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要:儿童工作坊课程建构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遵循“学生本位”的开发理念,倡导“从做中学”,重视儿童直接经验的习得。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必须与学校办学理念融合,从整体、系统的高度设计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实施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具活力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工作坊;课程建构;办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A-0087-04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建构的出发点和依据。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基于儿童立场建构了“工作坊课程”,并在持续的探索与改进中不断完善。
工作坊,首先是个空间概念,其次指明了在这个空间中儿童所要从事的行为——工作[1]。我们认为,儿童工作坊是一种多人共同参与的创新教育场域与过程,以儿童为主体进行相互对话、思维碰撞、合作探究,儿童在更多的选择与动手动脑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逐步建构自己对新知的认识,激发兴趣、挖掘潜能、提升素养。
儿童工作坊课程建构的出发点和依据是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即培育儿童“美好的品行,强健的身心,自由的思考,多样的兴趣,丰富的潜能”。课程根据儿童的现实需求而设置,并富有弹性,能滿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和学习方式的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适宜的发展。儿童工作坊突破常规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年级的界限、丰富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让活动内容更多、范围更大,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儿童共同活动,可以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不同的群体活动,可以获得更多元的人力等资源的支持,发展潜能得到释放。
一、儿童工作坊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
儿童工作坊的课程建构以儿童为本,强调儿童积极主动地“工作”,在与工具材料、环境、他人等多维互动中丰富体验,发展能力。
(一)遵循“学生本位”的开发理念
从课程开发理念的维度上分类,儿童工作坊课程属于学生本位课程。它以儿童的发展为课程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每个儿童都很重要。学校在开发工作坊课程时要从“满足学生需要”“尊重学生权利”“促进学生自由发展”三个维度思考,让课程的价值最终真正体现在促进每一位儿童的多样化发展上。
(二)重视“直接经验”的教育思想
关于“工作坊教育”的研究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有:杜威先生的“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和蒙台梭利的“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他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改造,提倡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与我们的办学追求非常契合。我们认为,儿童工作坊课程需要突出“亲历”与“直接经验”元素。儿童的学习一定要源于他们的真实需求,要依据儿童的天性,建构让儿童自主参与、思考、体验、探讨的工作坊课程,让他们能自由选择研究主题,自由选择同伴组成研究团队,选择工具与材料,选择“工作”场所,在具体的亲历活动中快乐玩耍、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互动交流,不断积累直接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儿童工作坊课程建构的基本定位
工作坊课程为儿童而建构,基于儿童视角是课程拥有生命活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作为一种课程形式,也应当发挥补充、完善学科课程的功能,与学校办学理念融合,让课程更契合学校实际。
(一)儿童视角
“教好一个人,既应该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应该是学校育人的长远目标。”[2]因此工作坊课程建设重心是促进儿童的多样化发展,从儿童视角着眼,走近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想方设法设计能满足儿童需求的工作坊课程,创设可供儿童们一起愉快“工作”的活动时空,让儿童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二)课程视角
儿童工作坊课程是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行系统设计,体现“公民与社会”“运动与健康”“探究与思维”“人文与艺术”“实践与生活”的课程逻辑。工作坊课程立足于打通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弥补分科教学过于偏重间接知识习得的不足,丰富学生直接经验获得的途径与方式。儿童工作坊是学习的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重新创造的平台,让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学校视角
儿童工作坊课程以“创建自由学校”的追求为背景,坚持“教育就是服务”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工作坊物理空间。如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工作坊场馆和整体空间改造等,服务于儿童的学习需求。创生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内容,丰富儿童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载体;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儿童的团队学习特征更鲜明,学习方式更自由,从而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传承学校文化。
三、儿童工作坊的核心特征
相对于常规的班级学习,儿童工作坊更倾向于给予学生自主、自由进行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时空,学习内容与方式更丰富与多样。
(一)自主性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认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3]。因此,儿童应是工作坊的主体,工作坊的内容由学生依据兴趣、需求而自主确定;支持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与路径,达成自主设定的目标;鼓励学生自主确定合作小队、成果交流分享方式。让儿童在自主“工作”中充分互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二)探究性
儿童工作坊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并为全体成员知晓。工作坊本身必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任务的推进和目标的达成。通过系列的专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细心观察、逻辑分析判断等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验性
儿童在工作坊中的工作是“真实的”,人员、材料、时空等都是现实的,儿童参与确定问题、设计方案、操作体验、评判改进、交流分享等全过程。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感官和大脑,在实践中理解问题,建构知识体系,既体验到与人合作交流的思维碰撞,又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失败与成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形成素养。
(四)成长性
工作坊成功与否,很多时候是看前后的变化,而呈现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文本、表演、作品、应用实例、过程档案、比赛获奖等成果。儿童看到这些成果,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更有力量去开启未来的行动。
四、儿童工作坊课程的整体设计
儿童工作坊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学校形成特色的核心,涉及校园文化、物理空间、办学思想等诸多方面,需客观审视与综合考量。
(一)“儿童工作坊课程”的体系建构
“儿童工作坊课程”以拓展课程为主,采用“基础+拓展”的方式。这种组织方式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先明确学科素养是什么,然后以此为出发点确定核心课程的功能,并向外拓展,超越学科边界,引入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科课程与拓展课程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围绕“每一个儿童都是多样化发展的主人”的育人目标,学校提出了五大校本化核心素养:“美好的品行、强健的身心、自由的思考、多样的兴趣、丰富的潜能”,并依据核心素养,设计关联融合、层次分明的多样化工作坊课程。学校通过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施,积极探索自由学校建设之道。
1.形成儿童工作坊课程建设方案。以研究课题“儿童工作坊: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程实践样态研究”为抓手,依据核心素养校本化的五大方面,从规划校园空间、设计有特色的场馆、建构多样化的工作坊课程、工作坊实施成效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厘清儿童工作坊课程的背景与定位、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
2.规划儿童工作坊课程框架结构。学科的整合、融通是学校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儿童工作坊课程”作为拓展课程,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按科学、人文、社会、生活等素养建立起校本化的课程逻辑,整体规划五大领域,带动课程的重构与融合,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1)“公民与社会”工作坊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关怀自然、关爱他人,促进学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如:职业体验、礼仪、儿童哲学等工作坊课程。
(2)“运动与健康”工作坊课程,让学生热爱运动,至少掌握一项运动的技能,养成持续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培育学生阳光的心态,如:足球、啦啦操、游泳、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篮球、网球、武术等工作坊课程。
(3)“探究与思维”工作坊课程,侧重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开拓创新,提升思维水平。如:数学实验、电子百拼、发明创造、3D模型设计、机器人、科学实验、等工作坊课程。
(4)“文学与艺术”工作坊课程,引导学生热爱、欣喜并学会创造文学与艺术,如:课本剧、戏剧、童话、音乐表演、小话剧、舞蹈、艺术鉴赏、摄影、书法等工作坊课程。
(5)“实践与生活”工作坊课程,让儿童走进自然与生活,将学习生活与自然有机结合,在农耕、园艺、茶艺、美食等场域中,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方案,并开展研究。如:农耕、园艺、茶艺、食育、创艺发卡等工作坊课程。
(二)儿童工作坊课程的环境建设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人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因此,好的环境应呈现儿童生命的自发力。呵护儿童的天性,激励儿童的潜能,需对学校教育的课程环境进行更多地调整与创新,让儿童融入工作坊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旨在建立起儿童的日常朴素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桥梁,引发儿童的成长性思维,服务儿童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1.“一纵四横”工作坊主题区。以教学楼第四层为主体,“一纵”指纵向的开放区,以作品呈现、体验互动、文化感染等为特色,集中展示儿童工作坊的建设理念、过程和成果,是最大的活动区域。“四横”指四个横向区域的专题活动区,分别为:人文中心、艺术中心、科学中心、未来中心。
2.儿童工作坊精品课程馆。主题区域作为“面”,着眼于整体环境建设与氛围营造;儿童工作坊课程馆作为“点”,着眼于馆室内部的环境布置与材料准备。我们以“拼积木”的方式,除主题区外,还建设了十多个专题儿童工作坊,如:食育工作坊、话剧工作坊、戏剧工作坊、数学实验工作坊、STEM工作坊等。
3.家庭小工作坊。这是指让学生在充满关爱与幸福的家庭中,自主或与家人一起建设自己的“小工作坊”,如:家庭实验室、自制玩具工作坊、乐高工作坊、小种植园等,作为学校“儿童工作坊”的延伸与补充。
五、儿童工作坊课程建构的实践策略
儿童工作坊课程以学生自身经验、学习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综合应用各种学习资源,形成完善的活动机制,支持儿童持续开展探索活动,不断累积经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一)基于需求,点面结合,实践属于儿童自己的工作坊课程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工作坊课程必须基于儿童的需求,同时又要兼具多样性、丰富性。我们在工作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打通课程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双向交互通道,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关注活动的课程种类与参与群体,做到点面结合。工作坊运作的主要环节为:调查(明确需求)—设计(确定课程)—选擇(依据需求)—调整(满足需求)—学习(全员参与)。具体过程是:1.发放工作坊课程需求调查表,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民主决策确定课程方向及课程内容。2.在参与形式上采取自主选班与自由走班相结合,学生依据自己的需求组建工作坊团队。3.设置“犹豫期”,工作坊的前两次活动注重感受与体验,以检验工作坊课程与自我需求的契合度。4.部分学生重新选择课程。这样一个过程打通了年级界限,实行了资源统整,既保证“面”上的全员参与,又对“点”上的某些课程作内容或人员上的调整。精心设计工作坊课程,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空间,让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二)培育精品,示范辐射,形成促进教师提升的工作坊机制
儿童工作坊课程需要依托特征独特、鲜明的具体场馆或儿童团队及学习资源来实施。工作坊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或兴趣活动不同,它坚持“问题导向”、倡导亲历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性、探究性、體验性、生长性,课程的实施者——课程导师,要有一个适应、认识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学校在全面推进,共同实施工作坊课程的基础上,让对某项工作坊课程特别感兴趣、优势明显、有一定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承担研究任务,通过理论培训、活动观摩、实践研讨、成果分享等途径,让他们在参与探究中迅速成长,开发精品工作坊课程,凝聚课程向心力,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加入工作坊课程的开发。
(三)借助外力,高位引领,实践提升课程品质的工作坊理念
“儿童工作坊”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载体,在小学阶段的应用与研究还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成果较少,因此,仅靠教师个人的实践探索与反思,方法可能有失偏颇,导致效率较低。因此,多咨询校外课程建构方面的专家,借助“外力”推动是必不可少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在短期内掌握先进的工作坊课程理念和全新的工作坊课程开发技术,避免了因缺乏高位理念引领而使课程建构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明确工作坊的实施策略,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自确定建构儿童工作坊课程开始,学校就启动了组建儿童工作坊课程专家团队的方案,先后邀请了课程理论研究、校园空间设计、师资培养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指导活动。
儿童工作坊课程是学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实施方式,为学生提供的更多元、更富特色、更具活力的教育选择空间。在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有效结合校园的教育实际,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生长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幼儿园工作坊——一种较为新式的课程组织形式[J].上海托幼, 2018(3):12.
[2]编者的话.相遇美好课程[N].中国教师报, 2016-08-10(1).
[3]王海英.“沙砾教育”基于儿童工作坊微型主题课程建设的尝试[J].河南教育, 2018(6):61.
责任编辑:赵赟
Thinking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Workshop Courses
XU Chunming
(Liyang Foreign Language Primary School, Liyang 2133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workshop courses is based o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needs,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tudent-oriented", advocates "learning by doing", and emphasizes the acquisition of children's direct experience. As a form of curriculum, it must be integrated with the schools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and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ontent must be designed from a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height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ultiple types and multi-level courses;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novat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diversified and more dynamic space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Key words: children's workshop;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chool philosophy
收稿日期:2020-04-15
作者简介:徐春明,溧阳市外国语小学(江苏常州,213300)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