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李小虎 朱珠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笔者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遵循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探究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让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发挥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生;高校;思政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思政课办的越来越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只有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成因透视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而高校思政课又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世界、追求人生价值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是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关键一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取得一系列的可喜成就,但是反观思政课教学现状,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五门课构成。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很多学生出于修够学分顺利毕业的目的,带有功利色彩,被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据其现状,探其原因,得出如下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内容少魅力,时效性不强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与时俱进的过程。但是有的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授课方式学生不适应。思政课教学内容本就晦涩难懂,一味的“照本宣科”,使用一个模子里统一制造出来的PPT,做课件的搬运工、放映员、播音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深挖掘、再加工,枯燥无味的教学,更是导致学生没有获得感,感受不到教学的魅力,更不要提有多强的号召力。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把内容当做知识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表面,不能够联系实际生活,逐渐使思政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脱离,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内容没有太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也就淡化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教学方法的落后更是使得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状、时事热点联系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参与度不高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教与学往往是脱节的。不少思政课教师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的只是“师说生听”的模式,多数学生扮演的仅仅是“看客”的角色,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没有沟通交流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教师缺少和学生的深层次的接触,不知道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了解学生的接受成度,不能深入了解到学生之所想,就不能设计出满足学生之所求的内容,又怎能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呢?自上而下,权威说教的课堂,只能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学生不参与甚至厌倦思政课。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够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会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同学认为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认为思政课对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但是思想与行为还是有差距性的,他们消极散漫的对待思政课。
较多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缺乏热情,他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强,知识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甚至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思政课学习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学习动力,没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受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与政治没有太大联系,也就导致他们开始旷课迟到,上课开小差等不良行为,從而对思政课学习消极怠工。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
办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只有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一)多元化手段改善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研究学生思想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让新型的教学方法服务于课堂教学。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化;相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讲明内容的差异化。要将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化用到课堂中进行案例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要采用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前社会的时事新闻,焦点问题,让学生对所学政治理论深刻理解。只有不断开创思政课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抬起头,听进去,学扎实。
信息化时代学生了解信息更加多元,更加广阔。思政课教师要有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例如把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同西方国家同样面临的环境问题做横向对比,也要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严重污染做纵向对比,这样就能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让学生更好地认清世界形势,对国家发展有信心、有动力。
(二)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思政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把“师说生听”转化为“师生互动”,运用启发式教学,变说教灌输为交流沟通,运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案例教學等方法,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看法,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激发学生思辩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设计与他们思想生活实际相适应的探究性问题。如在教学中选择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课前十分钟选择有代表性的新闻热点,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思政课的乐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关心学生的生活点滴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认同,从而使学生对思政课更加认同,也就能够打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
(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齐头并举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齐头并进,能够更好地支撑起思政理论课教学。
通过我们党的历史和现实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对现实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具体分析,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理论的作用,感受理论的魅力。
将课内外相统一,让学生通过实践印证,深化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求知行合一。带领学生进行专题调查,参观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促进学生在了解、研究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认识和感悟。把“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增加对思政课的认同。
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充实自己,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究与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285-286.
[3] 邱辰禧.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提升研究——结合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7,1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