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刘风萍 李良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以贯之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动力。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正在受到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精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以 “知、情、信、意、行”的心理过程为基础,坚持高校校园文化是主阵地,新时代大学生为主体力量,学校与社会齐发力的思想,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选择,努力增强大学生对该体系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认同,力求三方面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时代;大学生
一、概念梳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理解其内涵的重要途径。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寻求的内核,是我国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的照明灯,而且后者是以前者为内核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是从内涵的角度,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中,那些体现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及经济制度的需求、反映社会主义发展走向的核心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总和即为后者。而对后者精神实质及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抽象总结,在此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即为前者。二是从具体内容的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由“一思想、一理想、两精神及一荣辱观”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一思想即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理想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精神即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分别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一荣辱观即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很明显,这是对体系精神实质的深度挖掘和高度凝练,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其中必须要做的一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基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及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是人们在思想上,实践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践行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改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积极接受、不断调整自己思想行为以符合其精神内涵的态度。
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必要性
(一)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统治阶级的观念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处于统治位置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着先进文化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的掌舵者。我党提出的政策,方针,思想路线是基于中国国情,一是绝对影响着他们的执政地位,同时关乎着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武器。它的政治性也就是其科学性所在,正因为这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基于这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必须不断强有力地发挥出来,而不断推进其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迫在眉睫。鉴于高校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地位,以高校教育和培育大学生为主攻点,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其认同,力求实现浸润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每个人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并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素质的必然选择
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格局,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空间大大增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被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攀比、人情淡漠、政治意识及政治参与积极性低。这些行为的表现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素质的下降。而大学生的素质必须不断提升,因为当代大学生是精粹文化和前卫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基于正确的行为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原理,在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全过程中贯穿此科学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精神境界,使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准则,以便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三、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选择
整合社会的认同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所在。以人的心理过程为基础,立足于学校,个人,家庭,社会的角度,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认同,探求可行性强的科学途径。
(一)强化认知认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一个过程,第一阶段就是认知阶段,即他们对其感知、了解和认识,这是认同的起点。皮亚杰指出: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体系,观点和内容即为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使人们丰富认知结构。
一是建立专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而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关键在人,如何实施是需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校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粹以加强大学生对其认识。二是发挥人文科学的育人功能,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展露人文科学的育人功能,积极努力营造对话化的课堂,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强化其学习内化的能力。三是鼓励已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学生树立先锋意识,发挥好示范作用。根据米德的社会化理论之“被概念化的他人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人们之间用反应、手势、面部表情或一系列象征符号进行交流的信息态度和印象的持续混合。人的行为是靠行为者不断根据他人或社会的标准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基于人的社会属性,人一旦脱离了社会,就无法健康正常成长。人们要通过交往相互影响,当个体接触到某种价值观,与之交往的个体观察到他的行为,而且也认同该行为时,便也接受了该价值观,由此及彼,随着人与人的交往,该价值观被更多的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强化情感认同
当代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形成的喜欢以及认可的态度则为他们对此体系的情感认同。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结合“天人合一”、“环境育人”的思想,进行校园物质设施布局,营造安静,充满文化气息的佳境来感染广大师生,历练其积极向上的心境,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所在。另外校团委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其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二是强化校园人文关怀功能。严格的制度管理需要人文关怀的辅助,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关怀是润滑剂。高校应以适宜的工作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内涵为导向,解决大学生所关心的利益问题及思想上的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观,生活观。三是充分有效利用校园传媒的影响力。对于人们很难认知、接受但又必须认同的事物,就要采取借助有效载体不断强化的手段。虽然一开始,大部分学生不会去在意,但通过校园传媒的持续宣扬,潜移默化的,不仅认识了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且对其情感也随之加深。
(三)强化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行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一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灌输,特别是政治理论课。灌输教育是必须的,但结合大学生的“涉奇、好动”特点,应启发式教育学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切实的行为感悟理论。二是鼓励大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社会调研,亲临其境,丰富经验,自觉改变与社会要求不相符的想法甚至行为。三是发挥红色资源的文化引领作用。挖掘红色革命优质资源,以此为契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应大力支持组织师生团赴革命老区,通过与历史事实接轨,亲身感受,感知,体验令人动容的历史事实,以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鞭策自己,积极做人、做事、生活,用实践说话。
值观呈现多元化格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力遭到弱化,因此,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張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37.
[2] 戴生岐.理论社会学新视域,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09):138.
[3] 王熠.浅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山西青年,2018.
作者简介:刘风萍(1991.02- ),女,陕西宝鸡人,中共党员,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良(1989.09- ),男,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