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马克思实践观及当代价值研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马克思实践观及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4 阅读数:438

林芷锌 周德刚

摘 要:马克思实践观是在长期实践当中孕育的,历经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强调了政治批判的重要性;在《德法年鉴》时期,突出了物质批判的重要性。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得以完善,已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实践观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究,把握住其核心与精髓内容,对于各个领域的建设来说,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实践;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的政治批判实践观

就职于《莱茵报》期间,马克思格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研究,对切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当成重点研究对象。在马克思的不懈努力下,他对哲学思想产生了更加透彻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也上升到新台阶,他主张:哲学绝不能自命清高,也不能一味沉迷于理论研究,而应该与具体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应该是人们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要成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问。第一,为了实现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马克思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获得政治自由,如果这种自由得不到保证,其他问题都将成为空谈。第二,马克思阐明了物质利益将会对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能使所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证。正因如此,马克思坚信,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信念,这种信念绝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

(二)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时期的物质批判实践观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理论思想日渐成熟,他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再完善的理论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不会对人类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他认为,不能在“批判武器”、“武器批判”二者之间划上等号,所有物质力量都有可能被更加强大的物质力量所打倒 [1]。在这一阶段,德国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畸形关系,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思辨性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无产阶级革命。应该对马克思所阐明的“实践”做出合理解释,就是指人们为了向所有不合理社会制度发起挑战而开展的斗争,这种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

细致阅读《1844手稿》,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实践产生了更加透彻的理解,明晰了实践内容,理清了实践特征。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究,发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异化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马克思对人类的本质产生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他看来,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但这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但当时的工业社会却没有体现出这种特征,劳动成为制约人自由发展的牢笼。马克思对这种现象发起了抗议,认为这有悖于人类的本质,会吞噬人类的自主与自由意识,使本应多姿多彩的生活变成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2]马克思认为,只有借助于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3]在这阶段,马克思尝试着将哲学思想转化为更加强大的力量,有效促进了实践观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当中,马克思对新唯物主义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阐释,并赋予了其“实践性”的特征。此外,马克思的这种观点也零星散布于《共产党宣言》当中,这种全新的哲学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树立实践权威,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参照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检验出认识的正确与否?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判断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难题一直没有得到破解,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找到了准确的答案。马克思实践观认为,要想对各种认识做出合理判断,评价每一种认识是否屬于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将其置于实践当中,绝不能从主观层面出发对其进行检验,所有权威的观点、大部分人的观点都不能当成检验真理的标准。究其原因,个体所做出的各种行为都属于实践活动,但人们对客观世界中每一种事物的认识都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也会受到个人能力与水平的制约。

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强调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人类的诞生到现在,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矛盾就一直没有得到化解,从马克思实践观出发,一定要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融合。马克思表示,在世界万物中,人是唯一的能动存在物,具有较强的能动性,这一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主体自觉性。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意识,会把自己的生活当成改善的对象。仅凭这一点,人类的活动都应该是自由的。[4]通俗地介绍,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人不仅会对世界产生一定的了解,还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客观评价,这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正是主客体之间形成各种关系的前提。第二,主体选择性。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会遇到多个认识对象,而这些对象实际上是选择与加工的结果。第三,主体创造性。马克思对劳动有过这样的阐述:劳动是一种积极向上、极具创造力的活动[5]。在劳动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能满足现状,要有敏捷的思维、积极创造良好条件改造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强调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实践观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以何种方式存在,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逐渐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表示,以实践为载体,社会与世界发生了改变,通过这种改变也体现出人类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6]。人的本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离开了实践,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伴随着实践方式的丰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改变,逐渐获得自由、实现发展,这恰恰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目的性要求,把全人类的解放当成永恒不变的发展目标。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

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随时都会发生新问题,出现新情况,也会有各种新鲜的事物出现在公众视野,再丰硕的理论成果也只是对各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做出的一般把握,在瞬息万变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理论研究也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为解决各种新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坚持马克思实践观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对本民族的发展情况做出合理解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摆脱慵懒意志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

(二)有助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实践观,能使我们以辩证思维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间越久远、发展速度越快,就越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换言之,遵循科学实践观的原理对各种问题、情况进行分析,能勇敢地向权威发起挑战,有助于冲破主客觀条件的禁锢,具备做出独到诊断的魄力,也能在新的情况中总结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中国化的特征。与此同时,用科学实践观所阐明的方法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有助于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扩大先进思想理论的优势,提炼出中国特色理论成果。由此可见,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大放异彩,一定要融入大量时代元素,还要赋予其民族特色。

(三)有助于我们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实践观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获得自由与解放,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描绘了一幅宏伟而壮观的发展蓝图,大胆提出了要复兴中国梦的设想,在中国当代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论断,而这一思想源自于社会实践,是在实践中达成的社会共识。这绝不只是头脑中的教义,而是一种较为合理、灵活的实践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国度中,其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实现模式化、一致性发展。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绝不是罗列于著作当中的各种死板的文字,而要赋予这些文字鲜活的生命力,要让这些教条的答案为我们解决新问题提供有力指导。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在走这条路的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到重重险阻、历经磨难,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要把实践当成根本标准,要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实践,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涵,把握住其真谛,并灵活运用它指导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陈凯.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本真意蕴[J].东南学术,2017(05).

[5] 张竑.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分析“现实的个人”的来源[J].长江论坛,2017(04),

[6] 兰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理解[J].理论界,2008(02).

作者简介:林芷锌(1996- ),女,满族,辽宁盖州人;周德刚(1964- ),男,辽宁海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