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运动中所阐释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精神也是百年来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指引青年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拼搏与奋斗。五四精神中最鲜明的元素即是爱国,也正是在爱国精神的驱动下,为了新中国的独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青年不懈努力,无畏奉献。百年前的风云已逝,如今回首那段历史及其五四精神,有助于深化对五四精神的理解,进而推动广大青年将爱国精神应运到实践中去。
关键词:五四运动;爱国精神;青年;时代演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众人皆知的成语道出的正是爱国精神。何谓爱国精神? 1919年5月4日一群青年学生聚集天安门前,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等方式表达对当权政府、对巴黎和会外交的不满,引发一场意义深远的爱国主义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正是20世纪具有世界轰动性的五四运动,无独有偶,类似的学生爱国运动在古代中国也多有发生,前有东汉太学生代朱请愿,中有北宋太学生救国,后有清末举人“公车上书”。“事实上,中国几千年来,在危难时期,往往官办学校通过教职员和学生团体,担当起公意代言人的角色。”[1]自古以来,中国的青年学生都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也关注时局、关注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青年之于国家的兴亡与富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正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站立于时代浪潮之上,揭开救亡图存的旧中国新的篇章。少年的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推动着中国的独立与富强。
一、五四运动中的爱国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的清政府割地赔款,中日甲午战争更是使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败而归,彻底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唤醒。伴随着清政府的灭亡中华民国建立了,直到1919年“老大中国”终于扬眉吐气一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正当国人享受着胜利的欢呼,迎接民族崛起的到来中,一个脆亮的声音打破了国内的愉悦——西方列强拒绝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一时间绝望、愤怒在国人心中蔓延开来。
“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在这一声声的呐喊中,青年学生走从校园走向街头,以鲜血和生命向当局发出抗议与呼吁,同时也在唤醒广大同胞救亡图存之心。罢工、罢课、罢市之势蔓延全国。
“爱国”是五四运动中最为鲜明的旗帜,因此“爱国”也成为五四精神最主要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爱国”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不断完善与升华,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演绎。
二、建国前:承载启蒙与救亡重任的五四爱国精神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被称为“沉睡的狮子”,因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各界有志人士均投身于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思想盛行,一场又一场的救亡探索均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一个新的声音——“社会主义”。巴黎和会打破了19世纪中叶以来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幻想,如此无视公理的社会还有学习的必要吗?而恰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向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促使青年知识分子由原来的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大量的社会主义知识涌入中国。
1896年“社会主义”一词已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中,但此时并未引起国人重视。而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成为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形成主流思潮。正是以五四运动为转折点,中国社会历史开始与社会主义紧紧地关联在一起,影响了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五四运动所传承的爱国精神集中表现在对思想的“启蒙”和“救亡”中国现状上。李大钊曾在1921年五四纪念演讲中说到:“依人类自由的精神扑灭一切强权,使正义人道,一天比一天昌明于全世界;不要把他看狭小了,把他仅仅看做一个侠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2]由此可见,在当时五四运动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救亡”,在中国思想界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被树立起来,成为国人新的选择与道路追求。
三、建国后:五四爱国精神的时代演绎
爱国是永恒的话题,但也有其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现。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战争年代少不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振臂高呼,拯救中华民族于风雨飘摇之中。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和平年代不需要青年奉献生命,也不需要青年救民族于危难之中。那么,身处和平年代就不需要爱国精神了吗?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与五四精神的诠释。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表达出国家队青年的重视,正式将5月4日确定为青年节,通过五四青年节的确立,更好地传播五四精神,激励当代青年投身国家建设与繁荣发展潮流。
19世纪50年代,新中国面临着内政外交的双重压力,为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余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塑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价值、新理论的活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活动和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展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调整战略方针,实施改革开放,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改革开放的潮流,这一时期的爱国精神直接体现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已取得巨大成效,国家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在新时期五四精神被准确定义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一伟大精神成为指引广大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爱国主义精神直接体现在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上,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是时代赋予青年的爱国责任。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梦”的提出,青年梦与“中国梦”的结合成为五四爱国精神的直接体现。青年在任何时代皆有重要地位,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青年们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
百年时光已逝,满目苍夷已逝,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再次百年关口,回望五四风云,在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青年知识分子摇旗呐喊,引领时代的五四精神感染者每一代青年,传承五四运动独有的五四爱国精神,它不但对当时社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力——扭转新旧价值观念,也在此后社会生活中的再现频度和强度,深深影响了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百年之际,重温五四风雷激荡,感慨时代青年蓬发奋斗,展望青年中国梦的迅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陈永明,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11.
[2] 李维武.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确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8.
[3] 张宝明.钩沉一个民族的青春记忆——五四运動百年记忆史整理与研究摭论[J].史学月刊,2019(05):5-8.
[4] 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J].青年探索,2019,01(21):58.
[5] 蔡梦吟.五四运动研究要观照现实[N].中国青年报,2019-05-27.
[6]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1).
[7]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于佩鑫(1991- ),女,现就职于广州工商学院,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