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从生态美学窥探新型乡村的建设与改造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从生态美学窥探新型乡村的建设与改造


发布时间:2019-09-22 阅读数:499

摘 要:生态美学属于新型跨学科美学应用学科,关注人类生态环境发展的人文关怀性和可持续性,对我国新型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新型乡村建设必须注重生态开发理念,并且能够建造出体验式乡村美,注重挖掘和激活乡土特色文化,建立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关键词:生态美学;新型乡村;建设与改造

随着全球化发展速度的提升,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生态美学概念是基于生态问题所提出,其主要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在审美思维中的认识。从生态美学发展可以看出,乡村生存的生态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且文化美学价值比较高。然而由于我国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建立独立的学科。在建设和研究新型乡村期间未形成完整体系,更不要说将生态美学与乡村建设结合在一起。文章主要是基于生态美学理念下,探索出新型乡村建设与改造的有效路径。

一、生态美学与乡村价值的契合

生态美学属于现代生态观念,并且在美学观念和环境观念基础之上所发展起来的。在建构生态美学时能够有效融入环境美学,生态哲学等学科思想和理念。并且生态美学是结合审美建立和审美批判,并且将关注人类生态环境作为人文关怀的出发点,注重探索和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所以,深入分析和探索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生态美学价值

生态美学不仅需要注重生态本位审美观念,还需要注重审美追求。生态美学对于建立生态环境美的范围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将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生态审美作为追求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生态美学能够展现出生态文明时代对于人与自然的关注,还能够确保人类实现终极关怀。生态美学所具备的审美理念不仅吸收了传统生态哲学的内涵,还纳入了后现代环境美学的思想。在此期间需要全面发挥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

乡村景观的价值在于原始性价值,不仅包括审美境界,还包括生命本体之美。在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新型建筑。人们在欣赏新型建筑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田园生活。近些年,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归属感一直呈现出变化发展趋势,按照现代景觀理论可以看出,乡村自然所形成的美感属于原生态,具备天然性、和谐性。因此,乡村的形成与人类聚集存在一定关系,并且包含较多自然生态美学价值。由于乡村当中所存在的生态美感没有经过人为加工,属于最原始状态的展现,可以为人们提供较多艺术享受。在乡村景观和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期间,都会呈现出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建筑风格,并且具备原始自然哲学美。

(三)乡村人文环境的美学价值

随着我国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每天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碌,因此身心处于极度焦虑状态,并且对居住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因此,乡村所呈现出的田园风格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亲切与自然。长此以往,就会怀恋和向往自然美。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乡村已经成为人们寄托感情的重要场所,属于人类心目中的净土。

二、生态美学与新型乡村建设和改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的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六项原则,这属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也能够维护生态良好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绿山和绿水的重要性,建设和改造新型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人类需要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和改变。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了解较浅、科学技术不到位,常常将特殊自然现象与神灵鬼怪相结合,此时就会产生妖魅之说。对于偏远乡村来说,动植物往往具备神圣色彩,不能随意进行采摘和捕杀。进入新时代社会,这就要求人们需要改变自身行为,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自然恢复本有魅力。在建设新型乡村时,首先需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政府部门需要提升环保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方针加强执行力度,注重建设美丽乡村。在生态环境恢复期间可以通过清洁水源和家园等方面入手,积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以及管理有序的新型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生态审美方式

为了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良好的生态审美方式,必须转变以人为主的发展原则,逐渐突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型乡村建设改造期间必须认识到自然魅力,这样才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良好保障。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尊重自然天性,不能一味以主观审美对自然进行改造,强化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能够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中需要全面改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态度,不仅作为自然审美态度,也属于“三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当前,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文化问题,人类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以及持有怎样的环境保护态度均具有相关性。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于使人们养成生态审美的行为习惯。崇尚节约,杜绝浪费,合理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生存物质。现阶段,社会上开始实行“环保循环”发展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优先选择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够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注重人文风情,切实发展文化产业

在我国古诗词中,大多文人骚客都使用大量赞美性诗句歌颂美好生活,例如王维在《渭川田家》中所描述的乡村生活“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从上述诗句能够感悟到乡村生活的魅力。然而在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筑风格,饮食文化以及休闲娱乐等常用的行为和方式已脱离乡土气息,现代城市中已经极少看到人文魅力。在乡村建设期间需要注重传承文化信仰和民风民俗等精神物质,并将其有效补充在城市化发展当中。其次,各行业领域所大力建设的美丽乡村应当注重传承风俗文化,不能将原有古老建筑全面拆除,在建设改造期间应当充分挖掘传统乡村的历史文化产业。将历史文化比较深厚的文化村打造为古村落人文美和环境美,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

(四)打造乡村体验式景觀美

生态美学中将审美体验作为基础内容,并且将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作为中心,对生态系统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审视。在现代生活快速发展中,也相应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现代文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耕社会的乡土诗情画意。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因此现代人开始追求艺术化的诗意乡土,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生态美学理念下,乡土不仅属于乡村景观的外在美追求,也能够体现出内在审美体验。在建设乡土景观时必须基于诗情画意原则,充分展现出田园生活审美风貌。其一,在建设新型乡村时需要结合自然生态和地区优势,打造田园生活与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乡村。其二,乡土情感体验属于乡村建设的基础内容,主要包含外来人员和内在人员的审美感知与体验。建设乡村景观能够带来观赏者不同的审美体验,还可以满足人们会回归自然的审美趣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新型乡村过程中应用生态美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生态美学理念下,需要深入探讨和分析新型乡村建设问题,将乡村地区所固有的美学价值作为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有效结合自然生态中的真善美,才能够全面展现出乡村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韩志娟,李新建,孙步涛.基于水工生态美学的乡村水利景观融合构建思路的探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23(07):36-41.

[2] 滕婷婷.基于李渔生态美学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南方农业,2017,11(14):71-72+75.

[3] 刘一梅,毕华.休闲农业中的生态美学——以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3):18-22.

[4] 黄焱,孙以栋.乡村聚落的生态审美诠释——以浙江传统村落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18(12):232-237.

[5] 纪雪,魏家星,姜卫兵,叶红.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绿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南京市农家乐示范村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6,26(07):79-83.

[6] 李辉,杨莹.基于生态美学的乡村特色景观生态规划探讨——以南京江宁“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J].中华建设,2015,20(09):88-91.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传统建筑美学的广西乡村生态建设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8KY1035。

作者简介:周春媚(1981- ),女,广西玉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美学、美学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