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文章通过对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供求结构性矛盾、毕业初期失业率上升、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等问题进行研究。从社会、家庭及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探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就业专业指导,端正学生就业观念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国,国家政府和社会一直十分关注就业问题。在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乡新增加劳动力年均达2500万人,其中城镇每年新增就业约为1000万人,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约为500万人,加上已经就业转为失业的人大约为1000万人。依据经济增长保持在8%-9%的速度来计算,每年可新增加800-900万个就业机会,加上自然减员,可安置l200万人进行就业,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人左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总体表现为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精英教育阶段,走进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校于1999年起,连续扩大招生规模,1999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60万,2001年為268万,2008年为599万,2014年达到697万,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录取率也逐年攀升,2014年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率已达74.30%。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据相关统计表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4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的历史新高。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限,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艰难。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积极开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增长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供求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当前实际工作岗位增长呈缓慢趋势,这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形成反差,既存在大量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岗位,也存在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岗位。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的不平衡上,包括专业结构矛盾、地域结构矛盾和学历结构矛盾等。以地域结构矛盾为例,东部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即使是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的需求情况也大不相同。
(二)毕业初期失业率上升
在2001年,全国毕业生中约有34万人处于待业状态,待业率为29.57%,2003年全国毕业生中约有52万人处于待业状态,待业率为24.53%,2005年全国毕业生中约有79万人处于待业状态,待业率为20.79%,2007年全国毕业生中约有130万人处于待业状态,待业率为26.27%,根据国外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的1-5年内失业率较高,但总体上要低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而且待遇高于社会上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三)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矛盾
高等学校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毕业生中就业难的一部分人在择业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理想与现实不能一致的问题。目前遭遇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会因为专业、能力结构等各种原因造成“无业”可就。与此同时,“城市依赖症”、“国有情结”、“眼高手低”、“啃老族”、“啃房族”等反映出来的是一部分毕业生是“有业”不就,虽说没有了天之骄子之实了。但他们依然不甘心放下精英的身段,成为了每年搭不上就业车的待分生。
二、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处于一种增长的态势,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不平衡现象,在消费需求方面增长较为缓慢,而在投资、出口方面增长迅速,经济增长很不协调。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取决于较高的投入,虽然通过出口和投资使得就业人数也在增加,但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却不明显,使得经济增长没有与就业增长同步。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导致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产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使得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多,导致就业学生扎堆,大学生供给总量超过社会需求。高校中很多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主要是考虑师资而不是市场需求,结果导致与市场需求相脱钩,产生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致使大量学生学无所用。高校就业指导水平较低,就业指导局限在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这与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全面信息的需求反差明显,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家庭原因分析
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择业取向强加到子女身上,教育子女把经济待遇高、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政府事业单位等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忽视子女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左右其思想。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个人原因分析
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人或组织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由于大学生在学校内被动的接受学校安排的课程和教育,学生之前较为类同,彼此之间并没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东西,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很难取得优势。就业观念不正确,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忽视市场、国家和社会和需求,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的需要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十分关注就业单位的待遇和工作性质,很多学生存在着追求稳定和高收入、自我评价过高、对就业形势缺乏清醒认识、畏难怕苦、不自信等心理。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我国应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在宏观调控方面以增加就业为主要目标,把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和消化能力,构建促进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相互对接[3]。健全保障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的政策,构建能够保护以不同就业方式就业的大学生的社会安全网;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高校要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向就业需求导向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大学生就业情况监测,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实际需求,调整招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对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要限制或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取消招生资格。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针对大学生毕业生创业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扶持,如创业初期的免税政策,对企业注冊地址、注册手续、管理费用进行适当调整。并保持扶持措施长期化、制度化。聘请社会经营管理专家和高校教师对实施创业者进行培训,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筹集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通过帮助学生理性、客观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确定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教育。当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采用立法等措施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就业率。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表现出很迷茫,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无法对自己未来发展合理规划,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明确职业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人生系列主题班会”“职业价值澄清拍卖”等,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明晰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找到人生的价值。
(五)加强学生就业专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对求职者的求职、择业和就业等过程进行指导,帮助求职者选择职业,为就业做好准备,通过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心理、技能准备,求职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指导组成。高校应通过开展就业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咨询辅导、进行面试模拟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对招聘企业单位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所应聘的工作岗位进行深刻分析,了解该岗位的工作内容与特点,为顺利求职与就业做好准备。
(六)端正学生就业观念
就业是人类个体的谋生手段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条件,它是发挥个体才能并使其内在价值外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以自我价值为中心,关注工作待遇、工作地点、工作单位性质,却忽视一个工作岗位的社会价值和长远发展,抱着“非机关、大企、高薪不就业”的心态,给自我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其次,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完善自我,包括自身能力、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这些是一个大学生实现个人就业的资本。再次,要加强对自我的了解,包括对职业价值观、个人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了解。最后,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挫折,对于就业受挫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调整好受挫后的心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竞争能力的良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2] 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01):17-20.
[3] 刘兰青.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思考[J].理论导报,2009(07):53.
作者简介:冯时(1991- ),女,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