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论严耕望的治史精神和方法对初学者的启示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论严耕望的治史精神和方法对初学者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01-09 阅读数:496

摘 要:《治史三书》总结了严耕望对其学术生涯中的主要治史方法、处事待人的态度和原则。文章以《治史三书》为中心,讨论史学大家严耕望的治史方法、治史态度等问题,以及严耕望先生的史学方法及态度给我们学习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严耕望;《治史三书》;治史方法;治史精神

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简单易懂,对于历史初学者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严耕望先生的治史态度和人格魅力也有利于初学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进一步进行历史研究打下基础。廖伯源在《严耕望传》中,总结了严耕望的一生及主要治史成就,虞云国为2016年版的《治史三书》作的导读中对其内容进行了解读,另外有作者就《治史三书》的某一部分对严耕望先生的治史风格和态度做了探讨。文章在参考前人研究和总结上,浅谈严耕望的治史方法和态度,是探索其对历史初学者的影响及借鉴作用。

一、严耕望与《治史三书》

(一)严耕望生平事迹及主要学术成就

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另有一说,严耕望原名德厚,小名耕旺,后改名为耕望,号归田。高中时期就读于安庆高级中学,师从史学家李则刚。1937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并在錢穆的影响下确定了研究历史地理和制度的方向。1941年进入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钱穆和顾颉刚。1945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师从傅斯年。1949年迁入台北,1964年月底,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1970年被选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1978年退休,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85年退休,晚年居于香港。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史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晚年,他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治史方法著成《治史三书》。

(二)《治史三书》内容

《治史三书》分为三个部分,《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治史经验谈》主要介绍严耕望的治史经验,包括基本方法、规律,治史原则、治史途径方向、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注意事项以及治史与生活修养之间的关系。《治史问答》主要就答诸生问中未写入《经验谈者》,合而述之,共十二则,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治史历程以及对治史的一些意见。《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主要讲述严耕望之师钱穆的生平事迹,作者的从师经历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崇敬。

二、严耕望的治史原则和精神修养

虞云国在《治史三书》(导读)中评价严耕望先生是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这与严耕望先生的治史方法、原则以及其生活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严耕望先生治史功力深厚,仅《治史经验谈》这一本小书中,对于每一条建议,先生都能旁征博引,联系自身的研究,用词严谨,史料丰富,展现出先生多年的治史经验积累以及深厚的史学功底。同时,先生治学有一种宏大的志向和开阔的视野。“有抱负,也就是要有大志,这种志趣抱负,不专为己,兼要为群,对于社会人群有一份责任感。”由此便可看出先生治史的伟大责任感。先生的著作也甚为宏大,治史选题较为具体实用,思虑周全,内容充实。如先生在书中所提,《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撰写上,先生同时论述了都督区与都督府制,佐吏制度,北魏军镇制度、护军制度等等,将此阶段的地方行政制度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做出了创获性的贡献。先生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他在《治史经验谈》中提出,在研究时,要尽量使用原始史料,并且在史料使用时慎之又慎,经过多方面的考证和对比才加以引用。这种严谨和理性的态度甚至延续到论著完成之后,“论著初成,必有尚多问题未考虑周全,致有小漏洞,至少在撰写方面尚不够精炼,有可改进之处。”为了研究工作的贯通性,先生勤于工作,持之以恒,不只查阅自己研究时代的史料,更将前后朝代的史料进行贯通阅读。相较于对学术工作的苛刻标准,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则要求甚为简单,先生以“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为座右铭,认为生活修养和学术工作关系密切,“要想在学术上有较大成就,尤其是史学,若只在学术工作本身下功夫,还嫌不够,尤当从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方面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他在书中用六条建议提醒青年学者,健康身体和心理,淡泊名利、珍惜时光和心力,戒骄戒躁、开阔胸襟等既是对后辈的教导,也是自身的生活写照。对于后辈,他毫无保留,尽心指导,对于恩师,他情真意切,心怀感念。《治史经验谈》在成书后,先生念小册本书价便宜,版费较少,青年学者可以承担,将其交给岫庐文库进行出版,体现了先生对后学的关怀爱护。对于恩师,先生为钱穆撰写的《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中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为了为“傅斯年百年诞辰论文集”撰稿,更是不顾自身的身体状况,熬夜写作,报答傅斯年先生。

三、《治史三书》对初学者的启示

《治史三书》是严耕望先生毕生治史工作的经验总结,满怀着对青年学者的期待与厚爱,《治史三书》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加之典型事例,全书无枯燥之感,读者被先生精彩的论证所吸引。作为初学者,先生的研究经验和精神都是值得学习的。首先在研究选题上,做具体问题要易于做抽象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其他人的建议,不忽视反面证据;引用史料的过程中尽量引用原始或者接近原始的史料,要将史料贯通起来加以考察,避免断章取义,收集史料的范围要广泛,最难得的是能够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都是对后辈的告诫和期望。

生活与修养中,严耕望先生的品质则更值得学习,先生用两章的篇幅对工作途径和生活修养方面对青年人作出了提醒。概括如下:首先做学问要有抱负、能自信、立计划。史学要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方能有所成就,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目标较为宏大,需采取必要的实施步骤,同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按照计划和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地接近目标。其次,工作上要做到八字要诀“勤、谨、和、缓、恒、定、勇、毅”。“勤”指要勤于思考、勤于阅读、勤于写作。“恒”指要持之以恒,坚持读书和学习,坚持自己的计划和志趣。“毅”指面对繁重艰难的工作时要有克服的毅力和耐性。“勇”指勇于怀疑,、勇于设想、勇于立论、勇于立志。同时要做到“谨”,小心求证。“和”指研究问题要客观从容,讨论问题要温和。“缓”指不争一时之效,慢工细活。第三,生活上,先生提出,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要珍惜心力和时光,由此就需要淡名利,避权位,否则必然会影响学术工作的进行。要坚定力,戒浮躁。有开阔的胸襟,戒除执着。学术本该自由,抱着固执专制的态度去研究学问必定会钻入牛角尖中,失去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术工作。这六条建议,相辅相成,是严先生的生活总结和期望,也是对青年学者的教诲和提醒。如果尽力吸收,定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学术修养大有益处。

严耕望先生的史学成就是现代史学的一座丰碑,其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对于初学者是宝贵的材料,作为初学者,尽力吸收先生的治史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先生的严谨认真、纯粹坚定的治史精神。正如先生的座右铭“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参考文献

[1] 严耕望.治史三书(增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 周文玖.严耕望的治史风格及史学评论[J].史学史研究,2017(01).

[3] 李东辉.史德”的践履——以《治史三书》为中心的考察[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4] 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治史三书(附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5] 虞云国.治史三书: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J].文汇报,2016(04):08.

[6] 乌建麟.严耕望史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思嘉(1998- ),女,汉族,吉林梅河口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历史教育专业。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