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医教研协同下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医教研协同下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0-01-27 阅读数:550

邱钰晖 何飞英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及生命科学新理论的迅猛发展,对医学卓越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拔尖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发挥医教研三方作用,合力协同。文章通过探索医教研三位一体协同下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通过五个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科研创新、临床实践无缝对接,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医教研;协同;教育模式

随着人类新健康观念的转变,生命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也逐渐向着多元化、信息化、整合化和精准化发展。同时,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以及迅猛发展的生命科学趋势,将给医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培养与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医学教育理念落后等。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会遵循其固有的内在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发展进程中,如何抓住发展的机遇,面对现实的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履行教育的职责,是今后医学教育需要探索的重要领域。

一、当前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见,并重点提出今后改革需在全面优化结构、加强医教协同的宏观管理、完善人才激励方面下手。中共中央、国务院也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医学教育的新变革意味着我国医疗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紧密联合,协同合作,将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积极提升医学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努力探索与完善医教研结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當代医学教育主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解决传统的医学知识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见习为辅的思路应转变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的培养模式的问题;二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医学生在毕业后岗位胜任力不能很好适应职业发展的问题;三是解决原有课程教学为基础与临床分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能很好融会贯通,顾此失彼的问题;四是解决医学生普遍缺少科研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不能适应生命科学学科的快速发展,独立开展科研的问题;五是解决重能力轻修养,医学生人文教育与医德教育普遍缺失的问题。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当代医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医院(特别是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科研机构(重点是高校科研实验室)三体联动,在医学生教育与人才培养上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育人作用,将卓越拔尖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实现课程教学、科研创新、临床实践无缝对接,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夯实基础与强化实践融合,提高临床实践力

根据临床实践以及临床专业的特点,建立和改进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在医学基础课程中融入临床实践内容,通过问题导向式的小组学习方式,引入基于临床问题学习的案例,在早期医学基础课程中进行临床问题的渗入,引导学生从临床问题入手,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问题思辨的能力。

(二)大学教育与职业发展融合,提高岗位胜任力

医学教育是在高度综合提升基础上的应用过程的教育,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人的生命健康而培养专门人才,而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体现在岗位胜任力上。医学教育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标准,在强调整体素质培养的同时,确保医学理论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1999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将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界定为6大核心能力:照顾患者、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人际和沟通能力、职业精神和素质、基于系统的实践。虽然各国对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定义不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三)单一课程与整合课程融合,提高问题思辨力

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课程改革,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按照器官系统模块进行整合,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整合上加入医学基础导论、临床技能实践、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形成医学教育各学科间的横向整合和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纵向整合。课程整合将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人文社会学科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分系统分层次分模块,衔接紧密的教学模式。同时,整合课程将基础教学团队与临床教学团队紧密联系,组合成各自整合模块的教学组,这将有效融合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思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效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采用PBL、CBL、TBL、综合案例讨论、创新性综合实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模式,进行立体多层面的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全程参与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全程多层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在课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多种信息化多元渠道,通过课堂小测、小组汇报、互动学习、小课题、微信app评价等各种方式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进行测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提高自我。

(四)理论教育与科学研究融合,提高科研创新力

在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实行临床导师与科研导师双导师制,为医学生全程配备导师,有效整合利用临床与科研资源,在早期临床的基础上,增加早期科研,在低年级就开展走进实验室、“研之行”等科研体验活动,进入实验室初步接触科研。围绕培养医学卓越拔尖人才的目标,在高年级阶段或研究生阶段进行基础临床联合培养,开展基础临床科研转化的研究。全程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与科研技能。

(五)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融合,提高社会认可力

当代医学生要求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兼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传统医学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的培养。目前人文与思德课程的教学只是医学教育中很有限的部分,其实在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的环节中,同样也具有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契机。在临床实习中,增加社区医院的实习经历,开展基层医院基层岗位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举行“一日医生”志愿者活动,深刻理解医患关系,体会医生岗位的责任。

三、结语

综上,为应对现代医学多元化、信息化、整合化和精准化发展带来的医学教育改革挑战,高等医学教育在卓越医师培养上应主动融入高等医学发展的主流,以着力培养“具备优秀岗位胜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整合学科人才、教学资源、医疗服务、科研平台等各方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建立医教研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与社会健康观念转变的变革,为医学教育带来新的观念与思路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福生,王苏妹,刘锦,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CBL联合PBL教学法在中医急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6):81-82.

[2] 蒋文娟,张淑林.构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8(08):33-36.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2017435。

作者简介:邱钰晖(1985.07- ),女,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办工作人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职业发展与人力资源。

*通讯作者:何飞英(1983.06- ),女,南方医科大学职业发展教研室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卫生政策、人力资源、创新创业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