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26 阅读数:516

摘 要: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科技影响下,新媒体功能配置越发丰富,并日渐成为传播市场的主流,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服务体验,用户群体激增。在这样的环境生态下,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日臻扩大,并成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性作出分析的基础上,以驻保高校为例,着重就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发展;策略

时至今日,新媒体的发展已成既定事实,并被视作是二十一世纪的又一重大发明创造,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特性优势,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通道,并积累了庞大的大学生用户群体。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的应用优势。

一、相关概述

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触发了整个社会层面的变革,其强大的影响力及传播特性,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彼此间关联性的认识分析,是做好后续研究工作,并有效实践的基础,具体相关表述如下:

(一)新媒体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科技融合发展生成的新媒体,构筑了新的传播格局,在不断优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同时,亦是带来了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如今,新媒体应用几乎关涉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带来了诸多便捷性服务体验,有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层出不穷,但尚未形成统一概念界定。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新媒体”定义为“网络媒体”,并随着科技发展,其内涵越发丰富。我国学者亦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部分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新兴媒体,即以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在充分借鉴前辈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新媒体是基于新兴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技术工具及手段。同时,社会科技发展成就了新媒体,其负载功能越发丰富,并在交流、传播、服务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了无所媲美的优势,包括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个性化等,满足了人们丰富多样的需求,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着力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品格,以培养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但更多地从普遍意义上进行把握,甚少从微观层次上解析。客观维度上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普范共性之外,还展现出了诸多个性,包括内容的渗透性、过程的隐蔽性、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效果的持久性等。具体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一定的“隐体”,将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融于实践活动中,通过暗示、感染等心理活动,使得大学生成长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并未有明确的目标、意图,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突破了时空限制,致力于塑造高度开放的自由环境,引导畅所欲言,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个体体验,并能够产生持久性的影响效果。

(三)相关性

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载体支持,追求更高层别的创新变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亦因此成为了众所关注的命题。如上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开放性特点,强调大学生自主性释放,这与新媒体用户平等、自由的本质追求相一致,为两者的共融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开放,在其所塑造的自由、开放虚拟空间下,大学生越发追求个性自我,获取知识的途径日渐丰富多样。而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灵活多变,借助大量教育資源的优化配置,对大学生产生了强有力的吸引、引导和感染作用,使之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新媒体则为之提供了必要的载体支持。因此,新媒体应用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新媒体亦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起了严峻挑战,参差不齐的信息配置,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加之监管缺失,导致不良文化传播,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选择。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重重机遇和挑战,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开展工程,着需多个参与及构成要素的紧密配合。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师资建设

时至今日,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已然相当普范,在影响人们生存方式的同时,亦对其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越发强调张扬个性、释放自我。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利用丰富的学识以及高超的技艺积极影响学生成长,其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对此,高校要高度认知师资战略地位及价值,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需求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度扩充人才来源通道,丰富师资队伍构成,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工作,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时,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广泛邀请学术大家、业务能手参与,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深度解析新媒体发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强化理论学习,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涵养,了解信息化传播特点及影响,提高其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需引导实践,将先进理论引入到教学课堂,丰富经验积累。

(二)整合优质资源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内部环境创设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发展。在以往的教学结构中,教材为主线,多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相关资源构成单一、匮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发展,融合了海量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视频等,直接冲击着用户的感官体验,使之对知识的了解更加宽泛、深刻。基于此,高校还需深入挖掘一些人文社科课程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同时有机地与专业教学关联起来,突出实用性,进而吸引学生注意。除此之外,素质教育理念导向下,理实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认知,并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素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一般将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寓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受教。为此,高校可基于新媒体的虚拟现实技术,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拓展其学识范围,并培育他们良好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载体平台

互联网生态环境下,新媒体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并基于此形成了牢固的关系链,增强了信息传播速度及广度。以微信、微博为例,在名人、网红等因素的宣传推动下,加之其自身即时交互的性能体验,使之迅速抢占了终端市场,并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捧。正是基于微信、微博庞大的受众群体,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对微信推送内容的优化,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建立专门的运营机构,通过图片、语音、小视频等方式,将现金思想理念传导给学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高校还可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投稿,从大学生普范关注的问题入手,无限贴近其学习生活,增强趣味性,延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围。除此之外,微信除了一对一交流之外,还开发了微社区板块,为用户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支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充分发挥微信的功能优化,了解大学生心理及需求,针对性地推送相关内容,并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扩大影响力。

(四)引导舆论走向

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世界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释放,基于新媒体互动平台,同时扮演着信息接受者、创造者以及传播者等多重身份角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导向力,对大学生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容忽视。据有关统计结果显示,在整个网民构成体系中10-39岁人群占据了将近百分之八十,并持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净化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曾几何时,社交媒体日渐成为引爆社会实时热点的源头,触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风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紧密关注时事要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关注校园网评动态,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树立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五)优化网络环境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就十分重视网络高地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并明确了未来工作目标及方向。时至今日,新媒体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如何依托网络文化引导公众认知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肩负着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新媒体发起的种种挑战,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监管,积极影响大学生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新时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在以往的网络治理结构中,更多地依靠技术屏蔽一些错误或激进的言论,虽有一定收效,但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意,成为了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重因子。对此,媒体人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源头上切除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主动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能量,并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有效组织不良言论的散播,引导社会主义健康风尚。同时,国家亦需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打击犯罪,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利好环境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方面参与及构成要素提出了要求,应依托高素质师资人才队伍支持,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创新载体平台,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在技术与法律的双重规制下,营设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践行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善战.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解析[J].智库时代,2019(19):9+22.

[2] 徐珊.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16):70+72.

[3] 张怀南.移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9,32(02):67-70.

[4] 韩璐璐.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19(07):189.

[5] 刘冬.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13):65+67.

基金项目:本文2017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名称: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编号:2017005。

作者简介:窦志(1975.10-),男,满族,山东济南人,硕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