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趋同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工作探析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趋同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工作探析


发布时间:2020-01-23 阅读数:822

摘 要:来华留学生正成为庞大的社会活跃群体,其德法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逐步凸显。鉴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围绕其对中国社会适应能力的客观需要,在人文关怀和学业指导两个层面采用显性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工作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和教育空间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另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来华留学生正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活跃群体,“留学生事务管理亟须树立跨文化管理理念,探索趋同化管理模式。”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中国社会的相关要求对留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出要求并施加影响的活动。“道德意识可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二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的认识、看法、遵守和服从(百度百科)。”

(一)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涉及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来华留学生犯罪案件占到同期外国人犯罪案件的58%并呈现出逐年迅速增长的趋势,涉及人身伤害、财产、交通肇事、侵犯女性、吸毒、寻衅滋事等诸多类型,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2018年7月11日,南京市一名中国男子与一位来华留学生发生口角并最终将其捅伤致死,在警方和媒体通报的评论下方赫然出现大批网友喝彩叫好的现象,抛开案件是非本身,来华留学生的社会负面形象可窥一斑。

然而,由于来华留学生身份特殊,即使犯罪情节简单清晰,也需要遵循涉外案件的一系列处置程序,这不仅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耗费大量的外交和司法资源。人们对高校培养留学生的能力、意义和价值提出种种质疑,如何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需要。

(二)国家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

为了加强和完善规范管理,保证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机关相继出台多项管理规定。2018年9月13日教育部最新出台施行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规范》同时要求地方及高校制定配套规范,完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高校来华留学生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的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三)高校国际化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当从核心资源、核心能力与外部环境三个层面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竞争优势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是反映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是高校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德法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首要测评指标,是聚集精英校友资源构建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徑。

良好的德法教育是高校提前布局、主动谋划的积极手段,不但有利于保障高校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促进国际化内涵建设、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在文化领域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国际友人,是解决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来华留学生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一次让世界认识中国高校从而认识中国的机会,要招收和培养对我友好的青年一代,必须抓好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留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观需要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模式”正成为我国高校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

高校既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学术殿堂,也是传承与创新国家主流文化的前沿阵地,具有传播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营造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氛围、促进知识青年社会化等多维社会属性。系统的德法教育包括纵深了解中国社会的法律法规、国情校情、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中国人的行事方式,有利于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知中国主流文化、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国模式”的深层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满足留学生来华求学的深层动因和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观需要。

综上,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工作不仅是国家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需要,对高校国际化内涵建设以及留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工作的条件分析

(一)高校“大德育”模式初步形成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明确指示,高校“大德育”模式逐步形成,其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途径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教育主体扩展到每一位高校教师;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教育过程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途径除课堂主渠道外,还包括专业课渗透、第二课堂开拓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强调德育是决定高等教育性质的首要教育。

趋同化管理模式下,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是高校大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需求和新内容。”

(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高校来华留学生群体结构复杂多元,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自我意识、信息获取的渠道、观察世界的角度与视野、知识储备、个人兴趣爱好、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都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多年来积累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等都不能简单照搬套用,需要进行专项研究,分析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与传统德育的共性与差异,及早纳入全校德育工作体系。

(三)高校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留学生群体的接纳程度不一,各高校留学生工作并未有效融入大学体制内,”“传统的高校德育对象往往只局限于中国学生,”“注重留学生的文化教育,轻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初级的、低水平的、不完善的”,往往依靠有限的留学生管理人员单独进行,教育主体单一化,这种“隔离孤岛”的特殊化教育模式导致留学生德法教育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甚至形成习惯性规避现象。

(四)“德法兼治”规范管理的现实可行性

留学生群体虽然不适用高校较为成熟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每一位来华留学生都具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并参与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层需求,此外,异国求学是一场艰辛的个人修行,面临着学习、生活、社会适应、职业规划、身心健康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

立足研究这些客观需求,包括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培养方案对留学生全面素质的潜在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①,”结合时代要求,研究适合留学生群体的教育途径,以“德法兼治”规范管理为突破口,使留学生及早了解为中国社会所接纳的个体德法素质,引导其行为符合中国社会的基本要求,收获正面反馈,形成良性互动。

三、来华留学生德法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显性教育是施教主体为达到教育目的有组织实施的,按照规定的计划与步骤,通过积极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开场所开展的,将所授内容传达给受教者的一个实践过程。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活动,并有意识地引起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体认知,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教育的过程。”

(一)善用社会资源,建章立制

来华留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德法兼治”的教育理念,该理念蕴涵着将“德治”思想与“法治”思维相结合,体现了道德、仁义与制度、规则的有机统一。其中“法治”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目的上都适合采用显性教育方法。

首先,以促进留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帮助尽快适应在华学习生活为落脚点,梳理归纳来华留学生需要遵守的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规范等,建章立制。其次,联合出入境、交通管理、消防、公安、保卫处等校内外有关部门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讲活动,进行针对性导读、案例剖析和细则详解。这有利于依法治校,维系高校良好的教学秩序,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法治校园;也有利于留学生有章可循,自主对照,自觉提升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显隐结合的德法教育途径

(1)生存教育

1.跨文化适应教育

着眼于帮助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首先应当进行跨文化适应教育。

调查研究留学生社会适应现状、文化距离和适应策略三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发掘身边跨文化适应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优秀案例以及“文化休克”、社会交往不足、违法犯罪等负面现象,借助真实案例发挥榜样示范和反面警醒作用,引导留学生学习切换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认识周围的新世界,主动了解中国社会德法范畴,培养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观察留学生对母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敏锐度、对冲突客观分析科学判断的理性度及有效得体地排除干扰解决问题的自觉性等方面,研究中国社会结构下的法制规则、行为规范、角色关系、交际方式等,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教育。

2.品德养成教育

品德养成教育提倡以自然人的视角,引导留学生关注传统中国“仁、义、礼、智、信”及当代中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品德范畴,探索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现实条件和沿承演化,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传统品德与尊重他人、宽容礼让、乐于助人的当代美德,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个人品德养成与社会规范的相互制约关系,引导留学生理解并尊重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在与他人和谐共处中发展个性;引导留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重視处理个人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

理解并自觉遵行中国社会规范而养成的良好品性和德行,是来华留学生融入并参与中国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基础。

(2)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在躯体健康教育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特色体育课程,如中华武术、太极拳和龙舟竞技等。在增强体魄的同时,教授一些基本的赛事规则,利用体育对健全人格的塑造锤炼作用,提高留学生对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观赏能力和参与热情,正向领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研究留学生多元文化背景、行事方式、个性特征、压力应对方式、人际关系、交友方式和职业倾向等方面,结合高校管理需要,筛选使用适合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引导留学生从认知、体验及干预等角度客观科学地认识自我;学习冷静处理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培养批判及接受批判的心理调节能力;遭遇心理问题时能够辨识甄别,及时求助,保持对社会积极的适应态度,促进实现个体社会化。

(3)职业德法教育

职业德法素质是个体内化外部经验并用以指导个体社会化言行举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帮助留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德法素质可以作为显性教育目标,包括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等。

研究留学生不同的留学期待和职业理想,以职业特点所要求的德法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为视界,以就业、职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职业德法教育。引导留学生关注职业德法素质养成与个人职业理想实现的关系,及早形成对职业德法素质价值的正确认知,激发深层学习动机,调动发挥留学生主体地位,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同时,增强职业实践中德法规范的意识和能力,将高校外部德法教育目标转换为留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求。

(4)感知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百度百科)。”

1.中国文化与国情教育

开发利用蕴含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中的德法教育资源,采取可感、可视、能动参与的沉浸式教育方式,引导留学生在感知体验中接受中国社会礼俗规约和行为规范的熏陶。

首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汉语和《中国概括》课程的教育优势,采用平实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根据需要针对性展开某些专题。有条件的高校建议开设舞龙舞狮、剪纸、戏曲、茶艺、陶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课程。

其次,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也沉淀了博大精深的社会规范。梳理具有德法教育价值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祭扫、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创设条件让留学生感知体验;鼓励参访各地名胜古迹和历史博物馆;鼓励参加经典诗文诵读大会、龙舟赛、太极拳比赛等活动,增进文化理解与认同。

再次,引导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创新形式,如移动支付方式映射出中国互联网技术产业的突飞猛进、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大获成功背后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内涵中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认同,包括当代中国人把握时代脉搏激扬青春、攻坚克难、追求幸福、勇于担当的中国梦情怀,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感人细节,让留学生对当代中国产生更加生动客观的认识与理解,形成基于感知体验的中国印象。

2.学生团体与社会实践

调动发挥留学生德法教育主体地位,还可以通过引导成立联谊会、志愿者服务中心、互助小组等团体组织,开展活动,实现群体间优质资源正向流动。同时,积极寻求与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中国学生社会实践团体的合作,整合开发校内外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投身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鼓励走进社区,在人文交流中感受中国家庭尊老爱幼的孝亲美德,感受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脉搏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四、结语

趋同化管理模式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高校可以围绕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适应能力的客观需要,在人文关怀和学业指导两个层面采用显性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和教育空间,建立留学生行为规范考核机制并将其作为各类评奖、评优、资格推荐等的基本依据,提高师生参与德法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纳入全校德育工作体系,让德法教育在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环节真正发挥作用。

注释: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 黄展,刘晶.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6).

[2] 教育部.2018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DB/OL].http://www.eol.cn/news/yaowen/201904/t20190412_1654312.shtml.

[3] 吕途.来华留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成因及预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7).

[4] 左世翔.國际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竞争优势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4).

[5] 关秋红.关于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认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09):115-116.

[6] 李进,赵环宇.多元化国际型大学的德育创新研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0(11).

[7] 蔡明均,刘洋,董淼.新形势下开展和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8] 全春花.加强外国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08).

[9] 周少余,谷志阳.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5(04).

[10] 陈斌.对来华留学生法制化管理和教育的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11]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7-288.

[12] 陈祺,黄进.“德法兼治”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07).

作者简介:潘桂妮(1982- ),女,山东诸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文化交流。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