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辛熙恒 张晓静
摘 要: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对于马克思而言和美学研究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美学思想并未十分理论化和体系化,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始终伴随着争论和不同的研究进路。在对于当前理论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解思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即“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于其历史唯物主义和人学思想基础的分析;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性,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美学发展的现实价值和理论要求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美学理论,在整体视角下所倡导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劳动;哲学基础;现代性
在理论学界对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的研究目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纵观马克思美学研究的理论进程,经历了初始的怀疑阶段,也就是马克思美学思想存在与否的争论,在此基础上对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呈现出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阐释与重构。因此,回归基础,对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进行基础性的思考与梳理,试图理清出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进路是当务之急。
一、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前提性思考
首先,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并不没有被马克思本人明确提出,或者说其美学思想并未系统化,而是散见于马克思本人的一些著作或者文稿中,例如学界比较公认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较多的篇幅涉到了美学问题,以及马克思对于美学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当然在马克思之后的欧洲理论界也曾存在争论马克思是否具有美学思想,这一问题是肯定的,马克思对于美学的思考和研究是可以通过其著作进行论证的,只不过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或者其他光芒掩盖了其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其次,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与阐释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进路,对于马克思的美学解读,没有成型的美学专著作为原始资料,好比在手稿中马克思说道:“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风景也没有感觉。”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似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众说纷纭。纵观对于马克思的美学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和“以马解马”四种不同的美学研究进路。不同的解释似乎没有优劣贵贱之分,但是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却造成分化,不同的研究方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着其研究的缺陷,正如“以苏解马”实际上收到列宁和斯大林美学思想的影响,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造成掩盖。以马解马是按照马克思的初始文献,严格按照其文献表述进行阐释分析,可以原汁原味体会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美学思想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整体性的一部分的价值,单单取出美学部分来分析,难免会与马克思整体思想大相径庭。在今天,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现代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随着时代发展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同样具有哲学价值。
二、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美学思想有着自身的思考问题和核心概念,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同時对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不同研究进路,能够帮助我们横向的把握和认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些基本观念和问题,对于其哲学基础的问题分析,也对于我们整体把握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要站在马克思整体理论的架构中进行研究,要把握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关注人的自由的生命发展。
(一)马克思美学的理解思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等著作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马克思美学思想相对集中的著作。但是这些论著在马克思的著作历史体系中是相对较早的,甚至部分学者认为是不成系统的,这也是以苏解马存在的弊端,但是这些著作中的美学思想体现出马克思美学基本问题的直接性和间接性,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构成,而且对于基本问题的理解,在这些著作中已经基本形成,后期虽然马克思没有形成的专门性著作,但是其思想并不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对于马克思美学的研究必然面临着着理解和重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美学或者马克思整体思想的视角下去解析甚至重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基于哲学的系统性梳理,试图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逻辑化,对于美学的基本问题和一些概念分析试图梳理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于一些基文章献的重点问题的理解包括借鉴相关学者的理解,把握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些基本视域。另一方面,基于现代性的马克思美学思想重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将人的生命和价值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今天的艺术、审美发展都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最后,基于马克思美学对于人的价值的独特角度阐释,马克思美学角度与其经济学和哲学角度的阐释构成了整体性,把握这一基本点,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确定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的基本范围和线索,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展开。首先,“自由”揭示了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人的活动是自由而富有自主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与动物的被动服从活动有着本质区别,人的活动是在意识的作用下,对于自身生命维度的全面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创造着树立人类自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劳动中,实现着自身的外在对象化,这一过程是自由的过程,也是美产生的过程。美以自由为基础,自由的生命活动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人类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自由可以使自身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构建的自由王国一样,在自由王国中,人的生命能够得到全面自由的展现,美正是生命自由的展现。同时,马克思指出现实社会则是“必然王国”在必然王国中人们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受到压制,人们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资料,美的实现受到压制,但是“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这是因为美的实现是人主体性的必然实现。
首先,马克思强调自由时间的重要性。人的自由的生命展现,是随着自由王国的实现而实现的,或者说只有在自由王国才能真正得到展现,自由时间非常重要,人们需要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在必然王国中,人的自由时间被压迫,无法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在自由王国中,人的生命呈现自由化态势,自由支配自我时间,自由谋求生命发展,按照自身自我需求,在不受他物约束的环境下,促进自我个体全面发展。
其次,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不同于动物的生物本能活动,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是人的思维价值的展现。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在劳动中实现的,在劳动中人实现着自身的发展,推动着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种在现实中能动的,创造性的展现自己正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美是在劳动中,人的自由的生命展现。这种美在于人的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同时,劳动有着不同的性质或者层次,一种劳动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另一种劳动才真正具有价值,是人的真正本质的劳动,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劳动,可以叫做“乐生的劳动”。后者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也是马克思美学的关注点。恩格斯认为这种劳动不但使人感到快乐,而且是一种解放人的手段。
再次,劳动是美的实现过程也是实现路径。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在劳动的产品之中,这种对象化活动所产生的劳动产品构成人的无机生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和展现。这一过程是美的实现过程,也是审美产生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受或者美感。美,是人的自由的生命展现,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可以说,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一种“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实践论”美学,这一思想对于人的价值肯定、对于美与人的价值的内在统一以及对于美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追求自身的幸福与自由。劳动者不应该成为劳动产品的附属者,更不应该为劳动所奴役,只有劳动者个体自由意志下的劳动,才是所倡导的自由发展,劳动者自身为劳动所奴役的劳动形式,则是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束缚,是劳动的异化现象。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对于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不仅是基本的生存资料的满足,更是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主体性得到承认和激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享受劳动的价值。
(三)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基础
上一部分,我们对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核心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梳理,强调人、自由、生命和劳动的价值,这一过程就现实而言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过程,也是美的创造与实现的过程,伴随着美的产生、对于美的规律的揭示以及对于美的实现条件和过程的分析。站在整体的视角下,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分析重视潜在的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和人本学说的哲学韵味,甚至分不清美学和哲学的界限。但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显见的,尤其是体现在其人学思想中。
首先,馬克思美学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当然在理论界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美学思想并不是建立在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规律基础之上,但显然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理解的过于简单。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能够清晰的看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基本的观点,对于异化的分析,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都表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所以作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同时,这一哲学基础决定了马克思美学的重要特征——实践性,区别于之前的美学思想。对于劳动或者说实践的价值确立,强调劳动过程,实践过程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的价值,构成了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社会实践中社会关系逐渐建立和发展,随着社会关系的建立意识、语言、文字等逐渐发展,艺术逐渐建立。对于艺术发展而言,实践的价值重大,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了人类的艺术活动。人类审美和艺术活动等生产活动而言,究其哲学基础就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方法思路进行研究。
其次,马克思人学理论。马克思人学对于人的实践性规定,将人不仅作为具体的感性存在物分析,而且以历史和实践的视角,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强调人作为社会性存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的发展史,既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人的本质,正是这种社会性构成了人的规定性,同时也是人的人性。人的本质是多重的,呈现出价值的多重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在于生命表现的方式。马克思人学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人作为原则,人是目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是目的,社会发展的目的之一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目的在美学的展现中是人的生命实现的展现,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对象物中的实现。这一原则奠定了马克思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马克思的人本学说是其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以人学为基础和起点,将生命的自由实现作为美学的核心和根源,人在的不断的对象化过程中,也就是劳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这一过程就是美的实现过程。
(四)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性
马克思的美学是一种实践美学和人本美学,对于当代美学发展具有现代性价值。
首先,马克思美学在当代具有重要现实价值。马克思美学是一种实践美学,强调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是人的社会性价值的实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党和国家提出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指导思想,这些目标背后都体现着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美学以人的自由的生命的表现为核心,强调实践中实现人的内在的类本质,这一过程对于今天而言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人们劳动的过程正是自我价值和生命本质的展开过程,美的创造与实现也正是这一过程。美的价值在于人的生命本质的展开,在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实现过程,这是马克思美学能够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价值的根本所在。
其次,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性体现为与时俱进。马克思美学的研究是一个重构和发展的过程,以马解马能够把握住马克思美学的精神本质和核心,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时代内容更具有一定的价值。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艺术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化,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审美体验日益丰富,不仅对于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同时也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新的实践基础,因此,丰富发展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促进其思想的中国化应成为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美学思想体系。
三、结语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虽然并未系统化,散见于马克思著作或者文稿中,但是随着理论界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不断深入,在马克思手稿中不断发现其美学思想踪影,在对原著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来探讨马克思美学理论,使马克思美学思想站在其理论整体视角之下给予现代化重构,并着重展现其关注人,强调人、自由、生命和劳动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追求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过程,倡导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美学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特征,不能僵化的看待马克思主义美学,要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神本质,并在社会发展环境下,赋予其时代特征。在当前,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有所变化,马克思美学的重构解读具有了新的实践基础,促进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中国化,形成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美学思想体系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编.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 阎国忠.杨道圣合著.美学七卷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4]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马克思手稿关于美学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6] 张伟.走向现实的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辛熙恒(1996.03- ),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张晓静(1976.04- ),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发展改革局,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