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古代上下级相互成就的典范和借鉴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古代上下级相互成就的典范和借鉴


发布时间:2019-09-24 阅读数:615

和惠明 章玫平

摘 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君臣协力促使国家强大,国泰民安的典范。文章主要通过具体分析君臣是怎么通过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相互促进对方取得成就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从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君臣的相处之道,为现代社会上下级如何更好的相处提供典范。

关键词:君臣成就;社会因素;社会思想;借鉴

一、董仲舒和汉武帝

董仲舒在汉景帝的时候任博士,主要讲授《公羊春秋》。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曾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且吸收了当时其他学派的一些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被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而他本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而汉武帝正是通过董仲舒的主张,从而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西汉强大的本质,为西汉的对外战争提供了条件,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汉武帝时期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主流思想的转变

在秦汉历史上,主流的统治思想是逐渐在发生改变的。在秦朝的时候是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以李斯为首的酷吏用严刑厉法来保证秦始皇政策的实施。随后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在思想上进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想通过严刑厉法来维护国家的统治,通过愚民政策来维护社会稳定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惜用错了手段。在严刑厉法的打压下,加之以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社会生产力下降,从而造成了秦短命而亡。在汉初的时候,统治者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恢复社会生产力,实行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在思想上“无为而治”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鼎盛,社会生产力上升,为汉武帝改变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使得国力逐渐恢复,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并且进行买卖,由于国家政策太过于软弱,对这些问题无法进行解决,汉武帝边决定改变新的治国思想。

(二)董仲舒主张被汉武帝接受的原因

(1)善于抓住机遇。在汉武帝下召征求治国方略的时候,他便趁机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且他的天人三策被汉武帝所赏识,文中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便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开始。

(2)自身水平高。在汉景帝时期,他便任博士,主要讲授的就是《公羊春秋》。只有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足够透彻,自身水平高才有资格和这个能力去教导别人学习儒家的思想。

(3)善于改变。其实认真分析一下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便可以发现,他的儒学思想已经不是原来一成不变的儒家思想了,已经发生了改变。他针对当前统治者的需要进行了改变,并且融合了其他各个学派思想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新儒学。这种儒学的内涵就是礼法相结合,用表面的儒家人道主义实行仁政,其实内部也存在着许多法家的制度。

(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原因

(1)当时社会的需要。当时社会上富商大贾众多,土地兼并严重,而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董仲舒主张的提出为汉武帝提供了一个方向,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为人民灌输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同时也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2)获得朝臣的支持。在汉武帝登基的时候,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当时大权集中在窦太后手中,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不喜儒学,对支持汉武帝的一些信奉儒学的大臣进行打压,直到窦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

(3)自身性格的使然。汉武帝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君主。在他掌握大权的时候,他就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而在思想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刚好满足了他的需要,也比较符合他的性格。

(四)董仲舒和汉武帝相互成就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不仅使得儒家学说从秦时的低谷中走出来,并且吸取了各家各派学说的思想,形成了新的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国社会二千多年。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

而汉武帝,通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了独特的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汉武帝外恃武功,威震四夷,对外实行一系列的武力扩张行动,改变了汉初和亲的软弱的对外政策。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和西域各国接触,发现了“新大陆”,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后来开通了一条发展中外经济贸易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区域贸易的发展,为后世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汉武帝这种征服的欲望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之后更是采取武力征服的强硬政策。所以,在民族问题上汉武帝并没有像汉文帝一样采取比较随和的怀柔措施,而依旧是按照法家思想办事。而汉武帝这种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导致了对外政策的强硬,使西汉社会对外打击了各个少数民族的势力,改变了汉初从汉高祖“白登之围”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屈辱政策,文景以来的和亲政策,大肆打击匈奴的势力,使其逐渐消亡。为了满足自己开疆拓土的强烈愿望,开通了以中原到西域的丝绸之路,传播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有利于民族间的共同发展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强了中外交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门就此打开。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汉武帝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的成就,对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魏征和唐太宗

魏征,隋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人们称为“一代名相”。而魏征的一生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还出家当过道士。之后经过多番磨难,被李建成引为东宫僚属。并且多次劝谏李建成要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他,还重用他,常常询问政事得失。在他死后,李世民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开拓疆域,被各种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一)统治思想的转变

贞观时期,统治集团共同经历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他们以史为鉴,以诚对天下,取信于民,君臣同心以王道为理想,以“君臣共治”的方式实现了贞观之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对百姓的态度。在隋朝时期,隋文帝统一全国,革新制度,创下了何等的丰功伟绩。但是隋炀帝穷兵黩武,修建运河,不顾百姓的意愿,加之天灾频发,大量的流民沦为盗贼,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经历了这段时期,对此感悟深刻,他从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民为邦本”,只有使民生存,才会“本固邦宁”。同时也正是他们以史为鉴,正视百姓,君臣之间相互支持,才能有之后的贞观盛世。

(二)魏征敢于直谏的原因

(1)顺应主流思想。为君不易,为臣极难,这是贞观时期统治集团总结历史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感悟而得出的至理名言。正是因为魏征深刻理解这句话,才会敢于数次直言进谏,不怕受到君主的责罚,而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李世民才会多次接受魏征的谏言,即使是魏征的谏言使得他在众人面前难堪,也没有事后处罚魏征的原因。

(2)性格耿直、知恩图报。魏征本身性格执拗,只要是他认为正确的,他往往会据理抗争,从不委屈求全。而且之前他是李建成的僚属,多次谏言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未发生之前先发制人,在事后,李世民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委以重任。正是这种知遇之恩,让魏征常常犯言直谏,为的就是更好的回报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3)长孙皇后的支持。仅仅是魏征一个人,不管他说的再对,再合理,他也不敢直面李世民谏言的。正是因为有一个人在他背后支持他,他才敢这么做,这个人就是长孙皇后。在长乐公主出嫁的问题上,众大臣不敢违背李世民的意思,纷纷支持他,只有魏征提出了反对。李世民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知道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没有任何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赏赐他,并暗中传话自己支持他。正是有长孙皇后的支持,魏征才会数次犯言直谏,也正是长孙皇后从中调节,虽然李世民多次被魏征的犯言直谏气的要死,但也没有对魏征给予实质性的处罚。

(三)李世民纳谏的原因

(1)个人的心态。隋朝的灭亡,使得李世民对百姓有了畏惧之心,从而迫使自己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处理政务,顾虑百姓的利益。而人无完人,作为一个人肯定会犯错的,这就要求他接受大臣的谏言,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并警示群臣要奉公从政。这种心态正是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同时也是贞观时期,统治集团的政治理念。

(2)激励下属尽心工作。李世民为了防止权臣的出现,实行了群相制、三省六部制,分散了权力,并使各省之间相互制约。但是这样一来,会使得群臣为了保全自己,不敢尽心尽力的工作,所以他便善待敢于直谏的魏征,从而鼓励群臣进谏,尽心维护自己的统治。

(3)缓和君臣矛盾。李世民害怕群臣因为畏惧自己,便不敢进谏,重蹈隋朝的覆辙,便积极鼓励群臣进谏,消弱了群臣对他的畏惧心理,成就了比较和谐的君臣关系。李世民通过历史上君臣互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吸取经验,大力提倡群臣进谏,自己亲贤纳谏,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了君臣互畏的心理,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君臣共同努力,最终创下了贞观盛世。

(4)纳谏可以查漏补缺。关龙逢、比干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他们因忠言纳谏而被夏桀、商纣王所杀,没有虚心纳谏,从而导致国家灭亡。从国家社稷的角度出发考虑,纳谏可以让君主拾遗补缺或者反思自己,及时改正国家的方针政策。所以,纳谏对于一个国家和君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魏征和唐太宗相互成就

魏征通过自己的直言纳谏深的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曾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可见魏征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常常对身边的说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看清自己得失的镜子。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入凌烟阁的时候,魏征的画像位列第三位。魏征因为他的直言进谏名垂青史。

而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征最大的作用就是纠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可以清楚明白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不足在哪里,通过魏征的进谏及时改掉自身的不足,收回或者更改自己不正确的决定。如果说李世民是唐朝这艘巨轮的掌舵手的话,魏征就是辅佐李世民更好的去操控唐朝这艘巨轮,为唐朝的前进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魏征的辅佐下,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

三、借鉴

通过董仲舒和汉武帝、魏征和唐太宗相互成就的典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下级相互成就中,上级所处的环境迫使他去提供一个机会,招揽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下级则必须要有真才实干,诚心诚意的为上级服务,才有可能在成就上级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首先就是上级所处的环境可能去迫使他招揽人才,为下级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一个是社会发生巨大动荡,之前的国策已经不支持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决策去治理国家;另一个是国家初建,百废俱兴,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重大事情的处理将成为以后处事的准绳,需要下级提出意见和敢于指出领导人自身的错误,以史为鉴,保证社会的安定。其次就是上级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有驾驭全局、谋划决断、识才辨贤、勇于创新、笼络人才的胸襟和能力,“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上级,不管身处哪个级别,都应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当前所负责的事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更好的处理工作。上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保证整个部门有序运行,因此驾驭全局的能力對上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则需要上级善于谋划决断,识才辨贤则可以保证上级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的组织人员,因材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上级也要勇于创新,不断提出新观念,在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革新。而容人的雅量,则可以团结更多的人为己所用,更有利于协调部门之间、人际之间的矛盾,保证他们能够齐心协力的进行工作。

下级要想被上级发现,有所成就,最基本的就是要有真才实干。只有自身的本领过硬,别人才会信服你的话,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到上级的视线中。其次就是要善于做好各项工作,要有辅助领导决策的能力,能够准确的把握自己的工作范围,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最后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与人相处,和上级相处要忠诚,以大局为重,对于上级对的决定要表示肯定和支持,对于错误的决定,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指出,并劝说上级进行改正;和周围的人相处要,要与人为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助人为乐,以和为贵。

上级提供的舞台不仅仅能成就下级,也因为下级的所作所为来成就自己;而下级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为成就上级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说,上下级是相互成就的,他们的成就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崔欣欣.汉武帝外儒内法的治国思[J].中国民族博览,2019(01):88-89.

[2] 杨德春.董仲舒思想外儒内法考论[J].衡水师院学报,2013(05)::18-22.

[3] 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59:9.

[4] 杨晋娟.中国古代君臣观研究——以贞观君臣为例[D].南开大学,2012.

作者简介:和惠明,浙江树人大学人外学院秘书学专业学生;章玫平,浙江树人大学人外学院副教授。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