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姚惠秋
摘 要:环境教育,是环境中的教育。我们将学校环境本身视为一个学习的有效资源,着力于匠心的营造,充分挖掘其充厚的育人功效:让学生走进环境——意识唤醒,环境教育的基础;让学生关注环境——责任生成,环境教育的本真;让学生保护环境——行为实践,环境教育的追求,从而不断走向本真的、人文化的“环境中的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教育; 教育环境; 意识唤醒; 责任生成; 行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038-002
我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前瞻性地紧扣世界所关注的焦点——环境与环境问题,在学生中广泛地、创造性地深入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深具影响。与此同时,我校的环境教育之特色建设历程,正是我们成就环境教育的文化历程,从而形成了“环境中的环境教育”之行动理念。它固守于教育起点的人的生命,着力于校园环境的营造及其文化提升,它是一种环境渲染,更是环境育人的唤醒和引领,由此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有环境意识、有环保责任和环保行为的人。
一、让学生走进环境——意识唤醒,环境教育的基础
我们的“环境中的环境教育”,是将学校环境本身视为一个学习的有效资源。它首先是一种营造。走进我们这所国家级绿色学校,一股浓浓的绿意扑面而来。它除了因校园优美、温馨的环境而令人感嘆外,更因学校独具匠心的环境育人而使人叹服:既有透露历史印记的“分湖百草园”,又有勃发现代气息的“地球之友”环保园;既有铺面的,又有立体的……学校注重了校园环境的绿化以及布置的生态化。置身其中,一种人与自然不可或缺的情愫油然而生。当然,它的营造,更是在匠心中透露——它以吸引孩子亲近,从而唤起人的环境意识。
1.立足生活以唤醒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人生实践,即生命有目的的创造。只有在生活中,个体才能形成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创造价值,形成内在精神。校园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空间,应是一个“快意的场所”,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乐园”。我们的“环境教育的环境”营造,正是融合了生活的元素:屋檐下的“节水缸”(用于储存雨水,便于浇灌)、微缩的“保护湿地”(湿地形成及其作用现场介绍)以及标有“沙漠进一小步,人类退一大步”的“土地沙漠化现场”等等,让人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感受到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诸如花坛、园地周围圈埋的废旧轮胎,让孩子们在课间弹跳玩耍中感受到废物利用的妙处。殊不知,废弃的轮胎,还能为我们带来如此的快意,从而唤醒孩子们的环境意识。
2.关注细节以唤醒
在倍受推崇的“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的啧啧赞誉之外,我们同时更关注“环境教育的环境”营造的细节:诸如环保园的六根柱子、五个门洞,寓意六·五世界环境日……廊柱转角、园畦苗圃,无不浸润着环境及环保的因子,真正昭示着我校“环境中的环境教育”的润物细无声于每一个细节。
3.注重动态以唤醒
我们学校的“环境教育的环境”内涵是充实的、丰富多彩的,置身其中,满目“环保”。然而,它又是动态的:随时序季节变更有变化——教室书架上的盆花在更换;随年级升迁有变化——廊壁上的环保装饰画在撤换……整个校园是一个变化着的、移步即景的“环保园”,是一首流动着的、寓意隽永的“环保诗”,它深深告诫着我们的孩子:“保护环境,始终如一;保护环境,任重道远。”
二、让学生关注环境——责任生成,环境教育的本真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必定是与他人相互联系”。同时也与自然联系,成为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和最活跃的存在。人在关系中承受和承担责任,人的发展是一个责任生成的过程。我们的“环境中的环境教育”,本着“环境”是一个载体,是一个环境教育之责任体验、责任实践的承载物:
1.在“对话”中生成
“所在学校最有价值和最能获得的资源是环境本身。”校园环境以其充实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它们是陶冶之源。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标志性的园地,那就是长约一百五十米的“环保长廊”。它辟建有“动植物珍奇馆”“灭绝动物纪念馆”“变废为宝作品馆”……里面的有关环境及其环境问题,内容丰富,以真实的数据,抓人眼球的图片和详尽的文字资料,深深地冲击着我们孩子的心灵:学生在与之无声的“对话”和无形的“交往”中获取环保知识,潜化环保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由此,一股强烈的环保责任感,油然而生。
2.在“参与”中生成
责任,在今天常被用于指某种外加于人的职责,但本真意义的责任乃是“一种自愿,是一种能随时准备的稳定的责任意识”。为此,我们学校的以“环境”为主题的校园环境布置,也更大程度地让我们的孩子参与,让其在参与中“不由自主”,更让其在参与中“理性自觉”。我们学校每一教室廊壁上有一固定的装饰,那就是“孩子的画”。它还是以“环境”为主题,左边部分是“芦墟山歌”形式的童谣、诗词,右边部分则为以诸如废旧碟片、塑料泡沫、丝瓜巾等材料加工而成的美术作品。这些都是我们孩子的杰作,它倡导的是一种环保,一种废物利用,一种变废为宝、变废为美的成就感。
3.在“互动”中生成
我们已经强调,责任意识的理想状态是“高度的理性和自觉”,而这种状态应是“源于人的善的本性而逐渐生成的过程”。正是这样,我们学校的以“环境”为主题的校园环境布置,又融合了“互动”的因素:让人与环境互动,让人与人互动。铺满园地里的翻版式环保小知识问答:问题是这位同学出的,答案是另一个
同学附上的,小同学看了答不上,一翻即明白,轻而易举;廊厅里的“绿色书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融开放性、参与性、献爱心于一体。书来源于学生,读者是学生,图书管理员也是学生。课余时间,随时随地,闹中取静,手捧书儿,读上一会儿。它的辟设,不仅只是倡导一种自觉的阅读,更是为学生渗透于一种资源的共享,这也是一种环保——而且在我们人类现实生活里,这种环保的资源共享,是一种高度理性、自觉的人生境界。
三、让学生保护环境——行为实践,环境教育的追求
孩子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我们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未来的社会人,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理性自觉的环保责任,有规范的环保行为。然而,未来的社会人,现在还只是孩子,他们更需要我们更多的行为引导。
1.践行于情境学习中
情境,一个令人乐此不彼的学习佳境,往往能“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取得成功的喜悦。”我们的“环境中的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深具文化底蕴的环境氛围,并以此为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它们是陶冶之源:橱窗里、廊壁上人类——甚至是我们孩子们开展环保实践的图片、故事,萌动、引领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坚定信念将付之实际行动。
2.践行于活动领悟中
人在活動中生成。人不仅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发展,而且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是源于别处,正是源于人的活动本身,人自己的活动促成了自己的发展。我校屋檐下的“节水缸”,使孩子们懂得了自然界水循环的科学道理,更是使他们在为校园花草浇灌的同时,不仅得到了劳动实践的锻炼,而且通过活动使其深深领悟了节水的重要性;日常的“环保垃圾箱”附以的垃圾归类卫生值日工作,真正使孩子们有了规范的环保行为。啊!他们真是一群可爱的“绿天使”。是啊,人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个体,具有能动性。孩子们在“环境”的“引导”下,在具体的环保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追求,从而完善、规范自身的环保行为。
3.践行于亲历体验中
有人曾形象地指出:“与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学校如同一个不可思议的子宫。”其实,它强调的是生活,是实践,更是亲身经历体验。我校的“环境中的环境教育”,旨在让学生成为环境教育的主人,特别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是环境意识、环保责任和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只有让其在生活的亲历中“切记体察”,才能将其带入环境教育的“有我之境”。学生们亲临学校的“土地沙漠化现场”,置身“红领巾森林”,让其感受人类的不慎,造成了“自掘坟墓”,从而学习、实践、规范着自身的生活行为,展开着神圣的“绿天使”行动。这种环境“现象”的亲历体验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所接触的人和环境,要不,马克思怎会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校充满人文的环境教育的教育环境,它既是史诗,又是戏剧,同时也是生活。它的匠心营造,给人以意识的唤醒,给人以责任的生成,更给人以行为的规范践行;它更是一种文化浸润,是“环境中的环境教育”文化的高度体现。它也许是意识唤醒后的责任生成,责任生成后的行为践行,更是行为践行后的意识觉醒和责任生成。它是潜移默化的,是醇香弥久的,更是感悟后的豁然开朗。我们愿这“环境教育的环境”发挥更大的育人功效,走向本真的、人文化的“环境中的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主编·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
[4]宋晔·“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5]祝怀新·英国绿色学校发展策略分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