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精神疾病被污名现象解读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精神疾病被污名现象解读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10 阅读数:462

陈竹 徐翀

摘 要:精神病患者被污名现象的问题往往给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何减少精神病患者的污名现象是目前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文章作者通过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视角对精神病污名概念解读,分析污名对精神病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分析目前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康复的必要性和挑战,并期望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减少精神病污名对患者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污名现象;社会工作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的人,如单相障碍(抑郁症)和自闭症(孤独症)等。作者从标签理论视角解读精神疾病污名标签文化,分析给精神病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并提出社会工作在精神康复中的必要性。

一、精神疾病污名标签历史文化解读

污名耻辱的概念及其知识社会谱系西方社会学者主要是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角度解释污名理论。Link认为,“耻辱”污名概念由五个组成部分, 即贴标签、观念固化、认知分离、情感反应和身份地位丧失或歧视有关。根据萨赛福在精神疾病标签理论,一旦病人角色的刻板固化的观念被反复灌输, 它就会成为一个主导地位,因为它自身极度羞耻,一致遭受到的社会拒绝反应。精神疾病污名概念是通过社会过程和日常密集活动来强化造成的。同时, 它也加深了人们对精神病耻辱的社会理解。

我们根据精神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反復无常的行为,对精神疾病患者普遍采取院舍隔离的“惩罚措施”。当人们听到“精神疾病”这个词时,他们就会随之联想到固有观念,如“暴力”、“疯狂”、“异质”、“攻击性”和“孤立”等人们往往会对带有“精神病”标签人的做出回避,远离,歧视和排斥等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语言关系。人们对于精神病人的情感反应已经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

正如戈夫曼的观点,“精神病人”之所以遭到社会的排斥,是因为精神病是有瑕疵或有心理疾病的人,如一些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或焦虑障碍等患者在极端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偏执顽固,故意伤人,胡言乱语,脾气暴躁,易激惹等异常行为,这些越轨行为往往违反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精神病人在社会中成了有污点的、被打了折的人的。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康复的重要性

目前的精神病耻辱社会现象导致精神病患者身体状况和情感体验发生变化,如身体上的恐惧紧张,并遭受极大的羞辱、侮辱或绝望。他们具有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行为,被主流社会无形的隔离了起来,他们往往通过否认和抗争的方式耽误治疗。精神病患者承担着社会歧视和文化排斥,他们成为家庭和社会忽视的群体。同时精神康复服务是要求专业能力较高的服务领域,需要服务提供者要有较大的耐心和一定的抗压能力。

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优势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改善认知,通过各种技能训练,培养患者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链接资源资,重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协助他们尽快康复,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减少精神疾病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服务尚处于初步阶段

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服务中更多关注的是药物管理等简单化的服务流程,在个案管理上仍然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专业价值。面对需要帮助的对象时, 社会工作专业性无法体现,没有结合精神康复专业知识,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的优势,没有更多去关注精神障碍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康复,不能准确帮扶和介入且无法与案主开展合作工作。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区康复精神康复目前只针对康复期且具有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但对精神疾病较重的患者不能提供相应的康复服务。

通过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目前成都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计3000多家其中精神康复相关机构共计5家,包括“晨昱康复训练中心”、“希望之光康复中心”、“爱慧自闭症康复中心”、“慧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利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总占比0.16%,目前在社会供需还有较大差距。

四、还需深入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2017年10月26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以及中国人残疾联合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有必要通过建立社会工作岗位和加强社会工作培训等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支熟练掌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当中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包括能力康复与发展服务,职业康复与就业服务,照顾支持服务和政策咨询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为辖区内需求的对象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服务,如、康复训练、心理疏导、预防措施、危机干预和案例跟进等专业社工服务。

但当前地方政府尚未出台完善的精神康复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引进政策,导致专业的社工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在精神康复社会工作职责定位、薪酬制度、职业地位、行业准入制度和服务标准体系等政策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不仅限制了社会工作在精神康复服务的有效发展,也加大了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服务的难度。

五、结语

笔者认为精神病耻辱现象更多在“精神病”这3个字的本身,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了解较低,在未来我们社会工作者更需对精神病患者进行重新定义,比如使用 “双向情感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躯体式障碍”或“单相障碍”等专业名词来替代精神病的标签表述,减少“精神病”标签的负面影响。

在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中,需要提高精神康复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提高对案主的服务质量;再次需要提高与服务对象沟通协调能力,找到案主问题的关键。精神康复社会工作要继续发展以社会工作为中心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管理、治疗、护理、康复和监督,帮助精神病患者更好的康复,摆脱污名耻辱的压力,恢复正常生活。社会工作者要敏锐的发现辖区内精神疾病较重的患者,对辖区内出现的服务对象要积极做好服务转介工作,社会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家庭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做好家庭与医院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社区康复服务机构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医院为载体的四级联动模式(FCSHC MODEL)。

相关机构还需要深入对社会工作精神康复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对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行业准入制度和本土化建设等政策细则,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工作精神康复服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环球新闻.我国精神病超1亿[DB/OL].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6-10/9550992.ht

[2] 唐魁玉,徐华.污名化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日常生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5):141-144.

[3] LinkBG,PhelanJC.Conceptualizing stigma[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1.

[4] 徐岩.住院精神病患者污名化下的身份抗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5):79-85.

[5] 蔡文风.住院精神病患者污名化后果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07):129-134.

[6]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DB/OL].http://www.chinanpo.gov.cn/search/orgindex.html.

[7] 民政部等四部门[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1/13/content_5239315.htm#allContent.

作者简介:陈竹(1996.01- ),男,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MSW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行政与社会组织管理。

*通讯作者:徐翀(1978.12- ),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行政与社会组织管理、老年社会工作。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