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孙丽红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则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由于老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代际之间生活方式的不同,年轻一代在组建新家庭之后,通常会选择单独居住。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家庭在照料老人方面起到的作用逐渐降低。这时候家庭和社区的角色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当今老龄化的趋势之下,应该探索社区在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社区养老发展的路径到底在何处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养老模式
在英国机构照顾曾经一段时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所谓机构照顾,是指将老人进行统一的院舍管理,老人进入福利院或者养老院之后,一切的生活照顾都由院内专业人员负责。由于在机构中护理和照料都是由专业的人员提供,所以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种模式的照顾质量高低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在机构中提供的是统一化的照顾,这就无法顾及到每个老人的感受与需求,会导致供需的不匹配,而且这与社会工作的个别化的工作原则也不相符合。
目前,我国需要照顾的老年数量在逐渐上升,但是养老院和福利院的床位出现了大量闲置的情况。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三点原因:(1)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认为去养老院,在亲戚朋友面前有失体面,只有孤寡老人才回去福利院。(2)有经济实力的老人,会选择请护工或者是钟点工在家中养老。(3)经济比较困难的老人根本无法承担养老机构的费用,只能望而却步。
在这样的形势下,社区养老就体现出自身独有的优势,让老人留在熟悉的社区中养老,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资源,初级群体的支持功能也在社区中得到体现。秉持社会工作的原则,让老人们有尊严的享受晚年生活。
一、社区居家养老存在问题
(一)社区提供的服务单一,形式简单,专业化水平不足
通过在社区的实习经历发现,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所以对于老人提供的主要是测血糖,量血压、理发等简单的服务。首先,这种简单性服务的针对性不强,也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走访社区高龄老人时,我们发现有一位老人由于独居,在炒菜时发生失火事件,导致老人的手与面部均被烧伤。这起事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应该引发对于我们提供的服务的思考。在服务中,应该更加注重针对性,提升老人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件时对老人造成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其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职业,应该体现其专业性和职业准则,这样单一性的服务,也并没有体现社工在助人过程中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作用。到底应该给老人提供怎样的服务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二)老年人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信任问题
由于现在老年人受骗的事迹屡见不鲜,以及传媒报道的负面影响。老人对于陌生人的警惕心和防备心都很强。有时上门提供养老服务时可能会遭到拒绝。在个案访谈中,有一位访谈对象是独居老人,初期老人对我们的上门服务抵触情绪非常强烈,社工耐心的像其讲明身份,为何晚上门服务,并在社区中权威人士的带领下,才获得了老人的信任。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老人抵触情绪如此强烈的原因是在社工上门走访的前几天,老人被声称上门清洁的人员骗取了若干财务,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也就更加理解老人这样的做法。社区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强对于高龄老人的照顾和监控,为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发放应急装置,目的是在老人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提供帮助,社区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多数老人却因担心,拒绝接受这项服务。还有一些老人,愿意安装应急装置,但是在社工回访时,却发现谢谢装置并没有充分作用起来,有的甚至闲置在角落里,有的老人甚至认为自己生病都是这些应急装置导致的。本是惠民利民的服务,投入大量资金却收效甚微。这些都给社区养老的推进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三)老年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服务的提供应该建立在充分全面的调查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发现哪些服务是老人急需的,从亟待解决的需求入手,为老年人提供切实需要的服务。只有这样才真正是及老人之所及,想老人之所想。这些老人在以往的人生岁月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他们提供温暖与关怀是社会的责任。
二、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新思路
(一)政府应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与考核制度
政府在为养老事业提供资金基础的同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对于老人的照顾主要基于自身之前的照顾经验以及对他人的觀察中习得的,缺乏系统化的学习与演练。在走访的社区中,有的社区为独居老人提供了日托服务,工作人员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对老人也饱含关爱之情。但是,她们缺乏专业的护理照料知识。在这方面,政府应设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引导社区养老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合理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的热情,重拾对于养老事业的信心。
(二)加强对于老人的精神关怀
在这一生命时期,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与温暖。子女们可能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给予老人足够的陪伴,工作人员就要及时补位,加强对于社区内老人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觉到被爱与归属,相信自己并不是被人嫌弃的。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化原则的运用,特别注意每个老人的精神诉求的差异性。例如:对于肢体不便的老人,应该加强肢体的训练与功能恢复。对于孤独感较强的老人,要善于发现其兴趣点,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把相同兴趣爱好群体的老人聚集在一起,促进交流,也有利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实习社区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位老人由于失去老伴,一人独自居住,子女工作繁忙,也只有星期天时有时间看望老人。在个案介入时,对于这样的老人,社工让老人进行了生命回顾,回想自己这一生的重要生命事件,生命历程中成功的事件可以加强老人的成就感,对于痛苦的经历,通过回顾可以减轻内心的沮丧和失望。在社工多次的谈话介入之下,老人开始愿意主动与社工讨论自己老伴生前的事迹,这时社工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倾听,老人愿意主动谈起老伴的故事,就说明内心已经可以接受老伴去世的事实,而且意识里也不知有失去的悲痛。
(三)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也要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在自身无法满足专业需求时,链接外部资源,有请专业的人员提供服务。社工要积极参与有关老年人政策的制定,促进政策的完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社工工作在养老事业的第一线,最清楚老年人的需求所在,所以要及时倾听老人对于服务的意见和想法,要向政府传达他们的心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提升服务的专业化,也会促进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最终才能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未来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发展需要政府、家庭、社区以及工作人员的共同的努力。每个角色都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探索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大力发展时间银行,让低龄老人发挥余热,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服务,增加社区归属感、安全感、自尊感。有利于促进形成邻里守望相助的精神,这样也有利于形成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吕蕊蕊,赵青山.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 因素--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1):7-9.
[2] 刘海涌,黄艺红.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报,2013(2).
[3] 李舒馨 李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商论,2019,03(a)-233-02.
[4] 刘迟,韩俊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体系构建[J].税务与经济,2013(02).
[5] 李灵芝,张建坤,石德华,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建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9):2-7.
[6] 中国老龄人口已达1.6亿人城市“空巢”率接近50%[J].共产党员,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