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王英慧
摘 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从实践论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通过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起源、实践性内涵以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现实性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实现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再认识。
关键词:实践真理观;实践性;现实性
在唯物主义历史的角度中,真理被规定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后,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真理观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真理观。虽然马克思并未准确提出对马克思在对过往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批判和分析整理后,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对西方哲学真理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也就是感性的活动的人。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视为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对象话,将人的活动与人的对象二者实现真正的统一。实践是人的生活过程,是人作为人能够进行生活的方式,也是真理的源泉。人的思想、观念都是通过实践而产生的。文章将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对真理观的理解进一步分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一、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起源
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提供了思路上的启发,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启蒙理性的最高阶段,它作为人类的理性启蒙,将其理性主义发展成为最高的权威。在真理观中,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同质性”的看法。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思维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概念,思维只在人的感官了概念性的思维中才得以存在,这样的存在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辨证逻辑的真理观中所注重和坚持的是对对象必然性的把握。黑格尔认为,真理从天国彼岸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真理变成了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起源于现实生活。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现实的具体的对象化事物加以把握,从而进一步产生出真理问题。康德将真理观引入到实践领域,黑格尔的在其领域中对真理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黑格尔将所有的意识的概念视为具有同一性,包括对象性的意识和普遍性的意识都具有着相同的性质。这种同一性是“那本身活泼自如的思维规定循着它们自己的进程逐步发展”而获得的。
黑格尔在辩证逻辑中所规定对思维形式自身考察所获得的认识,是符合思维形式的,是真理本身,“真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而不真的情况则是由于“一个对象的规定或概念与其实际存在之间发生了矛盾”,即一个对象的实然状态与其由概念所规定的应然状态之间的矛盾。从黑格尔的“理念”一词中进一步分析得出,理念是思想和自身相一致,是一种自为的真理。这种辨证逻辑的运动将最后由自身开始进行分化推理到回归于自身,“圆圈”中的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黑格尔解决了普遍思维和对象性思维的联合问题。这并不是现实的对象,仅仅是自身推出来的思维的对象。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正是建立在黑格尔对真理的理解基础之上,并对真理观进行阐释。
二、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实践性内涵
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将真理观视为自身的抽象性,而是进一步把真理问题引向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对真理观问题进行解读,对知识论真理观进行了全面的突破。马克思的实践活动是感性的活动,这是在西方的近代哲学中的一次突破。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人”本质的感性活动,将其本质的对象化在实践中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这不仅仅是脱离了西方哲学的真理观,也是马克思对真理观的真正变革。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本体论意义,但如果仅仅表现在对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上就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马克思对其已经做过深刻批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在真理论的问题上都被马克思归结到“经院哲学”中,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将真理问题的现实的感性的人相结合。这种存在并不是现实的真正的存在,马克思理解的社会的本质中真正的存在与一切的旧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背景下,本属于我们的劳动产品发生异化,我们的劳动产品成为对象性的存在,这样的对象对于我们来说成为一种资本,不为自身所占有,我们的劳动仅仅能满足本身最基本生存的需要。这与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要求人对自己对象化產物的全面占有相违背,要想获得真理,则要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翻资本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劳动产品最终能被劳动者自身真正的占有。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是与人的实践性、人的生活状态相符合的真理观。马克思在他的哲学著作中虽未明确给出真理的任何定义,但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真理的研究可以发现:所谓真理,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在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主客体统一的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主体与客体进行的相互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真理既不在自在的“物”中,也不在抽象的“精神”中,是在实践中。真理是主体人从其具体的实践出发,以变革客体对象为目的,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对象性的客观事物,把握对象的客观本性,又在观念中扬弃必然,变革对象,达到由“客观本是”到“客观应是”,从现存到理想转化的认识结果。这种具有实践的真理是人在追求自由解放的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到的主客体相互统一的哲学范畴。具有真理性的社会实践表现着人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情感驱动和认识指导。这是正确性的认识方式,也不同于以往对真理的理解,实践真理是一种达到了与所创造的客观事物相一致的认识。
三、马克思哲学真理观的现实性特征
马克思实践立场的确立,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实践,马克思在实践的真理观中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关怀,这是先前的唯心主义无法做到的事情。理解马克思哲学真理观的核心之处在于正确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 条中“现实性”的涵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被置于实践的立场中加以解决,实践问题从另一个侧面讲,也是在谈论现实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其理论对当今的环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种“现实性”与“现存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实性并不意味着就是现存性,黑格尔曾指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是一种对马克思哲学深刻内涵的误解,在哲学上将现实性理解为现存性并不恰当。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到:“除了理念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现实的。所以最关紧要的是,在有时间性的瞬即消逝的假象中,去认识内在的实体和现在事物中的永久东西。由于理性的东西(与理念同义)在它的现实中同时达到外部实存,所以它显现出无限丰富的形式、现象和形态。”现实性并不意味着就是现存性,马克思的现实性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此岸的现实性。马克思在谈到真理的“现实性”和“此岸性”特征时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的现实性不等同于真理的此岸性,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的是思维的此岸性的现实力量。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心目中的“真理”,作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最终完成,无疑具有应然性。所有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去反对一切压迫,反对一切异化的劳动,正是在马克思哲学真理观现实性特征的引导下进行的现实性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真理在于为消除异化的社会提供一种理论的基础,是突破了认识领域的限制,同时凡事都要达到真的一种应然的状态,而非具体的社会的形态。这种应然的所指,为关怀社会、关爱人类的现实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道路方向。马克思哲学真理观在一定意义上对现实问题所作出的建设性回答,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是引领历史运动的实践真理观,是我们在发展进程中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J].学术研究,2005.
[4] 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 白顺清,陆杰荣.论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月刊,2014(07).
[6] 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7] 何中华.重读马克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