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项极其严峻的现实问题。在农村,由于教育缺失导致家庭中的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恶性循环,其影响范围仍有扩大之势。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是反贫困伟业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家庭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策略,改变几代人命运的重要渠道。学校作为担任教育重任的最主要场所,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科学指导贫困家庭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教育脱贫、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和信心,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最终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
关键词:教育;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教育具有阻断农村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强大功能,也是反贫困这项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以发展教育来改变一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是目前阻断“贫困世袭”的最有效方法。在我国,农村贫困群体文化程度较低,贫困的代际传递明显存在,从长远的角度看,适合教育扶贫的方式。教育扶贫并非只凭教育部门的政策就能推动的,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持续的支持与合作。
利用在农村小学实习的便利,我了解到小学所在地区的经济与教育发展等情况,接触到学校中的贫困生群体,发现以下问题,即本地区的农村贫困家庭存在有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且传递现象与家庭成员文化水平高低具有相关性,部分家庭表现出对教育的错误认知严重影响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发展。所以,我想通过解析教育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以学校的贫困家庭为切入点,以“滚雪球”的方式,对本地区的固贫户与脱贫户的深入观察与访谈。以教育问题为中心,将“资优生”与“学困生”、固贫户与脱贫户进行分析对比,探究社工通过专业方法改变贫困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可能性,并对教育发挥正功能时遇到何种障碍及分析思考,提出相关建议。
一、教育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般来说,影响孩子获得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为以下三点:(1)教育立法保障与服务供给。首先,我国的宪法把受教育列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的适龄者必须接受相应教育,公民的受教育权受保障。所以,任何家庭都不得以任何原因使孩子辍学,儿童依法享有受教育机会。(2)家庭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经济能力。当一个家庭拥有的经济能力越高,其能够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的资金越多,使其子女在教育的竞争中就更能抢占优势地位。反之,经济较为贫困的家庭,其子女接受中等、高等教育的机会要明显较低。(3)家庭的教育理念。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资质不高,读书不会成功,对学历的期望值不高。在学习中不能获得成就感的孩子在父母潜移默化中,也默认自己不适合读书,进而自我放弃,在学校混日子,只等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机会。然而,这样的孩子由于在学习时期并为完成相关的教育,所以在各方面会落后于接受更多教育的同龄人,而随着年齡的增长,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获得较少教育机会的孩子表现为各方面能力较低,也难以找到发展前景好的工作。
教育贫困是普遍存在于农村贫困家庭中的一个问题。父辈对子辈的教育投入不足,引起子辈教育的缺失,贫困群体的思想落后于时代,个人技能发展不足,选择职业受限,职业生涯发展受限,改变家庭贫困的能力有限。教育贫困导致代际贫困的逻辑路线可以表示为:家庭贫困-各项可获得的资源缺乏-受教育机会少水平低-文凭低-发展能力弱-获得机会少-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低-阶级固化-家庭状态仍为贫困-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的缺失,最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二、家庭教育的理念影响孩子的发展
结合我的实习环境是在农村小学的现实条件,我在影响孩子获得教育机会的三个主要因素中选择第三个因素——家庭的教育理念——作为研究的重点。家庭教育与家庭成员的个人意愿强烈挂钩,尤其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那么,社工在帮助贫困家庭树立良好家庭教育理念的方面应如何开展工作呢。
农村贫困家庭的父母对教育子女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放任孩子,或者宠溺孩子,或是认为学校应全部负起教育孩子的一切责任,这种落后教育观念亟待改变。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如果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家长对教育和知识的轻视为贫困代际传递埋下了“地雷”。但是,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农村贫困家庭的父母不止没有时间来考虑家庭教育,也不曾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哪怕他们也想好好培养孩子,受限于现实情况,有时确实也有心无力。尤其像“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父母离家打工,孩子由爷爷婆婆或者其他亲戚照看。由于看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对孩子的学业并不上心,在孩子的学业方面也不能给出一些帮助。所以这些孩子身边没有特别要求上学读书的家长,导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均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家庭经济上的贫困,父母在外忙于工作,并且自身对教育并不重视,而疏于对子女课业和教育的重视,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投入甚少。
但是访谈中也发现有一些家庭拥有健康的教育观念而脱贫的案例,比如由于因为父母重视教育而获得高等教育的人,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改变了人生命运。所以,教育理念与子女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三、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农村贫困家庭改变命运起到正面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的反贫困功能是历史赋予教育的使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够被提供更好的劳动力市场机会和个人发展机会。经过案例分析,其实不难发现,子辈文化程度的提高对农村贫困家庭起到正向作用。通过教育拥有良好能力素质的人,更能拥有继续发展自身的能力,更有机会获得好的工作和薪酬。就业更好则会增加家庭总收入,人力资源累积对致富能力和机会的增加有积极作用。这样的家庭成员可以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甚至主动带动家庭脱离贫困,影响到家庭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较为先进和科学,拥有一定信息和发言权,可以为家庭和其他成员的发展做积极的引导。这样的脱贫家庭也不容易成为返贫户。但是,只接受过初级义务教育,没有获得相对高的学历的孩子,想要继续发展个人,其家庭资源也不能给予相应的补充支持,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若是并为进行过职业教育的人,踏上社会也只能在技术含量和入职门槛较低的行业就业,不仅工作收入水平低,而且缺乏生活保障,工作不稳定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刚开始可能还看不出太多劣势,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这种差距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早早地令他们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逐渐居于劣势地位。这对贫困家庭并无半点助益,只能造成贫困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或在挣扎在贫困线上下的境况。
四、发挥学校社会工作在教育扶贫方面的作用
(一)培育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协助制定家庭成员教育计划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弗里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我认为社工应帮助贫困家庭培育科学的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这可以从指导农村家庭制定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发展计划方面进行介入。农村贫困家庭往往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更别谈用心分析对子女的教育计划,同时他们也缺少科学的理念指导,而教育本身回报周期较长,投入常常大于产出,贫困家长就会容易选择放弃子女教育。因此社工可以激发贫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协助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子女教育计划。每一个贫困家庭要有自己的家庭发展战略,科学决定家庭资源配置,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在空间、时间等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以确保家庭成员拥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这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为为每一个贫困家庭提供咨询的指导者,但这对社会工作者自身在本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还需要家庭对工作者的绝对信任,家庭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可以请专家帮助完成,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实时监测。
(二)社工也应在倡导“读书有用论”方面发挥作用
在农村里,“读书无用论”之风盛行,严重阻碍教育正功能的发挥,故而,加强宣传“读书有用论”刻不容缓。“读书无用论”也并非空穴来风,深究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大学生就业难,学历与工资并不完全成正比;第二,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较高,家长更在意家庭投入与产出比,尤其是贫困家庭目光聚集于短期内的收益,会让孩子尽早工作;第三,农村落后的传统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尽早结婚生子等等。读书不仅仅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足够,当今时代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与日俱增。首先要加强宣传,使农村群众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能排斥教育、怀疑教育,甚至贬低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农村贫困家庭也要自我剖析,明确家庭致贫因素,不能“等靠要”,需要学会积极向政府和社會寻求帮助,配合并响应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贯彻教育扶贫的政策,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受教育道路,为家庭摆脱贫困做努力。
(三)增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技能教育的积极性
反贫困若只靠“输血”并未从根本解决贫困问题,是图一时之成绩,并非可持续的。只有通过教育实现农村贫困家庭的自我“造血”发展,才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教育扶贫”应该是多元化的教育,而不是“文凭教育”。培养贫困家庭正确的教育理念时,应切莫忽略个性和矫枉过正,制定家庭教育战略并非指将所有的孩子都送入大学才是正确的。其实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在固化思维中一直认为,通过普通高中升入大学才是正途,而职业教育的出路往往大多数是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而且发展前景也不被看好。要改变这种错误认识通过以往学生的现状发展和发展门路的讲解,广泛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科学理念,使家长和学生从观念上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家长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据此客观合理地调整求学、择业、成才的计划,选择的职业生涯也要以有益于家庭长期发展为立足点。
五、结语
孩子是社会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培养孩子的责任不仅在于学校和家庭,更在于社会和国家。学校社会工作能对当前我国的教育系统做出有益补充,可以结合社区社会工作,通过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及家长开展各项专业服务来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持。教育扶贫就是将人才培育与脱贫攻坚联系到一起,它关系到个体的尊严、对社会公平的感受与幸福感和获得感,关系到社会能否实现有益的阶级流动,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因此,教育扶贫于脱贫攻坚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者也应为反贫困伟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佳佳.教育影响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D].
[2] 张蕊.基于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扶贫研究——以赣南老区为例[J].河北企业,2018,348(07):41-42.
[3] 撒承贤.改变——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J].宁夏教育科研,2016(03):3-5.
[4] 秦和.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J].中国农村教育,2016(12):9.
[5] 向延平.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与阻断:教育精准扶贫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18,285(03):38-43.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CX18_0124。
作者简介:王温馨(1995- ),女,山东青岛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