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航海类专业“课程思政”初探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航海类专业“课程思政”初探


发布时间:2021-01-12 阅读数:921

摘 要:文章根据航海类专业的专业特点,以“船舶管理”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在航海类专业课实施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提出航海院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的航海类人才一体化培育格局。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课程思政;船舶管理

一、航海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各院校和专业纷纷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

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是远洋运输船舶的驾驶与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的国际性、流动性、分散性、艰苦性、风险性等职业特点。目前在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航海院校的大学生也面临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面临巨大考验。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前航海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在不断出现新问题。因此,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在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更加重视和加强。

目前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航海院校普遍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施半军事化管理,但是大多学生管理人员和思政教员并非航海类专业出身,而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相关能力缺乏,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互无交集和融合。同时因为航海类专业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高要求,在学生中通常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人生观和价值价观方向偏离、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所以,在航海类专业的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船舶管理”课程思政初探

“船舶管理”课程是为有效履行STCW公约关于海员适任标准的七项功能之“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职业能力标准要求而设置的,其目标是使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国际国内在船舶与船员安全、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船舶保安以及船员职业权益等方面的相关管理机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规范与标准。课程内容紧密贴合船舶一线工作实践,也是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增强社会与职业责任感、养成航海人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在“船舶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上,思政元素主要从以下方面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一)爱国主义、国家责任感与荣誉感教育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以后所从事的船舶工作将会同各国家人员有非常频繁的交集,所以航海类在校生应该具有热爱祖国的情怀,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里保持清醒的爱国头脑,言辞和举动能够维护国家利益和声誉。所以在“船舶管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在课程概论中简介我国优秀的航运历史,在国际海事公约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中插讲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及我国在国际行业立法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船舶登记与升挂国旗管理课程内容中插讲祖国对我国国际航行船的保护,在船舶最低配员管理课程内容中介绍中国籍海员在与外籍人员工作交往中应维护祖国的利益和荣誉,以教师个人经历与感受发起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海洋法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中重点讲解关于我国陆地领土范围、解释我国与周边国家岛屿归属争端及维护国家权益,插讲我国与周边国家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争端及立场;在船舶防反海盗应急行动课程内容中插讲我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状况及意义,使学生了解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状况及意义。

(二)航海文化、职业情感与职业素养教育

当今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凸显,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質和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服从意识薄弱,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针对于此,在“船舶管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在课程概论中介绍航运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当前国家对航运的政策以及对航运船舶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认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相统一;在海事劳工公约课程内容中讲解海员的职业性质、地位及海员法定权益,介绍我国海员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信心和热爱;在船舶的组织结构、职务职责课程内容中讲解团队概念与观念、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实施半军事化管理以及为什么要穿制服的讨论,在安全管理体系课程内容中引发学生对海员职业所需要的工作素养与职业行为规范的讨论,实现学生对团队精神、航海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领悟和接受。

(三)安全与环保意识、遵规守法与契约精神教育

作为现代航海人,高度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严格的遵规守法和契约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于此,在“船舶管理”课堂教学中,在船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课程内容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规范,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在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中插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失败与出路,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使环境保护观念在学生中深入人心;在国际海事公约及国内海事法规课程内容中介绍国际和国内的立法机构、立法程序、法规效力等知识,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通过对船员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等与就业条件的相关课程知识的讲解,增强生尊重契约的职业精神、建立劳动者的权益意识。

(四)创新创业教育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足够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船舶管理”课程中国际海事公约和国内海事法规在不断进行制定和修订,这些最新动态反应了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搜集补充各种信息,例如防止海洋生物污染与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与技术、船舶燃料标准提高与新能源开发等,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趋势以及最新的相关技术与产品,以此增长行业相关创新知识,增强创业意识。

三、航海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

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是长期以来存在于航海类专业教育中的大问题,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尤其不应进行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道德说教与政策宣讲,思政内容要紧密结合课程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创新授课方式,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视频播放、课外活动、课下互联网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注重将“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相结合,潜移默化,达到学生内心的接受和认可。

在教学管理与课堂管理上,分别制定“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和“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用严格的制度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和日常行为,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参与学生内务、早操、政治学习等日常活动的管理,使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全员、全程的航海类人才一体化培育格局。此外,积极开展相关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效果,从感性上加强学生对国家和行业的认知和认同。

四、相关建议

(1)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专业课教师需要全面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学习,提高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能力。也建议航海院校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能力的培训。

(2)每一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都要有明确教学目标,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3)航海院校应加强德育教育整体环境建设和优化,形成全面的德育氛围,用全面的师德师风来引领教风学风。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事服务中心.船舶管理(驾驶员)[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 芮明珠.航海精神与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航海教育研究,2017(01):110-112.

作者简介:王才范(1975- ),男,硕士,山东交通学院航海学院教师,无限航区船长,讲师,研究方向:海事安全与防污染管理。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