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司铜生
摘 要:随着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资助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资助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引导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基于工匠精神培养视角,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新模式,实现资助和育人相结合,通过校园、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培养践行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资助;工匠精神;职业能力
“工匠精神”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不仅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更让国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规模正在逐步增大,资助育人功能发挥变得更加紧迫。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往往走进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怪圈,重塑工匠精神更成为了一句空话。只有创新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新途径,拓宽资助工作的组织形式、思路等,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育人的抓手功能。只有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资助工作相结合,不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灌输工匠精神,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精神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持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
(一)重视物质资助,轻视精神资助
高职资助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着眼于缓解学生当前经济困难,缺乏培养学生的自助解困能力。家庭经济基础差造成物质的匮乏和贫困,出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有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将贫困作为磨炼人的催化剂,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另一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恰好相反,认为受助心安理得,安于现状,缺乏人生美好藍图的规划。这一类学生由于经济贫困很容易造成自卑、偏执、过度敏感等心理障碍,最后陷入缺乏自信、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和失去动力等泥潭而不能自拔,最终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日常交往。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对这一类学生的精神资助,出现了经济上缓解一时困难、精神上问题不断的怪圈,进入缺乏“精神解困”的误区。
(二)忽视职业能力培养
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勤工助学强大的育人功能。由于这种认识的片面性,以及资助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缺乏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进行资助后各种职业能力没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这种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必将影响贫困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能力培养、人生规划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提高和深化。
(三)缺乏工匠精神塑造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更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社会使命。不少高职院校由于缺少对资助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忽视了育人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仅将资助金当作国家的无偿资助,那种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执着的态度很难融入学生心目中。
二、基于工匠精神培养视角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有益探索
高校资助体系日趋完善健全,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使得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近年来,我校在做好扎实的资助工作基础上,促进高职资助工作与机械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培养匠心精神,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精神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持续提升家庭经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发挥高职资助的育人功能。这也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一)把资助工作融入专业学习过程中,营造校园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匠心精神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精神,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更是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我校在高职资助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安心专业学习的同时,把匠心精神与专业课程、社会实践、人文素养教育等相结合,让工匠精神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将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益求精、创新等职业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课程、实验实训等当中去,强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知行合一,大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促进书本上知识“内化”为学生真正的“本领”;在学和做的过程当中,受助学生真正感受到和获得切身体验—匠心精神对职业、岗位等的重要性。另外,在对受助学生进行日常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展板、校园微信公众号、网络视频、讲座、技能竞赛、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正向引导,将工匠心精神的培养内化为自身所需的职业态度。
(二)树立优秀典型,拓宽资助育人工作覆盖面,培育自立、感恩、担当社会工匠精神
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三项教育”,培养受助学生的自立自强、诚信守信、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建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公开评审评奖机制,“诚信之星”、“自强之星”的评奖活动,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优秀典型,使受助学生有榜样,强化受助群体激励功效。侧重精神帮扶,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以课外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激发受助学生的善良,树立知恩感恩,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匠心精神,锤炼意志、提升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施展才华,做出贡献。
(三)强化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工匠精神文化
培养受助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的匠心精神,不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与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的企业的支持必不可分。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开拓高职资助工作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基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学生过程中去。我校加强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130工厂、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红宇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军工企业交流,为受助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就业岗位,企业所具有的军工文化和匠心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受助学生的行为、价值观,不断磨砺精神品质,掌握扎实本领,逐步成为认同企业文化、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有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的技能专门型人才。
高职资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困”和“精神解困”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新路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资助相结合,积极培养机械类高职学生的匠心精神,将匠心精神培养融入到高职资助工作当中,实现资助、育人、匠心精神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一个个工匠脱颖而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工学结合[Z].百度百科.
[2] 曲绍卫,刘晶.当前我国高校助困与育人契合的实效性分析——基于全国11所高校大学生资助问卷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 冯光娣.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模式的研究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5] 博林.文化创造与“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16-04-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