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历史上云南行政中心发生了三次大的转移,云南地区首个行政中心在滇池南岸地区确立,其后在二千多年时间里,由滇池地区迁移到滇东的曲靖地区,之后迁移到滇西的大理洱海地区,最后又落地到滇池北岸地区。云南行政中心的多次迁移有地理环境、交通、移民、经济、政治等多种复杂的原因,而滇池水域的变迁更是云南行政中心迁移和最终定位到昆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滇池;昆明;云南行政中心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三面环山,南濒滇池,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滇池是云南省内最大的高原湖泊,现今的滇池形似玄月,水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流域面积2920公里,平均深度5米,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由于地处低纬高原,滇池调节着昆明地区的温湿度。昆明因其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享有“春城”的美誉。
元代文人王升在《滇池赋》中赞誉了昆明八景。明清时期,昆明八景固定为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灞桥烟柳、蚩山倒影。由昆明八景可见,滇池、昆明城、周围的山川,三者紧密相依共存。使昆明具有高原坝区山城及水城的多种地理形态。
一、昆明城的形态变迁:
昆明市地名中有很多与水有关的地名,沧海桑田,这些地名所指的地方现已成陆,尤其大部分的带有“湾”、“堆”和“塘”的地名,既没有河湾,也没有河塘。像带“湾”字的地名有:潘家湾、螺蛳湾等,带“堆”字的地名有:小谷堆、伍家堆等,带“塘”字的地名有:篆塘。这些地名都与以滇池为主的水系分不开,滇池以及滇池周边的河流造就了昆明“水城”的身份。南诏德化碑载:“次昆川,审形势,言山河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佐证了城市的早期形态。
二、滇池之“名实”及其早期演变
(一)关于“滇池”之名。目前主流的看法有四种:
1.“滇”即“巅”也。“高山之巅有池,而名巅池”。意思是滇池是高原上的湖泊。
2.寻音考义,逆流成河。“滇”即“颠”也。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此说法是从地理形态上所析。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六亦载:“池在县西,周三百许里,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 故 “水系颠倒说”,为后人较信。
3.部族称谓演变。有关“滇”之名,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且“滇池”之名亦见于此,“蹻至滇池,池方三百里”。“滇”在古代是今昆明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部落,后有滇池名。
4.少数民族语言而来。有人认为“滇”是彝语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另有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但此说法支持者甚少。
由于滇池之名与水系流向,古人对此地域的认识有臆想偏见。如清代吕熊《女仙外史》载:“万国水皆顺流,唯滇之水则倒行,斯亦奇事。足征此邦之易叛。”清人刘崑亦在《南中杂说》载:“滇之为言逆也,山逆水逆,人服其水土者,不二十年,亦生犷悍之心。”此误解皆由“滇”“颠”“倒”“反”“叛”的名实不符逻辑造成,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滇池地区之名实。
(二)古滇池的水体演变。在人类社会早期,古滇池水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当时水面约比现水面高出10米以上,滇池水域面积变化也不大。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滇池周围存在的新时期时代遗址调查研究,其中孙太初、黄展岳、赵学谦等学者和各研究单位及高校等对滇池地区贝丘遗址进行不断地发掘调查研究,至今进行了大半个世纪,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滇池周边迄今为止最早的呈贡龙潭山古人类遗址,距今3万余年。距今10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滇池文化遗存分布更为广泛,最为典型的是螺蛳壳堆,即贝丘遗址。贝丘遗址距滇池湖岸约1-5公里,按贝丘遗址位置并参酌有关资料,古滇池湖岸线,北起昆明螺蛳湾,西沿黄土坡、黑林铺、夏家窑,西山山脚段则变化甚微。东岸湖岸线抵今高桥村附近的宝象河谷口。以后沿江尾、大古城、石碑村、关山、石子河、安江古城、象山、晋城、小平山一线。南岸湖岸线昆阳老城。昆明古城是在螺山半岛上,官渡也还是湖中的小岛,盘龙江入水口是既宽且长的汉营湾。该时期人类生产力落后,滇池水域变化的主要是自然原因。如地震、泥沙沉积、生物沉积导致的地面抬升。
三、滇池水域变迁与昆明城的发展
(一)从南岸到北岸:云南行政中心城址选择。春秋战国时期,西南边境地带有众多王国部落。《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由滇池周围出土的青铜器等文物,推断滇池南岸作为滇国的都城不少于500年。汉武帝时期,重开西南夷。《汉书·地理志》载:“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公元前109年)”,且“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另载:“滇池(县),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在两汉时期滇池东南岸的滇池县作为益州郡的治所长达323年。两晋时期宁州及晋宁郡治所亦在滇池县近150年。两汉、三国、南北朝近700年时间里,滇池南岸地区的晋宁一直是云南地区州、郡的治所所在。《后汉书·光武帝纪》唐李贤注:“益州郡故城,在今昆州晋宁县”。《蛮书》卷6载:“晋宁州,汉滇池故地也,在拓东城南八十里晋平川”。万历《云南通志》:“晉宁州,汉滇池县地。晋隆安初置晋宁州。滇池县本益州郡治,后益州改称建宁,移治味县,复自建宁分立益州郡,治滇池县,益州又改称晋宁”。《读史方舆纪要》卷114载:“晋宁州,汉益州郡滇池县地。”
唐南诏时期,滇池北岸取代滇池南岸,成为建城治所首选之地。滇池东北岸主要有南诏拓东城、南诏大理鄯阐城、元代中庆城、明清云南府城等。
(二)为何治所城址从滇池南岸转移到北岸。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南诏王阁罗凤命长子凤伽异修筑拓东城,并把此城作为南诏“别都”,亦称“东京”,这是首次将城址建在滇池北岸。南诏以拓东城为重镇,统治西爨地区,且作为据点,威慑其南北广远之地,内地通滇的清溪关道和石门关道交通枢纽在滇北,建城扼守滇池北岸,对其腹里十分必要。公元781年,改拓东为鄯阐,置鄯阐府。1119年,云南37部族叛乱,攻陷鄯阐府,拓东城因兵燹废弃。大理国高氏重点营建鄯阐城。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大理國东都鄯阐城为昆明县,1276年,昆明设中庆路,是元代云南行省的行政中心。据《元史·兀良合台传》载:“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晋宁州志》卷五《水利志》载:“滇池之水,唐宋以前,不惟沿池数万亩膏肤之壤,尽没于洪波巨浪之中,即城郭人民俱有荡析之患”。至元十六年(1279年),赛典赤命张立道疏浚海口河,滇池水位急剧下降,“泄其水,得壤地万余顷(100余万亩),皆为良田”。对商业运输而言也扩大了活动空间,元代王昇《滇池赋》曰:“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云南府城,汪湛海设计为“龟蛇相交”之状,面积约3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昆明城南已完全成陆,城西渐次成陆,盘龙江河道不断向西南延伸,明末码头延伸至今南坝一带。明初郭文诗云:湖势欲浮双塔去。双塔即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在今昆明市书林街南。明中后期杨慎对联言:“一水抱城西”,可见滇池水位的南退。
明清两代疏浚海口河工程共有20余次,其目的仍是减低滇池水位,防御水灾,涸出农田,增加农业产量。这是造成明清滇池进一步萎缩的主要原因。
明人傅宗龙修筑了夏家窑—潘家湾大堤,徐霞客曰:“较北坡之迁,省其半焉。”大堤以北水域就是昆明的“西湖”,不足全湖面积的3%。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滇池南部出水口海口河再度进行了比元代赛典赤治滇力度更大、控制性更强的海口河下挖及配套性水利工程。滇池水位在人为干预下再度大幅下降,从元末明初的1890米左右下降到1888米(今天滇池水位1887米)。致使滇池西北曾与滇池相连的“西湖”区和北部的盘龙江河尾区快速涸干成陆,“虹山倒影”景观因此消失。原滇池翠湖湾到了明末清初人为因素亦和滇池分离,且不断干涸。康熙《云南府志》载:“三桂驻滇,以其狭小,填菜海子之半建新府”。而到近代,翠湖中的九龙池也不再出水。
清代昆明城规模达到以往历史时期的最大化,且有多个商业区。由五华山向南延伸的正义路是云南府城的中轴线,庆丰街、篆塘码头、马市口、得胜桥、塘子巷、篆塘码头的沿河路、品字三坊等商业区都已具规模。今昆明亦承袭明清云南府城格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首先,滇池东南岸先成陆,易于开垦居住。其次,早期滇池东北岸的盘龙江下游冲积平原较小,且季节性涨水泛滥,提供给人类定居和开垦空间严重不足。再次,唐以后,盘龙江泥沙淤积的平原面积日益拓展,使得滇池水位下降,地势较高的滇池东北岸成陆较快。尤其元明清时期滇池水利与昆明府城的修建,彻底让滇池南岸变为北岸的腹地。最后,交通位置来说,北岸比南岸方便且重要。
四、超越大理:昆明城地位的不断上升
昆明赶超大理的历程,自唐南诏时期重新起步。809年,南诏王寻阁劝以大理为西京,拓东城为东京,“东京”的地位得以确立。自劝丰祐以来,南诏军政中心移至鄯阐城。860年,南诏王蒙世隆将东京拓东城升为上京,地位在西京大理之上。1254年,蒙古大军攻陷拓东城,置昆明千户所,“昆明”正式成为地名。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瞻思丁将行政中心从大理迁往昆明,从政治上确立了昆明作为云南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清两代,昆明皆称云南府,为云南行政中心,其地位完全超越了大理。
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这一转移最终完成于公元13世纪,这与昆明的区位优势是分不开的。一是昆明位于云南省内外交通的中心咽喉地带。二是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东移牵动着云南城市地位变化。
五、结语
滇池水域不断缩小,这与早期先民不断疏浚海口河有直接关系,其目的是减低滇池水位以发展农业。
城市选址从滇池北岸转移到南岸,始于唐代建拓东城,由滇池东北岸平原面积不断拓展和交通区位决定的。
云南政治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这一转移最终完成于公元13世纪。一则昆明地处云南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再则,宋代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态势,对云南中心城市从大理到昆明的东移有很强的牵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滇池文化—滇池与沿岸景观的变迁,昆明市滇池管理局,2015年7月22日.
[2]杨帆.“滇”名称的历史与民族语言考察[N]. 云南日报,2016-05-29(006).
[3] 陆韧,马琦,唐国莉著.历史时期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8-10-01.
[4] 朱惠荣,昆明古城与滇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6页.
[5] 朱惠荣,昆明古城与滇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341页.
[6] 《新唐书·南诏传》:“王都羊苴咩城,别都曰鄯阐府”《元史·地理志》:“阁罗凤子凤迦异增筑城曰拓东,六世孙劝丰佑改曰善阐”.
[7] 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5页.
[8] 载于《元史·张立道传》.
[9] 李波.元明清时期滇池水利的修建与昆明城的发展[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0.第1期.
[10] 陆韧,明代滇池控制性水利工程与水环境变迁,历史地理(第38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第23-38页.
作者简介:张勃林(1991.03- ),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历史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