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浅析《大乘起信论》之觉与不觉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浅析《大乘起信论》之觉与不觉


发布时间:2019-11-09 阅读数:819

摘 要:阿赖耶识为不生不灭的真如与有生有灭的妄念的相对统一,又含摄觉与不觉二义。觉是觉了众生心的智慧,而不觉是根本无明。因此,阿赖耶识既有妄染的不觉,也有真净的觉。依无漏清净说觉,依有漏杂染说不觉,觉与不觉无偏向无折中、不一不异的统一在阿赖耶识中。生住异灭四相都是一心所显现,不分先后同时存在,本来就是平等无二的,属于同一本觉。觉体既是众生的心体,又是法界的理体,心性合一。众生本来是觉悟的,但众生不知本觉的体性,而显现出不觉。而众生又能够从不觉中逐渐证悟到觉。正是通过觉与不觉的矛盾又统一的运动,众生才可以既坠入生灭流转之境后,又可以沿流而返、去染还净。

关键词:觉;不觉;本觉;始觉

一、觉与不觉

觉与不觉是不能单纯靠字面含义去理解,而是通过众生的生死流转、解脱还灭来懂得阿赖耶识中的觉与不觉的真正含义。《起信论》中一切以心为本,如来藏心生二门,真如门和生灭门,生灭门就是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它是不生不灭与生灭的和合,生灭与不生不灭同存一体。从解脱生死说觉,从生死流转说不觉。觉与不觉虽是染净的根源,却不能看作心外的,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存有的。

觉,不是知觉或感觉一类的含义,而是觉了自我本心的智慧,是对法界平等性的本觉。每个人的心看似不可捉摸,但只要是有虚妄分别,那就都是有限的。世间的真相本是平等无差别的,可由于众生心起妄念便赋予了万事万物以分别相,因此觉性是需要远离虚妄分别才能显发的。一切事物都可在众生心中显现,而一切事物的千差万别又可归结为众生心作用的不同。一切都发于心又归于心。如每个人的心本来是澄澈的天空一般,但由于太阳的照射地面的水分使蒸发、凝聚形成云雾,天空变得不在澄澈;可太阳的照射又会将云雾驱散,使天空恢复原本的澄澈。

不觉,不是什么都无所知,而是迷惘的无明,是对法界平等性的不能觉了。众生在不知不觉中生起了无明妄念,但这无明妄念没有自体,不能离开觉体而存在。就如这果树能开花结果,这一切无不是从种子而来,没有种子也就不能生出芽、长成树、开出花、结出果,如此这般才能名为种子;而种子生出的一切也都是超不出种子以外的。因此,万事万物的差别都是由众生的无明所发出来的,是虚妄不实的,但无明不觉生起一切,一切杂染法也无不是不觉相。众生有了虚妄分别念就无法脱离无边的苦海,会对万事万物有偏见之心,陷入虚妄境界中,最后受种种业报不得解脱。

觉心初起,并不能说是找到了妄念的开端。因为时间之前还有时间,永远推不出来一个起点。况且,众生从来都是一念接着一念,如大海的波涛相互接续不断绝。因此,妄念是无自性的,是根本没有初相可得的。众生不能误以为有个最初的妄念存在,断了这个最初的妄念就能证悟。有些人觉了之时,恶念恶事已起已做;有些人觉了之时,刚起恶念,沒做恶事,这种情况看似是觉了,但实际上是没觉。因为,如果是真正的觉悟,那就如主人醒,而贼来都不来;当恶念起的时候,就如同贼人已然是进门了,虽然主人后知后觉的将贼人赶了出去,但这并不能假装贼人没进来过一样,所以此绝不可称为觉了的。

始觉可以分为究竟觉与不究竟觉。而始觉的究竟觉与不究竟觉这二者的差别又要从觉处去了解,即从心源此根本之处去分别。凡人所证得的觉悟和菩萨所证得的觉悟,都是要从自己的心去觉了。因此,远离最初一切的细微动念,觉悟到真实的自心根源恒常不变为究竟觉,没有觉悟到真实的自心根源为不究竟觉。就《大乘起信论》中的始觉,也可以理解为觉了心识的生住异灭四相,通晓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在面对自身的虚妄分别心时,为了得到证悟,就需要一层一层的从最粗显到最微细的去剥落那虚妄分别心。虽然这虚妄分别心并不是真的被区分为粗显和微细,但是为了能够描述清晰,才作此表述。

本觉是不生不灭的觉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智慧。究竟觉是佛的大觉,同时也是本觉的根源处显发,本觉即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众生也是具有本觉的,因为这是可修行成佛的本源。只是由于众生的心识对于事物产生了不明。并不是众生的心识没有明辩事物的功能,而是由于被无始的愚昧无知造成的不觉。众生本来拥有着本觉,却又生起了不觉的妄想,有了种种思量。在生灭心中,众生不离本觉却生起了妄念,因此本觉与无明并不相分离,但也只是在众生心才如此。

在一般人看来,始觉其实就是本觉,没有变。但并非始觉与本觉一样,也并非说始觉与本觉不一样,它们的关系是相依相待的。就好像是被尘埃遮住了的镜子,镜子上附有尘埃,因此不能照清。而将镜子上的尘埃层层抹去,便又能照物。可是镜子并不是因为拂去了尘埃才拥有照物的功能,而是镜子本身就具有照物的功能,只是被尘埃掩住了而已。

二、觉与不觉的异同及其关系

众生与生俱来就拥有着本觉,但又不知从何时生起了不觉的妄想,这便把众生心变成了无明,可众生的心源又存有从未改变的觉。众生心从觉到不觉再到觉。因此,觉与不觉之间的相关性就如《大乘起信论》中所云:“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虽然瓦器可以被烧制成各种各样的造型,但这些各样的瓦器无一不是由泥土烧成。即使形状方面有大小方圆的不同,颜色方面有赤橙黄等的不同,但这种种的不同,却又都由一颗颗微尘所组成。因此,从微尘性相的角度看来,各式各样的瓦器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由此可以体现出觉与不觉之间的相同处。“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虽然各式各样的瓦器都由微尘所组成的,但毕竟这些瓦器之间的形状、颜色确实各有不同,那么也就不能无视这些瓦器之间的差别。

总而言之,觉与不觉,看似是建立的二元论,但非绝对的相反。众生因不觉而迷,不是无有所依的,是依于本觉而有的不觉。众生虽处于不觉中,但真如一法界的觉性仍恒常在,并不因众生的不觉而失,觉体是无此无彼、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如人即使找不到东西南北的方向,可东西南北的方向并没有消失也没有改变,依然如故。因此,人不是受到方向的迷惑,导致失去了方向。而是人自身错将东方变为西方,使自身迷失了方向。

况且,不觉对于觉,不仅只有迷妄的坏处,还有也有用处。一切法的概念、名称、定义等都是虚妄分别,都不与本觉相应。但要使众生开始觉了,就必须借助这虚妄非别,使众生能够知了一切法的概念、名称、定义等,进而能够知道自己身在迷妄之中,需要求得清净空寂。如此这般才能将不觉转成为觉。众生从觉到不觉再到觉,正是通过觉与不觉之间矛盾的运动,才将坠入生灭流转的众生得以沿流而返、去染还净。觉生清净法,不觉生杂染法。说觉必然会联系到不觉,说不觉也必然会联系到觉,因此觉不仅能摄一切清净之法,还能摄一切虚妄杂染之法;那么不觉也可以摄一切虚妄杂染之法和一切清净之法并且离开了不觉是不能显现觉的,离开觉也不能显现不觉。因此,觉与不觉的关系是相待安立的,觉与不觉二者之间有其相互依存的关系存在。

一切众生不知从何时开始就从来没有远离过虚妄分别的心念,甚至连二乘及三贤、十地菩萨也未曾远离过。即使远离了粗显的虚妄分别,但微细的虚妄分别依然存在,一切众生都是在虚妄分别念中进行着生死流转。就像黑暗中的月光、烛光、灯光就像各菩萨一般,虽同是光,但既比不了白日又相互之间发的光芒各不相同。因此,从三贤及十地菩萨也是有觉,也实是不觉的。唯有佛既离念又无念。

从觉体的角度说一切虚妄分别心是不能显现的。不能显现,并不是无法可现,不是没有一切心境界相,也不是没有幻相可得。而是说明,觉心清净不现一切心境界相。如同镜子照物,镜子中照出的一切,并不是境子自身生起来的,镜子本身是干干净净的,一切镜中显现的像,不過是因众生的觉体而显现。镜中所呈现的像,不能认为是镜子自身生起,也不能认为是从外界侵入的。虽然内不能出、外不能入,但一切像仍然呈现在镜中。虚妄分别心在众生觉体中显现,这是由于心境的关系、因果的关系,根本存在、不失不坏。不是有因而无果,有此而无彼的关系。而不显现,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只不过是自性清净,没有与虚妄分别心相应罢了。

大乘佛教强调佛的真实心性,佛心性即法身,其本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种面目是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心的本体是恒常不动的,因为觉性是永恒的,但心的本体又真实的会从不动到动,这是由于无明风动的结果。染法之所以可以生起生灭心,又可以拥有成佛的可能,就是源于心体的本觉与不觉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作用。不觉经始觉到究竟觉是一条去染还净、解脱还灭的道路,众生可以通过此历程进行渐悟,最终获得真如,摆脱生死流转之苦,将无明转变为真如。

参考文献

[1] 《大乘起信论》之“始觉义”探析[J].李薇;雒少锋.佛学研究.2017(07).

[2] 大乘起信论讲记[M].释印顺 著.中华书局.2010.

[3] 从《大乘起信论》到《楞伽经》——论印顺如来藏思想的特点[J].蒲长春.南方论刊.2008(05).

[4] “本觉”逻辑:中国宗教共时态[J].蒋海怒.东南学术,2006(09).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浅析《大乘起信论》之觉与不觉;项目编号:CX2019SP224)资助。

作者简介:张颖慧,西南民族大学,在读哲学硕士。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