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关系变迁与构建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关系变迁与构建


发布时间:2019-12-13 阅读数:479

李乐

摘 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也决定了具体的社会发展形态。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把人们从长期执着于“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敌我之分”的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建设更加美好未来社会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状态和社会面貌的客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社会主要矛盾也有了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新型社会关系提出了新要求。

一、关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也决定了具体的社会发展形态。从这一论断出发,产生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56年毛泽东同志曾经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著名文章,就新中国成立不久所面临的各种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为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做好了理论准备。

从社会关系的主体看,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政党、阶级、阶层、民族、种族、教徒、军队等都是社会关系中极其重要的社会群体。从社会关系的领域来看,社会关系的涉及面众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婚姻与家庭等。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对其他社会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主导着不同社会主体的权力和利益配置;而婚姻和家庭关系则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是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关系最基础的社会细胞。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将发生极大改变,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将由过去的私有制被公有制所取代,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将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都是自由平等的。

对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信念。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同国家具有各自的不同国情,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解决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先后推翻了“三座大山”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篇章,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关系的变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工作重心转移,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基于对我国国情的具体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把人们从长期执着于“姓社”“姓資”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敌我之分”的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把人们的注意力放到了发展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上来,使改革和开放成为了时代潮流,并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这种改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全社会价值取向上,过去社会关系中鲜明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而代之以浓厚的经济色彩,脱贫致富成为了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上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下到普通百姓的盼望追求,经济活动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物质利益和金钱财富的追求成为了影响社会关系的首要因素。这种价值取向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中国社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飞跃。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国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甚至是婚姻家庭都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是在经济层面,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动摇的前提下,打破了“国家包办一切”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为加快经济发展,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来实现共同富裕。更加充分地发挥自然人和法人作为市场主体“经济人”角色,并对个人合法财产权和物权予以立法保护。鼓励公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支持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种经济关系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加快促进了我国市场发育和产业发展。但也客观上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甚至出现了特定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固化现象。

三是在政治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推进,顺应了民主和法治潮流。从理论和制度上解决了新社会阶层入党问题,扩大了党的代表性,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把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宪法,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开创了法治国家建设新局面。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地方和部门一度忽视和弱化党的建设,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之风严重,权与法冲突时有发生,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受到影响。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