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王舒悦
摘 要: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对于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从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希腊化哲学时期;幸福观;快乐主义;德性主义
自亞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哲学结束了“体系化时期”,迈入其“伦理学时期”和“宗教时期”。在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开始更转向于对世俗与个人生活的研究,而不再把兴趣投向世界本原等这类宏大的主题,使得抽象的哲学更具体化、实用化、平民化,更能直白地体现出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在这一时期,不同哲学家所持的幸福观可以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二是斯多亚学派的德性主义。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对于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从希腊化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
一、伊壁鸠鲁学派——快乐主义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解释
伊壁鸠鲁将由欲望满足所得的快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且必需的,第二类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需的,第三类是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必需的。判断欲望是否是必需的,就要求人们明智和审慎,要看他们是否符合快乐的标准,这种欲望与需求的满足即是动态快乐,这种快乐是短暂的。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他认为快乐与幸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拥有身心的共同自由,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精神上的快乐高于物质上的快乐,这即是静态快乐,需要摆脱内心的恐惧,控制内心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他着重表达了对惧怕死亡和厌世主义的批判,认为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厌恶在世生存,也不会恐惧死亡。
(二)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享乐主义,但确实需要我们端正思想态度,谨防其转变。我们可以将享乐主义理解为是极端化的快乐主义,它是指利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感官享受的思想观念。
从伊壁鸠鲁提出快乐主义的背景来说,城邦制度瓦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们普遍更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而其快乐主义引导人们不恐惧死亡,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获得自然的和必需的快乐本就无可厚非,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可以说是社会环境造就了哲学思想。
其次,快乐主义强调精神上的快乐高于物质上的快乐,而并不是单纯鼓吹人们追求感官上的快感,对于满足不自然且不必需的欲望伊壁鸠鲁并不认为是符合快乐标准的。
(三)对快乐主义的评价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受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而人类的幸福和至善,就在于符合德性的活动。同时,伊壁鸠鲁承认了内心的欲望,承认了拮据的物质生活并不会让人感到快乐与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这是其需要肯定的一点,但同时也是使其思想遭到批判的一点。
我们不否认,快乐主义存在一定的自我中心主义或是利己主义倾向,极端化的快乐主义即享乐主义毫无疑问应遭到批判与抵制。但事实上“利己”是人的天性,德性限度范围内的利己未尝不可,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进行控制,也未尝不能说是一件好事。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还存在一个缺陷:他引导人们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快乐,但却没有鼓励人们积极对生活环境做出更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存在逃避现实的意味。
(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知足常乐
从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公平是主观的愿望或感觉,是进行比较后个人主观判定的结果。知足常乐,就是“把自己调整到满足于简单的生活所需”,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我们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坚决克服享乐主义,学会控制自己不自然且不必需的欲望。
(2)活在当下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对恐惧死亡和厌世主义的批判,消除了人的灵魂中两个最大的恐惧——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他引导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当下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应利用符合德性的手段积极改变生活环境,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快乐与幸福。
(3)坚持德性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的权利与自由,但这种追求必须符合德性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所追求的快乐和幸福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不自然且不必需的膨胀欲望;第二,追求自己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不损害到他人的快乐和幸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和幸福,从而达到最高的善。
二、斯多亚学派——德性主义
(一)犬儒学派的幸福观
犬儒学派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创立,因此该学派受到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注重德性,甚至走向了极端。其学派主张清心寡欲,放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提出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过禁欲的简陋生活,被当时人讥为穷犬,故称“犬儒”。早期的犬儒派抨击社会间包括社交礼仪等在内的一切伪善,而追求良好德性与心灵自由。后期,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犬儒学派开始走向了禁欲主义。
犬儒学派的思想确实是对人类贪婪本性的一个极大挑战,能够引起人们对自己物质欲望的反思。但是,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也并不是让人们与世隔绝,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一颗寡淡的心。该学派的思想对斯多亚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从塞涅卡的《论幸福生活》看斯多亚学派的幸福观
(1)塞涅卡的《论幸福生活》
塞涅卡作为斯多亚学派的主要代表思想家之一,在其写给其兄长伽利奥的一封书信《论幸福生活》中,详细论述了他的幸福观,主要谈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幸福应与本性和谐一致
塞涅卡提到,“幸福生活就是与自己的本性和谐一致的生活”,而人真正的本性就是具有理性。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遵循理性与本心。但不可否认,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确实就缺乏这种“与大众分开,保持自己完整性”的勇气。
②美德即幸福
这是塞涅卡幸福观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一点,同时也是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主要观点。塞涅卡認为,“幸福生活就是拥有一颗自由、高尚、无所畏惧和前后一贯的心灵——它把美德看成唯一的好,把卑鄙看成唯一的坏……”。明智是首要德性,勇敢、节制、正义则是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所有德性只有统一才成为真正的德性,唯有哲人能将所有德性统一。
塞涅卡坚决将“美德”与“快乐”区别开来,认为它们有本质区别,并提出快乐只是美德的“副产品”。他认为,美德并不是快乐,为了快乐而追求美德是不必要的,但美德定能带来快乐。这就使斯多亚学派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对立起来。
③幸福与财富的关系
塞涅卡认为,拥有美德的贤者也并不排斥财富,财富只是一种社会资源,不能成为生活追求的全部。这一点与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其实是一致的——伊壁鸠鲁承认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认为通过满足这种欲望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但只是动态快乐,精神上的静态快乐高于物质的动态快乐。
(2)斯多亚学派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等于快乐,只有“最平庸的人才把幸福和快乐相等同”。幸福更多的存在于精神层面,而快乐则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刺激体验,更多的被理解为是欲望的满足,因此,幸福的人必定可以体会到快乐,但快乐的人不一定就幸福。
斯多亚学派受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重视按照理性的原则行事,认为德性即幸福;之后,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在一次船难后来到雅典,加入犬儒学派,受到该学派思想的影响,开始主张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到最后甚至将德性夸大化,发展成禁欲主义。至此,斯多亚学派事实上已经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而一味地去追求抽象的善,所谓的德性,这样的思想已经带有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斯多亚学派认为,人必须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和性格的自由,才能获得幸福。这一点本身并没有疑议,但过度地执着于保持就导致了他们为了“独立”而走向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存在厌世主义的倾向。
(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遵守道德,懂得节制
我们在承认合理欲望的同时,要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膨胀的不自然的欲望,要有做人的道德底线。动物不懂得节制,只注重本能兽欲的表达;人若也如此,便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节制使社会更有秩序,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则是社会给每个人下达的最低的节制要求。
(2)拒绝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我们不否认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但并非所有的伦理道德都是正确的;另外,禁欲主义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合理欲望的发泄在生活中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
[3] 高庆.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之比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0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