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教育部43号令,明确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辅导员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的教师,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新时代天津市辅导员队伍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探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辅导员岗位职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高校对学生事务工作的需求,研究并解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既能促进辅导员这一职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高校育人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天津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天津市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整体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不多,大部分辅导员在从事一定年限后或者转岗,或者晋升。这导致辅导员队伍缺乏工作经验,心态不够成熟,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辅导员队伍低职称化、低收入化导致队伍不稳定
就工作内容复杂性和工作时间来说,辅导员工作时间与行政人员同样坐班,而下班后还需要解决学生各种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工资水平应该高于同级教师和行政人员。毕竟工资收入体现多劳多得是无可厚非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讲奉献讲师德是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前提调研,天津高校辅导员大部分为助教或者讲师职称,无教授职称。与之相对应,辅导员队伍收入大部分位于学校收入底层,几乎全部辅导员认为自己目前收入不及预期,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认为学校应该增加辅导员补贴。
(三)辅导员考核工作有待优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辅导员考核,基本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辅导员考评体系,但是辅导员自身对考核认同感有待加强。目前,辅导员普遍认为现有辅导员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量化标准不精准,不能真实反应工作态度和工作量。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当前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清晰和工作内容繁多,这直接导致辅导员考核指标以偏概全、缺乏定量考核、考核主体单一等问题。
(四)科研和评职称压力大,分心学生事务性工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这些工作性质与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辅导员自身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依次为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团建和党建等。事务性工作为岗位本职工作,压力虽大但辅导员普遍可以接受,现实中辅导员面临的主要压力源是“科研”和“评职称”。当前大部分学校辅导员收入与职称挂钩,而职称的评定又有与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同样的科研要求,这使得辅导员在忙于应付自身诸多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还要分心做并非自己主业的科研,對此,辅导员普遍感觉压力巨大。
二、天津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等制度不完善
首先,辅导员选拔。目前学校的政绩考核体制和财政拨款体制使得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扩建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引进高端人才提升科研水平等方面,而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重视。比如学校在招聘名额受到限制时往往优先保证人才引进而压缩辅导员等管理岗位,或者在招聘辅导员时即使满足了数量需求也忽视了专业背景要求。辅导员准入机制不完善和准入标准不统一严重制约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
其次,辅导员培训。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问题表现为岗前培训集中、在岗培训缺失,理论培训不深入,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工作和专业化培训缺失等方面。同时由于大部分在岗辅导员工作粘性大、经费保障不足等原因缺乏进修和深造机会,使得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动力不足。
第三,辅导员考核与晋升。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性质决定了考核工作定性指标多而定量指标少,这也导致现阶段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缺乏明确的依据和标准。部分高校还存在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硬套专业教师考核标准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反而出现了专心干辅导员工作的无人关注,而醉心于科研不务正业的辅导员反而获得了晋升机会。同时,大家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干好干坏看不出来,这使得辅导员队伍缺乏专家,整个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滞后。
(二)辅导员工作分工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任务是学生的思想引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要承担公寓管理、党建、就业等多项任务。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落到辅导员身上,导致辅导员深陷事务性工作而不能自拔。调研显示,现在高校辅导员压力的最根本源头是纷繁复杂且繁重的工作,压迫了辅导员进修、休息甚至是生活的时间。同时,学校各部门的惯性思维就是学生出了问题找辅导员,学生犯了错怪辅导员,社会、学校、学生对辅导员的高期望与高能力需要与辅导员本身精力有限的矛盾带来了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低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可以归结为工作分工不明确,辅导员承载了太多的事务性工作和各部门的压力,严重妨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辅导员自身的问题
首先、个人觉悟水平。在目前辅导员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人认为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很难实现个人理想,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产生了“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想法。同时,社会环境使得人们也更重视知识和业务能力而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用、耽误学习时间等。这种社会和周围人群对辅导员工作的不认可使得个人觉悟不高的辅导员自暴自弃或者改投门面,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困难重重。
其次、业务能力。辅导员要真正走向专业化,首先必须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因此,辅导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现实工作中,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毕业后即走上工作岗位,不能迅速完成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工作起来不是凭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辅导员只有快速具备专业化所需的过硬业务能力,才能谈得上专业化发展。
三、对天津市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
(1)进一步优化辅导员学历及专业结构。学校招聘时,应根据自身办学层次对辅导员的学历结构予以限制。在学校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具有实践经验丰富、角色转变快等优势,可以在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应用型高校担任辅导员。普通本科院校中层次相对较高的教学和科研型高校选聘的辅导员应取得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学位,因为他们在政治素质、基本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很快地适应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在专业结构方面,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应对备选人的专业提出要求,备选人员应具备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以此迅速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2)结合輔导员工作内容优化选聘程序。高校选聘辅导员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展开至少包括专业知识笔试、面试和岗前实习三个环节的程序。在专业知识笔试环节,具体试卷内容应在结合学生工作特点基础上提高理论专业水平,专业水平的提升能尽量提前淘汰专业背景不符的求职者;在面试环节,学校应组成辅导员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由资深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面试内容应体现辅导员工作特色;在岗前实习环节,通过面试的候选者应到学院担任一线辅导员,实际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实习时间不少于两周,学院要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为实习者安排具体工作内容,在具体工作中考察备选者的工作能力。
(3)丰富校内辅导员选拔渠道。在校内,除通过招聘选拔辅导员,要丰富辅导员选拔渠道,可选聘有资深教育管理经验的退休教师担任辅导员,弥补辅导员年轻、工作经验缺乏的不足。同时,可通过“2+3”模式选拔辅导员,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中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配备经验丰富导师后直接从事2年辅导员工作,2年后直接脱产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研究生,3年后符合授予学位要求授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1)要规范辅导员工作职能和管理机制。要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43号令的内容,首先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规范辅导员的工作程序;其次要减少甚至杜绝高校其他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学工作部门随时给辅导员下通知下命令的局面,要按照法律规定创造条件让辅导员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开展知心谈话,把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职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学工部和学院在分配工作时候要考虑辅导员专业和学历背景,要将辅导员工作进一步细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包括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等方向。
(2)鼓励辅导员一人担多岗。为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通过明确职责,将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以后,其可以在有一个基本岗位即年级辅导的基础上,应聘校内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兼职教师。此项措施可以进一步细化辅导员工作内容,也有利于辅导员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兴趣点发展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为整支队伍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激发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1)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应以辅导员本人承担的工作内容为基础,适当辅以其他指标。例如,学生的满意度、事务性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工作创新点应该是辅导员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在实际考核中,应避免将科研论文和课题申报等过分夸大。总之,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事无巨细,不应简单地量化考核。
(2)考核结果应与进修、加薪、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挂钩。要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和使用频率,通过赏罚分明的考核机制,让辅导员能充分利用考核结果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性。
(四)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培养机制
(1)建立辅导员分级培训机制。在分级的基础上要力争做到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初级培训主要指辅导员岗前培训,应以理论知识培训、业务能力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为主。中级培训以初级培训的内容为基础,要注重实践性,让辅导员通过培训可以提高理论指导实际的能力。高级培训可更加注重专题培训,并将校内培训同国内国际进修相结合,就辅导员工作的某一具体领域做深入的辅导和教育。
(2)学工部负责督促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高校学工部应根据职业发展理论,在不同时期给予辅导员职业发展指导。在成为一名辅导员,进入职业发展初期后,学工部应督促辅导员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基本方向中选取一个,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初步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情况适当修正,保证辅导员专业化的实现。
(3)拓宽辅导员发展渠道。任何人的工作岗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也是如此,学校应在保证辅导员队伍整体稳定的基础上为辅导员发展提供多种途径。首先,鼓励热爱辅导员工作、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学校应在加薪、职称评审等方面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师给予政策倾斜,保证其各项待遇不低于同期专业教师,引导其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其次,对于那些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的辅导员,经过学校的培养和个人能力提升后,可分流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岗,转岗专业教师,学校应给予政策倾斜,特事特办;第三,对于基础工作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辅导员,学校应为其职务晋升提供机会。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是人民教师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职责,要相信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意义,要坚信辅导员这一职业终将成为一种可大有作为、终其一生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张再兴,郑永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文章为天津体育学院2018年辅导员专项课题,课题名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8Y02。
作者简介:张瑞霞(1984.10- ),女,河南温县人,讲师,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