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刘艺 Jhony Choon Yeong Ng
摘 要:旨在探究女大学生的化妆行为从被动转为主动的原因和意义,通过采取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对46名女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化妆行为受精神强化和资源消耗两种动机影响。两种动机的互动,结合个体对社交效益的不同要求,会驱使个体在公主式、女王式、明星式这三种化妆模式中做选择,且个体的经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的形象追求,这些不仅体现了女权主义的上升,也体现了女性审美意识的重塑。
关键词:女大学生;女权主义;性别歧视;化妆动机;化妆模式
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在不断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应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尽管女权主义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斷提高,但在很多方面女性地位依旧不受重视。女性的空间权益和空间公平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遭到性别歧视。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担任照顾家人的衣食起居,以及子女的看护和培养的责任,把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有学者认为,公众平台所传达的不正确信息加剧了女性群体不能得到她们应有尊重的问题。各种商业广告、时装杂志、时装表演等公众平台所传达的“女性的外形要美”的理念,导致很多女性被所谓的“美女标准”奴役。为了让自己的外观符合社会的“规范”,部分女性只好选择以化妆的方式来改善外在形象并获得认可。学者认为,女性化妆是受到压迫和性别歧视后所做的妥协。这种性别歧视对女性社会地位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目前,持女性化妆是受压迫和性别歧视观点的学者认为女性由于心理上对男性的依附和顺从,只能以化妆的方式向男权妥协。然而,由于近期的社会现象显示的却是女性对男性的依赖逐渐变少,且社会对女性的工作待遇也逐渐趋于公平对待,女性化妆的被压迫论的准确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女性化妆的动机,及其对女权的反映做深入探讨。
一、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性别歧视概念分析
性别歧视是指由于性别的不同,一种性别的成员对另一种性别的成员做出不平等对待,并给予差别待遇的问题。目前有关性别歧视的主流文献主要探讨性别歧视给女性的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阻碍和压力。其中,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面对的性别歧视问题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学者认为,女大学生化妆是源于社会的压力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而不是女大学生自己的认同。严峻的形势使她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化妆实际上是一种女大学生基于心理因素和宏观社会因素而对自己进行的“印象管理”,是一种为了顺应和抗争社会束缚的方式。
在有关性别歧视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学者一般认为女大学生是为了适应各种场合的需要,避免被他人否定而被动化妆。但由于女性思想的不断解放,女大学生化妆打扮的动机和意义可能已经发生改变。鉴于此,本研究将在访谈过程中关注女大学生化妆打扮的动机和意义。
(二)女大学生研究对象
女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团体:她们对自己的形象有更符合时代感的追求,在化妆品和服装的消费方面不同于其他女性群体。研究结果显示,她们的化妆品消费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价格、质量、品牌等化妆品相关因素,以及从众心理、爱国之情等个体的心理因素。在服装消费方面,女大学生也受到价格、品牌、服装款式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她们对化妆打扮的要求,以及对女性地位和女权主义的理解都能反映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因此本研究将锁定女大学生这一主体展开调研。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相关文献较少,故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我们选择了46名访谈对象,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访谈时长介于30-35分钟之间。访谈之初,我们以“什么情况下会化妆”,“化妆和不化妆的理由分别是什么”等问题作为访谈的提纲。访谈的核心对话锁定在化妆的动机和意义上。数据收集阶段,我们采用开放编码,得出了如“化妆过程繁琐”、“享受化妆过程”等一级编码。我们根据研究的发现,对现有访谈提纲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增加了如:“你觉得化妆是自己开心重要还是别人认可重要”,“对化妆品的重视程度和对服装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等问题。在进一步进行数据收集和访谈内容分析后,我们发现一些主题开始聚焦。我们在这个阶段采用选择性编码分析数据,并对这些主题种类进行整理,得出如“精神收益”、“资源损耗”等二级编码。为了使主题种类的内容更趋于饱和,我们在后续的访谈增加了下列更具体的问题:“你去见朋友是什么样的打扮,与见老师的打扮有什么不同”,“你跟朋友聚会的时候化妆打扮有什么想达到的效果吗”。当数据收集接近饱和阶段,即访谈过程无法为此研究提供更多新的信息时,我们就停止了对数据的收集。我们最后使用理论编码,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总结得到“化妆动机”、“化妆模式”、“形象追求”等三级编码(编码详细过程见表1、表2),并据此将访谈内容整理成一套完整的理论。
三、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化妆动机可分为精神强化动机和资源削弱动机。两种动机的互动,结合个体对社交效益的不同要求会驱使个体选择不同的化妆模式,且个体的经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的形象追求。我们将会从女生的化妆动机、化妆模式、形象追求这三方面具体说明本研究的发现。图1是本次研究发现的总体情况,我们引用了部分受访者的话,以便更好地展示本次研究发现的内容。
(一)化妆动机:精神的强化与资源的削弱
女大学生受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两种化妆动机。总结访谈内容,我们根据化妆对受访者所造成的影响,将化妆动机分为精神强化动机与资源削弱动机两种。
女大学生在参加如礼仪活动或重要聚会等活动时,一般会受外部和内部压力的影响,形成精神强化动机。外部压力主要来源于活动的主办方对女大学生的形象要求和限制。例如,受访者张某表示:“自己在做礼仪的时候,规定是要带妆的。或者表演节目时,都是要化舞台妆的,就像演员一定要化妆一样。”而内部压力则主要来源于女大学生对自身形象的高度期望。受访者表示,她们希望可以在出席重要场合时,通过塑造一个得体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该场合的重视和尊重。然而,不同于文献所描述的被迫化妆论的是,我们发现受精神强化动机影响的受访者的化妆意识较为主动,且她们也享受化妆的过程。因此,对她们而言,化妆本身就是一种奖励性的活动。
另一方面,化妆所涉及的资源损耗则一般会导致受访者形成资源削弱动机。所谓资源,主要是指时间、皮肤健康、金钱等因素。首先,部分受访者表示,化妆是一项非常消耗时间的行为,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其次,化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皮肤的损伤。化妆品种类繁多,且适用性不同,只有当其适用范围与使用者的肤质相匹配时才能发挥良好效用。另外,长期使用劣质或平价的化妆品也会导致如毛孔粗大或堵塞、皮肤变得粗糙暗沉等问题。出于对自己皮肤健康的考虑,许多受访者都会倾向于购买大牌化妆品,试图将对皮肤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但化妆品的质量和价格是成正比的,购买化妆品所需要消耗的金额是非常庞大的。而女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只能依靠父母给的生活费和自己兼职所得的微末工资来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部分受访女生表示:“我其实挺看重化妆品的品牌的,但大牌的化妆品价格都太高了,超出了我消费的承受范围。” 因此,迫于经济压力,以及考虑到化妆对时间和肤质健康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便不愿意化妆。
(二)化妆模式:蕴藏的社交追求
每名女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她们化妆的动机不同,追求的社交效益也不同。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两种动机的互动,结合个体对社交效益的不同要求会产生三种反映不同角色剧本的化妆模式。
首先,喜欢公主式化妆的女生通常以自己为中心。她们希望可以通过化妆,美化自己的形象,成功取得靓丽的外貌,和公主一样美丽自信。对她们而言,虽然化妆会消耗资源,但她们却可以在参加一些重要汇报展示时“闪亮登场”,进而在精神上取得更大的收益。例如,受访者陈某表示:“化妆是为了自己开心。你自己喜欢自己,别人才会喜欢你。”
其次,选择女王式化妆的女生希望可以通过站在颜值的“制高点”,让自己能如同女王一样俯视天下。她们对自己的追求有明确规划,事业心较强,渴望获得一定的权力地位。她们是为了博取他人关注,谋得一定社会地位,从而在某个团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或成为人群焦点而化妆。例如,部分受访者表示,由于她们很在意班级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她们都会在去教室上课前化妆,希望可以借此得到同学的关注。我们发现,这类受访女生大多数都能成功地在班级中取得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班级中担任重要职务。
最后,选择明星式化妆的受访者通常是出于竞争心理,希望可以通过化妆获得美丽的外表,从而达到“碾压”同性,得到异性关注的效果。这类受访者都很注重自己的打扮,希望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脱颖而出,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自己重视的异性朋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化妆品和服装取舍:主观控制的天平
化妆品和服装都是影响女生形象追求的客观因素,可以改善女生的外在形象、增强自信,而它们的搭配和使用都受女生主观意识的影响,是女生展示不同自我的重要工具。完整的化妆包括脸部的修饰和服装的搭配。但由于女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她们在很多情况下会迫于经济压力而在化妆品和服装之间做取舍。因此,即便是选择了同一种化妆模式,她们也可能在服装搭配和面部修饰方面出现不同之处,进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形象追求:天平持恒者、精致脸蛋追求者、气质衣品追求者。
天平持恒者指的是少数有经济能力,同时也愿意兼顾服装、化妆品两方面的花销,确保自己无论是在面部修饰或是服装搭配方面都能做到完美的女生。然而,由于兼顾化妆品和服装需要个体拥有扎实的经济实力,所以天平持恒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只占少数。
精致脸蛋追求者主要使用化妆品对脸部进行修饰,掩盖自己面部形象上的缺点、突出亮点,从而改善整个人的外在形象。对这群受访者而言,精致的面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信,而服装的重要性较低。她们认为,精致的妆容可以让她们走在时尚前端,将任何种类的服装搭配演绎成新的潮流;她们不追求服装的数量,而是注重服装款式与其妆容的可搭配性。
气质衣品追求者的着重点和精致脸蛋追求者相反。这类女生认为服装搭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衣品和审美观念。由于远观的人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服装而不是妆容,巧妙的服装搭配可以掩饰自己身材上的缺陷,而好的衣品会大大提升别人都对自己的整体印象,让自己更受欢迎。例如,受访者王某表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出自己化的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意或者欣赏自己的妆容。此时,妆容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因此,受访者十分注重服装的质量,对服装款式的多样性有一定的要求,尽量避免让劣质服装的廉价感拉低自己的衣品。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访谈分析46名女大学生的化妆动机,发现她们的化妆行为受精神强化和资源消耗两种动机影响。两种动机的互动,结合个体对社交效益的不同要求,会驱使个体在公主式、女王式、明星式这三种化妆模式中做选择,且个体的经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的形象追求。
首先,现有的性别歧视文献普遍认为,女大学生化妆是一种使自我屈从于社会不平等规范的行为。但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化妆动机已经由被动转为主动。例如,部分女大學生也会利用化妆增强自己在团队的影响力,提高她们在未来占有重要位置的可能性;也有部分女大学生会通过化妆让自己在聚会中成为焦点,吸引他人注意。因此,女大学生化妆的原因不再是规避不符合社会期望所带来的“惩戒”,而是希望通过化妆趋近她们想要得到的社交效益。
其次,现有关于女大学生化妆的文献一般关注的是影响她们的化妆品购买和服装购买这两种消费行为的因素,却忽略了对影响她们的化妆意愿和化妆形式的因素的探索。例如,有学者认为,女大学生的化妆品消费行为受从众心理、商品品牌等因素影响;而她们的服装消费行为则受日常生活需求、时尚潮流等因素影响。而本研究的发现,跳出了现有文献仅限于探析表面消费影响因素的束缚,关注化妆这一行为的根本,归纳出了可以强化或削弱女大学生化妆动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与女大学生的主观意识的互动下产生不同形式的形象追求。
最后,根据访谈内容的总结,我们发现部分活动的主办方还存在着一些不当的传统思想。例如,要求参与活动的女大学生化妆。这种利用活动规定与行政权力强迫女性化妆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女性的变相束缚和歧视,延续了传统思想中的女性必须让旁人“赏心悦目”这一具有歧视性的观点,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我们建议,除非主办方所举办的活动与“美”直接相关,否则应根据新时代的两性平等观点,给予参与活动的男性和女性平等待遇,不再对女大学生化妆做硬性要求,尊重她们的个人意愿。
参考文献
[1] 孔燕,李广斌,王勇.论女性需求的规划缺失与应对——基于女权主义视角[J].国际城市规划,2014(01):87-90.
[2] 佟新,梁萌.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77):32-36.
[3] 赵阳.当代女性地位浅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88.
[4] 王丽.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J].中国文化研究,2000(25):134-138.
[5] 姜川,穆雅萍,刘国联.大学生化妆行为分析[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7(05):11-13.
[6] 刘钊.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4(06):44-47.
[7] 李乐旋,马冬玲.组织中的性别歧视:国外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30(02):77-85.
[8] 胡定欣.女大学生容貌歧视:感知与度量[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2017.
[9] 周梅,李桂平.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10-211.
[10] 郝大鹏,朱月婷.顺应与抗争:当代女大学生化妆意义研究[J].青年研究,2016(06):69-80.
[11] 石晓燕.重庆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15(12):14-15.
[12] 赵紫燕,宋绍义,祁翰宸,等.大学生购买国产化妆品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98-99.
[13] 梁雨.女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2017(03):68-73.
[14] Glaser B. G., &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Chicago:Aldine,1967.
[15] Ng, J. C. Y., Huang, M. M. D.,& Liu, Y. The 'feminin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trait: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female college-student entrepreneurs in Chinese wei-shang businesses?[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2016,15(05):1-27.
[16] Bunderson, J.S.and Thompson, J.A. The call of the wild: Zookeepers, callings, and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deeply meaningful work[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9,54(01):32-57.
基金項目: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效率视角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现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AGL028;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及其供给战略”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BGL029;文章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互联网新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6ZD008;文章那个味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COPING行为对员工绩效影响机理及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S2018051。
作者简介:刘艺(1998- ),女,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Jhony Choon Yeong Ng(1986- ),男,新加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专家, 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