善、读”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实践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各类活动,助力学生由“受助”向“自助”、“助人”迈进。
“勤”指勤工助学,除了日常管理外,实施“援梦计划”,由有一技之长学生担任讲师,教授其他学生诸如“微信推送和海报制作”、摄影、英语口语、上海话等方面的技能;“善”是鼓励受助学生知恩感恩,奉献社会,并将全体受助学生纳入慈善义工队,组织开展义工活动;“读”是指引导受助学生成立读书会,线上共读,线下开展各类读书活动,邀请校内外老师与读书会成员分享读书体会和人生经历。
第三,创建“勤善你我”资助专用微信公众号,邀请有这方面特长的受助学生参与运营,宣传资助相关政策,对各类奖助情况进行公示,发布资助育人活动信息以及宣传励志典型。“勤善你我”公众号分“勤”、“善”、“读”三个模塊,分别对我校勤工助学、义工活动和读书活动进行相关内容宣传。
(三)开展“微公益”,传播正能量。
利用微平台,树立、宣传微公益的理念,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微公益”活动,经常发布环保、慈善等方面信息,并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广大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营造“人人向善、人人乐善”的浓厚氛围。成立慈善义工队,分为校级慈善义工总队和院级慈善义工分队,通过线上宣传、组织,线下在校内外开展各类义工活动,引导受助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附近一些医院、社区和养老机构合作,共建受助学生慈善义工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平台。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资助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直面“微时代”的到来,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创新资助育人方法,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应从理论创新、载体创新、实践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校资助育人新路径,助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马多勇.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
[2] 杨燕.“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5).
[3] 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基金项目:文章系上海市教卫系统思研会、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2018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D-136。
作者简介:丁静林(1980.11- ),女,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