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复旦投毒案分析与对中国教育反思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复旦投毒案分析与对中国教育反思


发布时间:2020-01-08 阅读数:565

顾枫清

摘 要:虽然2013年复旦投毒案的审判与执行已经结束,但留给社会许多思考。文章从林森浩的心理人格特点出发,从自我同一性角度理解他的矛盾人格,分析他的三次自我同一性危机,认为造成矛盾人格的关键在于自我同一性的缺失。最后,文章还对当下中国教育进行反思,父教、各阶段学校心理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缺乏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复旦投毒案;林森浩;人格;心理;中国教育

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通报在宿舍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4月16日上午,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林森浩。2014年2 月18日,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嫌疑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经过二审和死刑复核后,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虽然法律对此案进行了正义的审判,却仍然无法弥补这两个年轻家庭的伤痛和遗憾。此案留给社会的,除了人们对高材生如此漠视生命的惊愕,更多的还在于案件背后折射出的中国教育问题的反思。

一、病态的心理与矛盾的人格

复旦投毒案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林森浩的作案动机。法院结案陈词中给出的作案动机是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不满,决议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而林森浩在法庭上坚称自己给黄洋投毒只是“玩笑”。那么,这种不想杀人却又下狠手置人于死地的投毒行为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林森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漏出了他的病态心理和矛盾的人格。

(一)学习上的成功与生活上的失败

可以说,林森浩在学习上是个成功者,但他却认为自己的人生“相当不快乐”,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更是一个处处不顺心的“失败者”,特别是异性交往方面。据同学回忆,他待人处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网上与人聊天时,对方一句话不对心思,他就会突然下线;去隔壁宿舍串门时,也会有一言不发就转身离开;与同学发生争执,会连续发几十条恐吓短信;对女朋友的要求是“帮我做实验,陪我上自习,但我要独立思考时,别烦我”。此外,找工作的经历也不顺利,虽然学的是超声波专业,但他更偏爱内科,找实习也是几经波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反差很大,经常抱怨自己不顺利。

(二)“出人头地”的心理与现实的反差

林森浩的人格具有“出众上进”和“自尊偏执”的特点,即平常人们所说的“好胜心”和“要自尊”。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世界”,林森浩深陷其中,逐步形成偏执型人格。该人格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极度自尊、易怒、记仇、固执甚至疯狂。

(三)嫉妒与害怕黄洋死亡的矛盾心态

与黄洋搬到一个宿舍后,林森浩的偏执人格又让他的嫉妒心膨胀了起来。林森浩沉默严谨、阴郁,而黄洋人缘好,交际能力强,随和、亲近、善解人意。鲜明的对比,让林森浩的失败感和自卑感更加强烈,本身嫉妒的心态也被不断扩大。恰恰黄洋本身说话傲娇,经常会开玩笑调侃他,这更让林森浩不能忍。与黄洋同宿舍期间,他在网络上的攻击性变强,说话也比以前更加刻薄和粗俗。强烈的嫉妒和仇恨,驱使他要好好教训一下黄洋那个臭小子,即使初衷真的不是要杀死他。

矛盾的心态反映出的是他极端的思维方式和偏执型的人格,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我,缺乏移情的能力,不会换位思考。这些将他陷入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中,最终一念之差,走上了不归之路。

二、从自我同一性角度理解矛盾人格

翻阅林森浩的相关资料,发现在升入大学后,他面临了三次自我同一性危机,而其中两次失败的应对危机促成了他最后自尊偏执人格的形成。

第一次危机在一开始选专业的时候。中国教育使学生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凡事都缺乏独立性,一切按照父母、老师的愿望确立自己的目标。林森浩也是如此,并没有一开始就喜欢医学。学医是他父亲的希望,当他进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后一年,都还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对专业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他在广东一家医院见习后,思想才发生了转变。当时,急诊送来的患者昏迷,妻子在旁边焦急,直到医生说“没事”,家属才放心下来。这件事让他找到了学医的意义与动力,很好地化解了同一性危机,也使他在医学道路上迅速前进。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推免期间。林森浩被推免到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时,并不喜欢超声科专业,而是更倾向内科。因为他认为医生要实现自我价值,不是依靠先进设备而是精湛的医术,而超声波专业只能诊断,无法接入治疗,还会被人误解为产科B超医生。由于硕导无法帮他转专业,林森浩在研究生阶段无法将现在与未来的自我统一,更是干脆拒绝与导师合作论文。此外,经常调侃自己的室友黄洋却在耳鼻喉科博士复试名单上,让他原本无法统一的自我更加纠结。

第三个是异性交往危机。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具有同一性的人,才能勇于与异性建立稳定的爱情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情關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而林森浩的极端自我和极低的移情能力,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活在自我世界中,就导致了想要收获爱情的自我与现实的冲突。林森浩没有确立自我同一性,使得他避免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孤独感,直至最后形成了自尊偏执的人格。

三、反思当下中国教育及对策

一个人不想杀人,为什么却又下狠手置人于死地,这个问题对当下中国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具有现实研究价值。从复旦投毒案的反思中,当下的中国教育至少有以下几点缺失值得探讨。

第一,父教在孩子心理人格教育中的缺位。

在孩子成长阶段,要想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念,影响最大的在于父教。父亲在孩子心理人格教育中更多地承担起立规矩、树底线的职责。就像许多中国家庭教育一样,林森浩的父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把平时他的管教责任交给母亲,只在选择专业等重要时刻站出来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无形的教育缺位,造成了林森浩模糊的是非观和底线,为最终的悲剧埋下伏笔。都说没有父爱的家庭是不完整的,但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发现,没有父教的家庭也是不完整的,即使家庭中有父亲,但父教缺位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