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以研究妇女受压迫和反对压迫,从而进行妇女解放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和夫权制,只有消灭它们,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解决中国妇女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文章浅析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依据对我国妇女解放运动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解放;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运用理论解决妇女问题上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探讨推翻资产阶级、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 将妇女解放问题也纳入考察体系, 将妇女解放问题作为人类解放这一课题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用科学的、发展的角度,对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妇女受压迫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以及准确阐述。
(一)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
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妇女受压迫地位形成的历史过程展开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 妇女被奴役、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并非从来就有的, 而是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不同阶段, 主要是进入私有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而形成的阶段性的产物, 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主要来自资本主义和夫权制。
(二)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妇女解放是个长期、艰难的历史过程, 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最主要的来自于生产力的限制和生产关系的限制, 整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 在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同文明程度尚未并驾齐驱时,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 要实现妇女平等自由的地位, 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在法律条文上的平等范畴与妇女真正能够体会到幸福与满足感的平等权利之间, 仍然有一条需要努力跨越的鸿沟。
(三)婦女解放是整体解放
妇女只有从生产和照顾孩子、家庭的大量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 进行一定规模的社会生产,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只有大规模地参加社会生产,才能证明妇女的价值并非仅仅是生育后代的机器,而是与男性一样具有平等社会角色的社会劳动者。然而,只能依靠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才能实现。
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下妇女能够从事的领域受到限制,不像男性的选择范围广泛。
二、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而明确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一)私有制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中,私有制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落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妇女对维持氏族生产以及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受到人们尊重,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换。由于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氏族制度逐渐消失,社会发展的的经济单位不断演变为以个体家庭为主。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男性先天的优势高于女性先天优势,因此,女性作为主导地位的时代发生了改变,男性慢慢占据主导地位,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
(二)资本主义的产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在生产生活中资本主义的不断压迫和剥削,促使女性主义的任务就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女性社会生活的扭曲。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说明了女性和男性的差异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要尊重并且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利,充分肯定女权价值,但资本的发展,女性慢慢丧失了获得权利的机会和能力。
(三)家务劳动性质的转变
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女性打理家务的劳动与男性狩猎获取食物的劳动是一样,是被社会所认可的同等劳动。但是,由于一夫一妻制的出现,家庭在大众领域被认为是私有的,所以女性打理家务劳动就从公共的转变到私有的,妇女的付出被忽略。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妇女在家庭的地位从主要地位变成了次要地位,处处要考虑男性的意志,不断的成为家庭的奴隶。工业时代的不断发展,妇女有参加社会生产的资格,可是妇女要兼顾家庭和社会生产无法两全,妇女要在家庭和社会生产中选择,妇女的压迫就来自社会和家庭这两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当代价值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关于妇女的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受压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妇女问题,实现妇女在经济和政治及其他各方面的平等。
(一)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传到中国,中国具有知识头脑的爱国人士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有了认识,并且接受了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人员, 通过对原理的理解用科学的方法, 了解并考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妇女问题, 揭示了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是在封建思想和制度下束缚妇女的四个来源。 由于, “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 地主阶级的政权若被打倒, 其他的权力“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1]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园,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解决男女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废除了在婚姻中不平等的制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妇女的解放问题。我国不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用科学的方法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从源头上认识问题并不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无疑是中国妇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伟大理论依据,更是中国妇女运动继续前进的支持力量。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于妇女解放和发展无疑是最有利的, “法律上的平等还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平等”, “真正的男女平等, 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2]。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前途结合起来具有积极意义,比较广阔的社会视野,分析问题的经济视角,具体的看待社会问题的眼光以及对意识形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都超出了女权主义者。在对家庭的批判方面,考虑到阶级人种的差异。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把意识形态看作是妇女受压迫的重要原因。妇女受压迫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妇女的解放想要得到实现就要跟随社会的发展来改变。男女平等受到影响的方面比较广泛,一般有生产关系的影响,思想制度的影响,精神文明的影响等。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始终存在并且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实践中的人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人是灵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现实环境加以利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民的思想水平、社会生活、自然条件都影响妇女解放问题,事实上的妇女解放还须加强,但影响不大,妇女和人民群众一样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男女的权益能够更加公平和公正。
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丰富了妇女观,但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并没有完全超越马克思时期所披露的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的启发是来自于俄国的社会主义推进男女平等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它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借鉴。所以,不管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还是为了解决我国妇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无论是基本立场还是观点或者方法,都是我国发展妇女观的领航,是当代妇女观的精神支柱,使我们要牢记的使命。
(二)馬克思主义妇女观推动了当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放在首要位置,妇女运动作为人民的解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现民族解放的同时不忘妇女的解放思想;妇女通过参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不断的推动现代化的建设从而实现妇女的社会解放;促使广大妇女运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在的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从而进一步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并且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经历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但是不同时期妇女运动的方式也不同的,但根本上始终是一致,也与人民解放和国家的发展共命运同发展,因此,妇女解放运动得到了实质性的变化,随着妇女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更好的体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正确的。妇女问题的解放实质是人民的解放,与国家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是分不开的,是对中国妇女观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情最好的表现。
中国妇女运动创新地建立了女工和农民妇女是其主力军,为主观权力的选择拓宽了不同国家的视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经济文化中极为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因为当时工人阶级的比例非常低,女工人数很少。突破过去,国际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主体是女性工人阶级的刻板印象,将中国妇女运动的主力军定位于女工和农民妇女。它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乃至全国人民解放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西方国家的妇女运动也时有发生,女权主义也受到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没有离开农业人口。在城市,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产阶级妇女增加了,但她们仍然不稳定和不成熟。因此,今天中国妇女运动的主力任然是女工和农村妇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中的主力军的创新发展。
中国妇女运动对男女平等和谐关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的理论。随着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前的妇女参加的社会生产较少到后来参加社会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参加工作的数量增多,并且把妇女运动同社会发展相联系,一脉相承,促进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不单单只是家庭私有,而是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工作。由于社会主义初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物质和精神还难以支撑人民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意愿发展,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但这一时期的男女不平等,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非对抗性矛盾,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3]。所以社会主义时期的妇女问题不单单是一方面的女权主义,而是两面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拓宽了发展动向,更全面更具有洞察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于男女之间的平等、平等的占有资源、平等的参加活动、平等的进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能力,并且促进了协调发展,充分的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运用到我国的实践中,更好的指导中国妇女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朱易安,柏桦著.女性与社会性别[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惠筱雅,女,河南南阳人,学生,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