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民族认同问题自古就有,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流,该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冷战结束后,世界整体上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国际上各种行为体依托现代科技的发展联系越来越为紧密,信息传播已经不再存在国界的限制。民族认同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有了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既是削弱民族认同的力量,也是增强民族认同的动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民族认同危机及其影响并建构国家内部的民族认同及世界各国对本国的国家认同、利用民族认同促进国家整合、在国际社会中以一个完整而确定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成为了一个国家维护尊严、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议题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危机
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出现的逻辑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掌握在了少数发达国家手中。这使得出于信息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此类发达国家的文化入侵。弱势国家往往容易出现与发达国家文化趋同的趋势。同时国内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内部采取威权主义治理模式,政府更加强调国家认同和整个国家领土范围上的地域认同。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往往会因为威权主义治理模式受到冲击。
(一)认同危机出现的外在逻辑
信息流动的无国界性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从接受信息者的角度講:尽管,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是具有自主性的,但是人对于信息的偏好是可以确定的。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对他们有利的和他们觉得美好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往往是发达国家。从信息源头讲:在跨国或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当前的主要力量还是大型跨国公司和政府。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存在相应的议程设置。发达国家政府会有意的对自身文化进行正面报道,一方面增加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对其他文化进行“文化入侵”。比如,崇尚西方式的穿衣风格、说话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就是是一种“文化入侵”的现象。
优质的民族文化本就有“入侵的特质”,人们也普遍愿意接受他们所认为的优质文化。信息流通的无国界性恰恰为优质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文化入侵”渠道。在潜移默化之中,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认同发生了改变。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发生了。
另外人口流动因素也成为了人族认同危机的来源。伴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全球跨国流动人口数不断上升。十七世纪,西方殖民者踏上了北美洲的土地。他们依仗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占领了整个北美。印第安民族的文化遭到了来自欧洲文化的入侵。当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外来移民的文化冲击。如,马来西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海外务工人员。华裔、印裔人口占据了该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马来西亚政府面临着处理外来移民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的巨大挑战。
(二)认同危机出现的内在逻辑
首先,现代社会把文化生活问题留在社会领域,使得个人的生活样式成为了基于自身意愿选择的产物。当民族认同进入政治层面,必然导致民族认同中有关民族社会习俗与相关的宗教教义等与公共权力相结合而成为具有强制力的规范。这对于其他民族成员而言,就意味着个人在生活方式选择上的自主性的丧失。个人丧失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在对于本民族文化符号的接受和传播上就会受到限制。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政权还不太稳固的情况下。政府会有意减少或者阻止民族认同进入政治认同领域。政府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以稳固其政权增加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凝聚力。政治将不再具有开放性与可协商性。此时便会出现两种情景。一是拥有强烈政治诉求的民族会奋起反抗,进行革命性的武装暴动。另一种是民族文化不断趋同于社会主流文化(世俗化)。后一种情景往往会引发一定民族认同危机。
二、从功能性主义的角度浅析民族认同危机的影响
民族认同感的提升有助于整个地区以及国家的发展。民族认同危机一旦爆发,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也有消极的方面。民族认同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往往是远超其积极影响的。小到个人大到族群,民族认同危机的影响无处不在。只有理解清楚民族危机可能带来哪些层面的影响,才能够找出治理方法化解危机。
(一)个人层面的影响
吉登斯看来,认同不仅是个人发展所做出的“反身性筹划”,更重要的是个人追寻本体性安全的驱使。所谓“本体性安全”,是指“对自然界与社会世界的表面反映了它们的内在性质这一点的信心或信任。民族认同的成功建构有助于个人对民族赋予的身份意义进行自我感知、自我选择、自我构想与判断,维护个人的本体性安全,防止本体性焦虑,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适应民族文化要求。一个人若缺失认同,即出现“认同危机”,就会产生严重的无方向感和不确定性。这种无方向感和不确定性会使个人在心理上出现缺失感以至于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缺乏动力源泉。
(二)族群层面的影响
从族群层面看,认同在经济激励上实现经济福利生产和再生产,政治价值上确立内向的合法性,制度组织上确定族群的符号边界。这种民族认同在地理和心理上划清了与其它民族的边界,使民族内部存在一定的向心力。而认同危机一旦爆发则会使民族符号边界模糊,民族缺乏向心力,进而使民族内部无法形成一股合力。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世界上出现了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民族认同的缺失会使整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这场世界民族文明的较量之中毫无缚鸡之力从而被动接受他族文化。民族认同在他族文化的侵蚀之中进一步被削弱。这便成为了一个使民族认同不断弱化的恶性循环,变为了民族认同危机陷阱。
三、民族认同危机问题的治理路径
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有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典型的例子。另外,多民族国家如何保护本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增强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成为了重要的议题。在中国、美国不乏一些可以借鉴之处。治理好本国的民族认同危机问题有助于调和国家内部的民族矛盾,增强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以及国内凝聚力。
(一)确立超越不同民族、宗教、语言等多元文化共同体差异的平等的公民身份
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族身份的差异性。因此,确立超越不同民族、宗教、语言等多元文化共同体差异平等的公民身份,是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解决民族文化冲突的一个有效手段。“一个承认自己拥有不同民族群体的多民族国家,只有同时培育一种各民族群体的成员都拥护并且认同的超民族认同时,它才可能是稳定的”。在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在保证各少数民族能够自我管理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绪提升其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在具有民族身份的同时拥有公民人格。这种举措能够有效得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发展中的中国营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值得借鉴的。
(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体化
一个民族在一个国家里拥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后,其内部不仅仅需要的是文化认同,也会存在对于政治地位的需求。这是和该民族的人口,所占地域,文化实力相适应的。首先,要使各民族认可该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一些重要体制,而各民族对国家的强烈认同要建立在其自身作为平等公民在整个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基础上。其次,国家要满足不同民族发展的需求。国家要积极发挥宏观经济调控职能,防止区域之间贫富差距过大;要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国家要引导和整合民族意识使民族意识中既含有对本民族的体认感,又含有对国家的体认感;既含有对民族自由、自治、统一的追求,又含有对国家的是否热爱、忠诚和建设的思考。只有使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保持一定的一致性,才能不使一方削弱另外一方,保证两种认同共同发展。
(三)建立民族文化自信,预防民族文化入侵,保护本土民族个性
要解决外部文化冲击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入侵,首先需要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外部文化能夠成功入侵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文化的优越性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偏好,以至于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冲击。要解决上诉问题,则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权力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并提升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另外,政府还应该发扬民族文化提升人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要利用好教育手段和媒体宣传手段积极宣传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特殊性,使人民在内心建构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周光辉,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及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2]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1998-05-01:524.
[3] 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J].2014(06).
[4] 威尔·金里卡.刘曙辉译.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2).
[5] 马惠兰,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作者简介:朱英杰(1998.07- ),男,湖北宜昌人,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